【內容提要】本研究以“三峽工程調度”議題為研究對象,以框架理論和議程設置理論為理論依據,通過對所涉媒體與網民議題樣本進行傳播靜態內容與動態分類的文本分析,對水資源議題的構建模式與優化策略進行研究。研究顯示,為優化水資源議題的傳播策略,需要在議題呈現角度構建多樣化的媒體議題框架,在焦點對接方面調整敘事策略的議題沖突,在場域協調方面達成對話空間的意義共識。
【關鍵詞】水資源 網絡輿情 議程設置 傳播場域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環境污染導致的災害頻發,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環境議題中,水環境議題占據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發布的《全國城市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顯示,植被破壞、耕地減少和水污染是公眾對環境問題嚴重性的評判等級中位列第一,處于比較嚴重與很嚴重兩個水平正中間①。2014年8月27日,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發布北京市第十次公眾環境意識調查結果,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居民對環境保護的總體關注度持續較高,連續十年超八成受訪者表示“關注”環境保護。2013年,北京市居民最關注空氣質量(90.2%)、環境衛生(88.3%)和水環境質量(84.7%)這三個環境問題②。
與此同時,隨著公眾對水環境議題關注度的逐漸提升和水環境議題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與復雜性,公眾對政府決策的爭議逐漸深化,表現在公眾輿論中的是公眾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這極大影響了公眾對環境風險的判斷以及政府機構環境風險傳播的效果。這一點,在重大水利工程社會輿情的調查中尤為明顯,如三峽工程上馬以來,質疑不斷,南水北調東線通水后,網上馬上出現“南水北調通水即失敗”的言論,并引發廣泛流傳。在互聯網媒體的整合下,危機事件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借助互聯網加快傳播,呈現出“網絡新媒體驅動”的特征。
目前,我國對水資源議題大部分納入環境傳播的范疇進行研究。第一類是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對媒體環境議題進行文本分析,如黃河《環境議題的傳播現狀與優化路徑:基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比較分析》、史梁《農村環境傳播的微博話語分析——以新浪微博“水污染調查”為例》;第二類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圍繞環境類風險事件進行策略分析,如華智亞《風險溝通與風險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第三類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考察公眾對環境風險的認知,如王磊《環境風險的社會放大的心理機制研究——社會表征結構對風險感知和應對的影響》,楊嫚《溝通的錯位: 公眾風險認知與科學議題報道》等。
二、研究數據
根據議題傳播的過程特征,本研究將數據分為靜態與動態兩類來表述,靜態分類即傳播議題的內容框架分類,體現為內容的側重特征;動態分類即議題在傳播過程中的特征呈現,如關注度與傳播量、議題的信源和情感類型等。
(一)水資源議題傳播靜態分類對比
為描述媒體與網民在水資源議題構建中的差異化表現,本研究對所采集樣本的風險議題框架和新聞通用框架的總體特征進行分析。
1.風險議題框架差異化分析
本研究對三峽工程調度議題下媒體發布的新聞類信息和網民發布信息進行風險議題框架的差異化分析:
在媒體發布的信息中,風險事實議題共912條,占比41.34%,風險調控議題601條,占比27.25%,風險反思議題396條,占比17.95%,其他議題297條,占比13.46%;在網民發布的信息中,風險事實議題656條,占比24.53%,風險調控議題1118條,占比41.81%,風險反思議題562條,占比21.02%,其他議題338條,占比12.64%。(見表1)
由此可知,在風險議題框架對比分析中,媒體發布的信息,風險事實議題居首;網民發布的信息,風險調控的議題居首,說明媒體側重于從事實角度描述水資源事件,而網民傾向于將水資源事件從風險管理機構的調控行為方面進行評斷。排除其他之外,媒體和網民最少關注的均為風險反思議題。
2.新聞通用框架差異化分析
根據Devreese,Peter,Semetk
的研究,新聞通用框架具體包括:事實框架、人情味框架、責任框架、道德框架、經濟后果框架、沖突框架、領導力框架。事實框架指直接陳述新聞事實;沖突框架側重事件背后的爭議和沖突;人情味框架指通過人物故事或者情感描述視角來呈現事件和問題;責任框架主要強調事件和問題的責任歸屬,從責任承擔的視角來探討和建構議題;道德框架將視角放在道德規范的語境下來闡釋議題的性質,如水污染問題的道德根源;經濟后果框架指所涉議題帶來的經濟影響,如水利工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相關性;領導力框架是指從政府官員等管理者行為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能力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事件的相關問題。
本研究對三峽工程調度議題下媒體發布的新聞類信息和網民發布信息進行新聞通用框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在媒體發布的信息中,事實框架1291條,占比58.52%;人情味框架765條,占比34.68%;責任框架239條,占比10.83%;道德框架42條,占比1.90%;經濟后果框架206條,占比9.34%;沖突框架115,占比5.21%;領導力框架146條,占比6.62%;
網民事實框架122條,占比4.24%;人情味框架605條,占比21.05%;責任框架748條,占比26.03%;道德框架545條,占比18.96%;經濟后果框架360條,占比12.53%;沖突框架247條,占比8.59%;領導力框架346條,占比12.04%。(見表2)
由此可知,在新聞通用框架分析后,媒體發布的信息中,事實框架居首,這符合媒體報道事件以事實為主的新聞報道原則;網民發布的信息中,責任框架居首,說明媒體側重于通過事實框架來闡釋水資源議題,而網民側重于通過責任框架來闡釋水資源議題。
媒體選擇最少的是道德框架,說明在水資源問題上,道德視角并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方面;在網民發布的信息中,事實框架最少,說明網民以個人主觀考量成為網民發布信息的一般規律,主觀性的立場和評判在網民信息發布中占據主導地位。
除事實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外,網民信息中對其他框架的出現頻率都高于媒體,說明媒體的報道較為單一,網民的意見展示相對多元化。
(二)水資源議題傳播動態分類對比
為描述媒體和網民在水資源議題傳播的動態軌跡,研究對議程設置中的議題傳播客體特征層面和議題傳播屬性層面進行分析。
1.議題傳播客體特征層面
客體的顯著性特征是議題在議程傳播初期關注的焦點。由圖1可知,媒體議程在研究時間段內的報道量高峰和網民關注度高峰時間相似,第一個高點出現在2011年,第二個高點為2013年,第三個為2014年。同時,除2009年外,網民對水資源事件的關注度均高于媒體。由此可知,總體說來,在水資源議題領域,媒體報道量和網民關注度在數量變化趨勢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在網絡時代,客體顯要性并不總是由媒體決定,2014年4月,“三峽庫首第一縣”湖北省秭歸縣接連發生地震,秭歸地震與三峽蓄水有關的言論在網絡上發布,促使湖北省和宜昌市地震局請專家對地震是否與三峽蓄水有關等問題進行了解答,并進行媒體發布,因此,客體顯要性在媒體議程和網民議程間的轉移存在復雜性。
2.議題傳播屬性特征層面
議題傳播屬性特征層面表現為議題在公眾中受到關注的特征,表現為公眾對議題性質的理解,包括信源屬性和情感屬性。
(1)信源屬性。
由表3可見,媒體議程信源屬性以官方為主,占65.10%,網民議程則以非官方為主,占60.09%。因此,媒體報道信源主要來自官方,且以政府的政策為報道對象。網民議程的信源和對象主要來自公眾。
(2)情感屬性
如表4所示,媒體議程以正面和中性為主,分別占比為48.87%和40.89%。網民議程以負面為主,占比為65.37%。
三、分析與結論
2005年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發布的《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公眾對環保的關注度很高,對環境污染、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宏觀環境問題,認知程度均達到了80%以上⑥。從公眾接受環境信息的渠道看,大眾傳媒占有較高的比例,2007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全國公眾環境調查報告》顯示,電視、廣播成為首要渠道,占81.1%,其次是閱讀報紙、雜志、圖書,占47.3%。⑦由此可見,媒體依舊是公眾獲取環境類信息的重要來源,媒體的傳播效果對公眾的個體環境意識有較大影響。
(一)議題的呈現:構建多樣化的媒體議題框架
在風險社會中,新聞媒體是再現和傳播社會問題信息的重要平臺,然而目前對于涉及水資源問題的這類具有極大戰略意義的環境議題,媒體的溝通效果較為有限。
在議題框架設置方面,目前的媒體依然從環境和科技報道的常規視角出發,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側重水利工程進度、相關事件的政府治理等微觀視野,在新聞通用框架的使用上較為單一和簡單,事實性框架占到一半以上,而較少從風險社會的爭議和溝通領域切入,對社會風險的解釋和預警不足。而在網絡社會,網民信息獲取的途徑越來越多,單一的媒體議題無法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會降低公眾的信任,導致媒體對風險事件的應對性效果不足。
在信源類型方面,媒體信源的單一化特征較為明顯,官方信源的比例超過一半,大部分報道傾向于采取正面穩妥的消息來源,如正面采訪主管領導、引用官方通訊社的通稿、直接引用支持方專家論證等,缺少引入公眾、NGO組織等的其他信源,這種公式化的報道偏重政策性,失去了新聞報道應有的平衡和全面。
傳播學者ThomPson指出,新聞框架就是一個資訊轉換的過程,新聞工作者通過選擇和強調部分事實來重組事實,形成新聞框架,進而影響受眾對事件的認知⑧,由此可見,議題框架的運用是達到良好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媒體有必要從風險溝通的視角出發,全面拓展議題的寬度和信源的廣度,在議題設置上,對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議題進行描述,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解釋框架”,并較多關注風險事件爭議的客觀分析,以吸引關心各類議題的公眾,在爭議解讀中實現環境知識及政策的普及,在信源提取上,盡可能引入NGO組織和科學家的言論及研究成果,增強報道的科學性和說服性。
(二)焦點的對接:調整敘事策略間的議題沖突
曾經,“在一個由媒介設置公眾議程并引導對話的世界中,媒介忽視的那些事情就像不存在一樣”⑨,在網絡時代,這一場景正在被逐漸削弱。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媒介可以將信息逐級傳遞給受眾,在這種傳統的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層級清晰,受眾處于信息傳播的底層,對傳媒的影響是有限的,然而,隨著新媒體日益嵌入日常生活,它們已成為人們主要的交流工具。當今的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具有無限的信息頻道,雙向傳播機制和虛擬社交圈,受眾能夠控制對信息的接收,因此,媒體對公眾的議程引導變得愈加艱難。在調查中,我們已經發現,媒體和公眾在關注相關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媒體議題與網民議題存在較大差異,媒體的自說自話多于互動交流,在敘事邏輯與意義空間層面無法實現協調與對接。
網絡時代,公眾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不斷加強,對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問題愈發關注,這就需要媒體以平等多向度的開放互動模式來取代單向度的信息傳遞,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流和風險溝通。在水資源議題傳播中,媒體要關注公眾自身的權益訴求,將議題框架設置與公眾關注的重點協調起來,與社會公眾進行廣泛對話與有效對接,打造具有完善應對規劃的傳播工作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引領公眾的環境意識提升。
(三)場域的協調:達成對話空間的意義共識
在社會轉型時期,存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個輿論場域的多元化態勢,在水資源議題的研究中,媒體議程情感側重正面與中性,而網民議程則多負面,從中可以看出傳統媒體引導網民情感表達的能力減弱,兩個輿論場域存在結構性碰撞。有學者指出,在面對水資源議題的風險事件時,公眾對媒體的慣性依賴依然存在,公眾期待自己的意見能夠得到媒體的傾聽,并傾向于關注和信任媒體的報道,這給輿論場域中的媒體構建提供了相應的契機⑨。
《全國公眾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就環境保護問題的區域嚴重性判定來看,公眾總體上對我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狀況的嚴重性判定程度過高,而大眾傳媒及互聯網對人們判定此問題具有直接影響。為協調兩個場域間的裂隙,首先,認識公眾訴求,需要媒體重新審視公眾對于議題認知的合理化狀態,結合公眾的心理訴求和價值取向,并據此確定傳播策略,傳遞客觀的價值評判,使公眾能夠獲取正確和理性的事實框架,進一步重塑公眾的場域認知。第二,抓取認知偏差,當公眾群體出現負面的認知情緒時,媒體應當避免模式化報道,抓取公眾的認知偏差點,并與現實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評斷和爭議解析。第三,追求報道平衡,在輿論場域中,參與主體話語表達的自由碰撞才能構筑理性的議題訴求,因此,媒體要采用平衡策略,重視公眾的意見,賦權于民,達到兩個場域間的理性溝通。
注釋:
①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全國城市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EB/OL].http://www.docin.com/p-18399049.html.
②北京公眾環境意識調查:過半受訪者支持征收環境稅,新華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8/28/c_126928184.html.
③天津師范大學國際傳媒研究中心.海外新聞傳播學研究簡訊.潮,2014(1).
④高衛華,周乾憲.中國環境議題建構及議程互動關系分析:以PM2.5議題為例[J],當代傳播,2014(1).
⑤Renn.(2009)Risk Communication:Insights and Requirements for Designing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Programs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In RobertL. Heath, H. DanO`Hair (Eds.), Handbook of Risk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London:Rout-
ledge.P81.
⑥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5年度報告[EB/OL].http://www.docin.com/p-590759185.html.
⑦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EB/OL].http://www.doc88.com/p-01843878668.html.
⑧仇玲.環境危機議題的媒體建構與信息來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⑨[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 大眾媒體與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40頁.
作者簡介:李文竹,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