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旗
記者,一個人人稱羨的職業,曾被人稱為“無冕之王”。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巨變,新聞記者的隊伍建設方面也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群眾對個別記者的種種不良行為反映強烈。通過“走、轉、改”下基層活動,筆者對記者這一特殊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將吾之心得筆書于下,以求教于各方家。
一、記者須具備不怕苦累的職業道德素養
如實進行新聞報道是記者的首要職責。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定要采用優秀的方式報道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事件,而這種優秀的報道方式又必定與受眾的心理需求相適應,從而達到最佳的報道效果。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事件并不會憑空出現在記者眼前,而是需要記者到新聞現場去親身感受和體會。
記者們大多有下基層的工作經歷。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地局住分散,決定了基層采訪是一件艱苦卓絕的差事。這種客觀環境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有不怕苦與累的精神,勇于親自深入到采訪一線,深入到新聞事件現場,深入到采訪對象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拉近新聞事實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才能牢固把握采訪事件的本質屬性而傾聽到被采訪者內心的真實聲音。梁衡曾說:“對新聞來說,采訪到一個好題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①可見,新聞作品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具有不怕吃苦、不怕勞累、親身實踐的忘我精神。否則,在采寫過程中便沒有激情與靈感,也不會采寫出本質的、真實的、使人感動的新聞作品。實踐證明,那些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的新聞作品,都是新聞記者親臨現場、往返奔波、反復推敲之后結出的碩果。
深入采訪一線的新聞記者,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與艱苦、意外與驚喜、感動與震撼,而這一切都將成為記者生命中永不磨滅的印跡,這不僅僅是記者增加人生閱歷的過程,更是對記者心靈的凈化和對崇高生命的感悟。這些經歷是名利、金錢、地位所無可取代的,它們最終會變為連記者也意識不到的、潛在的精神財富而體現在新聞作品中,成為新聞稿件的靈魂而終身受用不盡。
由上可見,不怕苦累是記者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的重要精神素養。在新形勢下,這種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不僅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干部要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新聞工作者也要走轉改,密切和群眾的聯系,為深度報道夯實基礎。除此之外,記者還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感染讀者并產生共鳴的新聞稿件,這需要長期的練習、實踐和積累。
二、記者須有抗拒利益誘惑的職業道德素養
記者肩負著積極宣傳國家大政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熱情謳歌真善美、勇于揭露假惡丑的光榮使命。有些記者卻濫用國家賦予的特殊“權利”,通過故意捏造事實、虛構情節,甚至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以達到其不正當的目的與需要。臭名昭著的“繁峙礦難記者受賄事件”“湖南‘吳老虎事件”至今歷歷在目,致使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誠信和社會形象受到國內外人士的病垢。
當代社會,記者為利益誘惑所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其一,記者沒有收到被采訪對象的好處,便挾私報復,故意歪曲事實,抹黑被采訪對象。其二,記者收受好處后為有權有勢者歌功頌德。其三,為得到更多的績效工資而剪剪貼貼、轉來抄去、添油加醋、肆意炒作。其四,因急功近利、沽名釣譽而無中生有、胡亂編造。細分析之,這些為利益誘惑所動的記者都共同違背了新聞傳媒最重要之特點,即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屬性和原則,這是由新聞自身的規律所決定的,是受眾的要求,更是新聞傳媒取信于民的生命線。中共中央原宣傳部長陸定一曾說:“新聞工作,搞來搞去,還是個真實性問題。新聞學千頭萬緒,根本還是這個問題。有了這一條,就有了信用了,有信用,報紙就有人看了。”②
新聞記者必須是一個誠實而正直的人,要具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境界,要有司馬遷“奮筆直書”的氣概。記者只有“潔身自好”,才能用生命捍衛新聞的真實客觀性。這是每個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守則。對新聞真實客觀性的絕對尊重,永遠是記者職業道德的底線。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不正當利益的誘惑。當然,客觀地講,記者在采寫新聞稿件的過程中難免會滲透其主觀色彩,但恰恰是這些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主觀色彩,更好地彰顯出新聞記者的社會良知與道德情感。
三、記者須尊重被采訪對象的處境與感受
新聞記者在追求新聞事件客觀真實性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被采訪對象的處境與感受。有些記者為了博得受眾的眼球,不惜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層層剝離,致使當事人受到深深的心靈傷害。
這類報道多數集中在民生新聞方面。近年來,民生新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民生新聞中的人文關懷現象體現在傳達社情民意,為老百姓說話,給人民大眾排憂解難等方面,但也出現負面報道比例增大的現象。某電視臺曾采訪過一位被歹徒侮辱的少女,為了賺取收視率,電視臺記者甚至要求少女講述被侮辱的過程。“弱勢群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群體,他們是社會上最無奈、最無助的人群,而他們往往又迫切需要通過民生新聞的報道而獲得新的生活。但是,有許多民生新聞過于“熱情”,以至于嚴重地傷害到弱勢群體的尊嚴。從一些司空見慣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記者一味地挖掘新聞素材而往往沒有考慮到被采訪對象的處境與感受,使得他們受到的傷害與社會的漠視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安徽電視臺的宋博雅所說:“我們要關心弱者,鞭撻丑惡。有時候,我們大聲譴責,呼喚正義。但是有時候,我們要細聲呢語,收集善良。如果我們始終是一個腔調去做新聞,那最后只能是無路可走。”③
因而,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除了具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外,還需要保持一個自然人的道德良知。為了達到新聞效應而不惜傷害當事人,將血淋淋的事實真相拋擲到世人眼前的新聞工作者,往往為受眾所不齒。記者在采訪時必須要保持中立的身份角色,涉及到當事人的隱私問題時,必須征求被訪者的意見。新聞記者不能干預事件的進程,這是新聞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業要求。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一旦出現可能會給當事人造成傷害的情況,必須及時與當事人溝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但如何將報道新聞與尊重他人感受相結合,還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逐步細化。這個問題應引起業界深刻反思。
結語
事業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聞事業對記者職業道德素養的要求將與日俱增。新聞記者既要做正能量的弘揚者,又要做惡勢力的揭露人;既要下達國家及地方的大政方針,又要上傳廣大民眾的利益需求。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改變工作作風,堅持正確的方向,抵制金錢與利益的誘惑,堅決同擾亂新聞界秩序的“報蟲”作斗爭。對此,每個當代新聞工作者都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爭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注釋:
① 梁衡.傳媒新論[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8.49-51.
②劉海貴、尹德剛.新聞采訪寫作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9.
② 宋博雅.幫忙要有溫度——民生新聞中的人文關懷淺談[J].新聞世界,2010(7).95.
(作者單位:內蒙古新聞網)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