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葒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怎樣才能拍攝出真實、理性、有思想的新聞攝影作品,而不浮于那簡單的“一走”呢?
結(jié)合我拍攝的“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寶音做的好事就有多少——記錄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寶音德力格爾的一天”這部圖片故事,談?wù)勎业摹白咿D(zhuǎn)改”感受。
2014年11月,我只身前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采訪人民警察寶音德力格爾。
初冬的烏拉特戈壁荒山,滿眼蒼涼。寶音德力格爾騎著他心愛的摩托車,奔向離朝格溫都爾鎮(zhèn)20公里遠的錫日淖爾嘎查。叢山峻嶺的雄偉與寶音德力格爾的“渺小”明顯成對比,我拍下了此景。大自然中寶音德力格爾雖顯渺小,但在荒涼中奔波更顯其偉大,他在烏拉特草原牧民心中是高山、是脊梁。通過拍攝這張圖,我也感受到攝影記者必須要有攝影圖像與表達思想的構(gòu)思素質(zhì)。
走完兩戶牧民后,寶音德力格爾說:“牧民七十五家是嘎查里唯一不通路的牧戶,要翻過兩座山才能到達。路途危險,你一個女孩子體力怕是不行,就在這位額吉家休息吧。”我謝絕了他的好意,拿起相機跟隨寶音德力格爾出發(fā)了。正是在這段徒步翻山的過程中,才有了那幅寶音德力格爾背著母親親手為他縫制的紅駿馬褡褳翻山越嶺時的圖片。為了表現(xiàn)他樸實的外表與警察的身份,我把鏡頭對準(zhǔn)他真實的表情外,并將他胸前的警員編號映現(xiàn)在畫幅里,特寫這位基層人民警察撼動人心的情景。這幅畫面讓我想象到的是:這就是老母親心中的寶音德力格爾,這就是牧民眼前的寶音德力格爾。
夕陽西下,跟隨寶音德力格爾翻山越嶺,入牧戶、坐炕頭、嘮家常,“零距離”采訪這位基層人民警察與轄區(qū)牧民間魚水情的一天結(jié)束了。雖然我的身體很疲憊,但收獲卻是滿滿的。
通過走基層,我感覺到我們的新聞之源、情感之根在基層一線。我們應(yīng)該將筆觸和鏡頭,更多地對準(zhǔn)基層群眾,用老百姓的語言寫出更多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新聞作品。
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中才會有感動,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日報社)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