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潤生 劉暢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實例研究發現,當前財經新聞寫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可讀性與專業性。作者經過仔細思考和研究發現,遵循財經新聞寫作特點,著力受眾的切實需求,注重滿足財經新聞的專業性,跳出模式化寫作的窠臼,以個性化、通俗化的語言撰寫財經新聞,同時兼顧財經新聞的可讀性與專業性,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是提高財經新聞寫作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財經新聞 個性化 專業化 可讀性
以19世紀中期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為起點,我國的財經新聞寫作發展已有150多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財經報道大力宣傳人民群眾生產熱情,展現出經濟建設的欣欣向榮場景,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十年文革”新聞報道中,“假、大、空”盛行,尤以財經新聞報道失實最嚴重,財經新聞呈現出概念化、公式化的趨勢。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財經新聞寫作沒有形成較高的起點,教條味、機關味太濃。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財經新聞再次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日益成為各級新聞媒體重要的報道內容,寫作水平也已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在當前財經新聞報道中,仍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概括為: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
缺乏可讀性。“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這就是缺乏可讀性的一個表現。可讀性,是新聞作品贏得讀者的重要方面。可讀性不強,也就失去了讀者,社會效益銳減。財經新聞不像政治、外事活動有許多有趣的細節,也不像文娛、體育活動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場面,財經新聞主要報道經濟發展形式和投資方向,這些無疑讓受眾感覺接受難度偏大。從財經新聞社會實踐而言,不少財經新聞以專業性為名,呈現出數字堆積、文字枯燥等問題,讓受眾感覺到乏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陳亮以2007年第一季度《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和《21世紀經濟報道》3家財經類報紙的新聞文本篇幅進行分析發現,3家財經類報紙平均每期頭版頭條都是兩三千字的長篇報道,而每句的字數最多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平均每句字數53個字,《中國經營報》平均最少,但也將近50字。美國各報業協會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得出結論:報道要有可讀性,關鍵之一是寫短句。研究揭示了可讀性與句子長度的關系。如果我們把此研究結論對應于我國財經新聞寫作,那么一句話長達50個字,閱讀起來肯定會艱深難懂①,何談可讀性?!
缺乏專業性。缺乏專業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缺乏揭示經濟規律可能性。財經新聞基于對現實經濟活動作觀察分析,對已經為人們所證實的經濟規律加以新的解釋。財經新聞要求有較高的專業性。已故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藍鴻文先生認為,財經報道的概念應從廣義上來理解,它應該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經濟活動中一切有關理財的報道②。每個領域都包括大量子系統,具有龐大的系統體系,形成較為復雜的理論和專業規范。專業性是我國財經類報紙的立報之本,也是鮮明的身份標識。但報紙上的財經新聞大多以介紹性信息報道為主,缺乏一定的啟迪意義。比如,有的單純報道新近發生的經濟現象,卻沒有分析解釋;有的財經報道分析只停留在非專業的層面,無法深入探討,也就不存在我們所說的啟迪意義。同時財經報道還缺乏預測性、反饋性。財經新聞又因缺乏前瞻性和宏觀性而長期滯留在初級階段,沒有實力與國際大傳媒集團競爭,專業性不強,無法受到業內專家的青睞。
可見,當前我國財經新聞對于普通受眾存在可讀性不強的問題,對于專業受眾存在專業性不足的問題。那么,財經新聞該如何寫作呢?我們說,有深度的財經新聞必然涉及經濟理論, 往往給人以枯燥的感覺,讀者面會變窄;娛樂性太強,缺少專業性,又不成其為財經類新聞。如何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就要求財經新聞記者在組織策劃、寫作財經報道時,既要考慮新聞價值,又要考慮到工作價值,并從以下三方面不斷創新、突破。
貼近實際。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財經類報刊競爭力調查的報告》顯示,讀者閱讀財經類報刊最希望獲取實用信息。因此, 實用性是財經報道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性要素之一③。故在財經報道的寫作中,應從經濟實用信息出發,使受眾便于感性接受,若在實用新聞基礎上,拓展財經新聞的廣度和深度,將使財經新聞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非財經類新聞也可以轉變為財經類新聞。比如天氣和戰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變化,這可以成為財經新聞的報道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實用信息的需求。
貼近生活。《財經郎眼》是一檔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聞評論節目,以閑話家常的方式為觀眾評說當前最搶眼的財經事件或話題。這檔節目自2009年開播以來,頗受受眾好評,同時也吸引了英國《金融時報》的目光。這檔財經節目的話題廣泛,特別是對民生經濟事件關注,對普通受眾關注的養老保險、物價、房價、個稅等問題一一解讀。當然,對于《財經郎眼》的觀點是否有失偏頗不在此次討論的范圍內。財經類報道也有許多和《財經郎眼》無法比較的地方,但該電視節目以通俗的經濟解說來報道財經新聞和報道內容貼近生活的報道理念,值得借鑒。
貼近群眾。我國著名經濟記者艾豐形容財經新聞是“一個人困了,躺在床上看經濟報道,還愿意看,還能看得明白”。《華爾街日報》一位主編也說過,二流記者能把事情向專家說清楚,一流記者則能把事情向一個小學生講明白。在美國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報紙文章要讓八年級的學生看得懂。可見,貼近群眾的認知是各國財經新聞寫作共同的標準。為此,財經新聞工作者應多接近普通受眾的認知水平,多使用短句,增強財經新聞的節奏感。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財經報道如何才能力避枯燥,寫得鮮活生動呢?實踐證明,堅持“三貼近”原則,遵循財經新聞寫作特點,著力受眾的切實需求,注重滿足財經新聞的專業性,跳出模式化寫作的窠臼,以個性化、通俗化的語言撰寫財經新聞,同時兼顧財經新聞的可讀性與專業性,善于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財經問題,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釋:
①陳亮.《專業性的迷失初探中國財經類報紙報道方式的誤區》.中國廣播網http://www
.cnr.cn/zgbb/lt/200801/t20080-
130_504692882.html.
②曉強.《挑戰與機遇-21世紀中國財經新聞高級論壇綜述》[J].《新聞前哨》,2000.4.
③劉業峰、吳雪珊、岑卓.《財經報道的實用價值取向》[J].《新聞前哨》,2006.10.
參考文獻:
[1]孫玉雙.《淺談當前經濟新聞寫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采寫編》,2006.4.
[2]白潤生.《經濟學術論文的特征》[J].《寫作天地》,1994年第1期,總8期.《經濟寫作上的幾個誤區》[J].《新聞戰線》,1998.9.《熱點經濟新聞寫作三忌》[J].《新聞出版報》,1998.7.9.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