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吉明
【內容提要】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國內網絡媒體積極參與到此次事件的報道中,以其先天優勢迅速搶占新聞報道“第一落點”。本文就以網絡媒體對有關此事件的新聞報道,分析網絡媒體在“馬航失聯事件”新聞報道中發揮的優勢及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網絡媒體 報道 馬航失聯
一、“馬航MH370失聯”事件
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稱一架載有239人的波音777 - 200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該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該飛機本應于北京時間2014年3月8日6:30抵達北京,但卻在當地時間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失去聯絡的客機上載有227名乘客(包括兩名嬰兒)和12名機組人員,其中有154名中國人。
3月8日當地時間7時3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第一次正式向外界通報航班失聯。此后,法新社跟進報道。8點26分,中國新聞網發出快訊,“馬來西亞航空公司與載239人飛機失去聯系”,隨后,微博上的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轉述關于馬航的各類消息。例如,新華社轉引“越南媒體報道”,稱“越南搜救人員當天在越南南部金甌省西南120海里處發現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吉隆坡至北京航班失聯客機信號。”不久,這條消息被央視否認,辟謠說,媒體所稱“發現地點”是MH370失聯前最后位置。此后,關于馬航失聯的各類信息迅速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上傳播,中國乘客人數一改再改,飛機的現狀也是眾說紛紜。
“馬航MH370失聯”(以下簡稱“馬航事件”)屬于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社會性突發事件,社會性突發事件是指由各種社會矛盾,或者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重大災難性事件。重大突發事件有3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突發性、破壞性和極大的影響力,這3點在馬航事件中都有所體現。突發性是重大突發事件中最顯著、最主要的特點,馬航失聯事發突然,事先沒有任何預兆,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等各種因素往往都是出人意料的。馬航事件的發生,給個人乃至社會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也給很多家庭帶來了不幸,這就體現了重大突發事件的破壞性。馬航事件不僅對客機上的乘客和機組工作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庭造成了傷害,還對馬來西亞和中國的社會穩定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網絡媒介的優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媒介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對重大突發事件及時作出客觀、公正地報道和積極地應對。馬航事件的發生體現出了重大突發事件的3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突發性、破壞性和極大的影響力,也正是基于此,網絡媒介相對于傳統媒介表現出其優越性,優勢有如下幾點:
1.傳播速度——及時、快速
網絡媒介對報道速度的及時、快速是傳統媒介都無法企及的。網絡媒介對新聞信息的報道相對于傳統媒介來說,省去了很多環節,傳統媒介報道新聞信息時,則需要進行采、寫、編、審等環節,而網絡媒介只是需要快速地將新聞的主要信息先發布到網絡上,隨后再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地報道。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聞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將信息上傳,網絡媒介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它在新聞報道中,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新聞資料,第一時間將新聞信息發布出去。而相對靜態、滯后的傳統媒介,則無法做到這一點,而且有限的新聞難以滿足公眾的信息饑渴,因此,網絡媒介在信息傳播速度上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網絡的迅速報道很好地滿足了公眾的信息需求。比如馬航事件發生后,3月8日當地時間7時3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第一次正式向外界通報航班失聯。此后,法新社跟進報道。8點26分,中國新聞網發出快訊,“馬來西亞航空公司與載239人飛機失去聯系”。隨后,微博上的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轉述此消息,馬航事件迅速登上了熱門話題的排行榜,各類信息在微博、微信上迅速傳播。網絡媒介對馬航事件的實時報道,讓受眾快速及時地掌握關于馬航事件的全方位信息。
2.傳播渠道——多樣化
相比傳統媒介,網絡媒介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更為多樣化。傳統媒介對新聞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播平臺在發布新聞信息之前,需要對信息進行編輯、審核等工作程序,并且這些新聞信息只有在受眾閱讀、收聽、觀看的時候,才能獲取信息。而網絡媒介擁有一個很大的網絡平臺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在這次馬航事件中,網絡媒介起了很大的作用,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人人都可以上網,通過QQ、微博、微信、MSN等網絡平臺,第一時間了解關于馬航事件的最新新聞信息。同時在信息內容的展現上,網絡媒體融合其他類型媒體的所有表現形式,集文字、圖片、視頻等于一體,并運用技術進行動態展示。
3.傳播效果——關注度高
馬航事件在國內的傳播是率先通過網絡媒介傳播的,中國新聞網發布的這條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了受眾關注的焦點,并且引起了受眾的持續高度關注,隨后事件的信息也得到了權威媒體的證實。正因為很多網民都在關注著這件事情的發展,所以網絡媒介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不斷地向受眾提供新聞信息,各種關于馬航事件的信息蜂擁而至,不斷地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有學者提出網絡媒介的議程設置,“即新媒體(微博、論壇社區、博客或者手機等)提出議程——媒介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的模式”。這種模式肯定了網絡媒介在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的影響力。對于這次的馬航事件,在網絡媒介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將馬航進展的信息大量發布和廣泛傳播。網絡媒介對于馬航事件的傳播報道,不僅傳播的范圍大,傳播速度快,而且信息量也很充實,很容易能夠引發受眾的關注。
4.傳播受眾——全民參與
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相比傳統媒介,網絡媒介更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受眾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受傳者,而且同樣承擔起了發布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在馬航事件發生后,很多網友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既能了解更多的、詳細的事故信息,同時也表達對遇難者的關心和擔憂,共同關注事件的發展和解決過程。在網絡媒介這個區域內,人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沒有性別之分,沒有年齡之分,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受傳者或者傳播者就可以接受或傳播新聞信息。
互聯網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可以使用的平臺,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媒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和想法,并且還可以與其他人交流真實想法和意見,通過交流來充實自己不知道的新聞信息。網絡媒介的互動性為廣大的網民們建立了一個更大的網絡鏈,讓更多的網民參與到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來。
三、網絡媒介的劣勢
盡管網絡媒介相對于傳統媒介有很多優勢,但是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陷和劣勢。其劣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碎片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媒介是新聞信息的一個載體,網絡媒介傳播速度的快速性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使得新聞信息傳播給受眾時,往往是一些信息的碎片,不能夠得到完整的新聞信息,這也就致使受眾了解新聞信息片面化、表象化,甚至是曲解、歪曲事實。
在網絡傳播過程中,互聯網承載的信息量很大,這就致使新聞信息無序、散亂,受眾沒有一個清晰平臺更好了解事件的真相。馬航事件發生后,關于馬航的信息開始泛濫,11點25分,新華社轉引“越南媒體報道”,稱“越南搜救人員當天在越南南部金甌省西南120海里處發現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吉隆坡至北京航班失聯客機信號。”不久,這條新聞信息被央視否認,辟謠說,媒體所稱“發現地點”為失聯前最后位置。就在3月8日當天,關于馬航的謠言已經有很多的版本了。不過,最有殺傷力的一條,莫過于當晚被瘋狂傳播的另一條“好消息”:消息來自“越南通訊社3月8日19時32分快訊”,稱航班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飛機被發現時機身破損較嚴重,但未解體……少部分乘客和機組人員聚集在機尾部機艙,另有數十位攜帶水上救生器械的乘客漂浮在周圍約一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海面等待救援”。不少人轉發后驚呼“奇跡出現了”,但是,很快有其他網友發現,這條消息是有人杜撰的。
關于馬航事件的信息在網絡媒介上廣為傳播,馬航事件當天的新聞信息著實混亂,導致真實、有效的信息在眾多的信息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馬航事件信息的碎片化,導致權威媒體觀點的缺失,各個官方媒體引述其他媒體報道,然后又辟謠,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馬航事件把網絡媒介信息碎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2.把關弱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由于網絡媒介的門檻低、缺乏把關人,在網絡媒介里形成了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只要是能夠參與到網絡這個大平臺當中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發布者。網絡媒介的把關弱化引起受眾對事件真相的猜疑和新聞事件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扭曲,從而形成了群情激憤、謠言四起的狀況,并且還可能出現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所有負面情緒集結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
在這次馬航事件的網絡報道過程中,關于馬航事件的報道失誤頻頻、謠言不斷,例如資深媒體人羅昌平轉發了一條微博:“人民日報記者楊曄消息,越南海軍第五軍區政治處主任竇凱還大校稱,飛機墜落在堅將省土珠島153海里處,這是越南馬來領海交界處。越南救援隊已出發?!彼X得這條消息太可信了:有人民日報,有記者名字,還有具名的消息來源。不過,兩個多小時后,路透社又為此辟了謠。很多權威媒體的官方微博也轉述其他媒體(例如:越南媒體)的新聞信息,為了追求時效性,而忽略了真實性,沒有經過信息核實,就發布出來。除此之外,央視也開始在兩會中插播馬航失聯事件的消息,但是,電視直播的新聞信息大多是從微博上拷貝的消息,并不是拿到的第一手資料。
馬航事件發生后一個月內,關于馬航事件的各種謠言才漸漸驅散,這次事件突出地體現了網絡媒介的把關弱化。把關效應的弱化,網絡媒介失去了強有力的秩序維護者,使網絡媒介的環境變得更加混亂,受眾難以對馬航事件信息的真假做出辨別,從而讓事件信息的真實性失去保障。
綜上所述,面對災難事件,網絡媒體在報道新聞和發布信息的同時,雖然存在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網絡媒體在今后的新聞報道中應該更加重視報道的客觀、公正,并要具有人文情懷。
(作者單位:錫林郭勒日報社)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