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記者是媒體中從事信息采集和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是大眾感受現實生活及社會現象的先覺。敏銳地發現事實,忠實地報道事實,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一名記者具備的基本條件。在我們身邊,時時處處都有新聞發生,如何最全面、最準確地為大眾提供信息,敏銳的觀察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觀察力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觀察力程度不同。政治家的觀察力,在于他善于洞察政治風云,了解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及時識別各種人物的政治傾向和本質;科學家的觀察力,在于他對一個項目的具體研究探索、細微觀察和頻繁驗證;文藝工作者的觀察力,在于他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發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表現形式。而新聞記者的觀察力則是要敏銳地觀察社會,發現并捕捉社會中的新鮮事物,像社會活動家那樣綜合觀察,并作出正確的判別。不僅要用眼睛觀察所發生的事件本身,還要運用自身的思維與素養來發現事件潛在的本質。在實際工作中,更要注意搞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
一、縱向觀察與橫向觀察相結合
縱向觀察,簡要地說,可以用上、中、下來概括。上,指的是觀察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一名記者,首先要吃透上面的精神。要想使自己耳聰目明,頭腦清醒,不犯方向性、路線性錯誤,就必須認真學習中央的有關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精神,否則,你就會成為聾子和瞎子,很難成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中,這里指的是觀察省、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戰略部署。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國家之大,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各有特色、各有長短,不可能一模一樣。因此,在國家“一盤棋”思想的指導下,各地還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為總體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于這些戰略,記者是要用心觀察的。要了解其精神實質,要積極地鼓與呼,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下,這里主要指的是觀察旗縣、鄉、村、社、組的貫徹落實情況,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果。作為記者,要面向基層,做到既看上面,又看下面,而且始終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基層。基層是記者工作的重點,也是最容易出成績的地方。因此,記者千萬要牢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關注民生,做老百姓的知心朋友,積極地為人民群眾鼓與呼,這才是一名記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縱向觀察的基礎上,也要養成橫向觀察的習慣,要把工、農、兵、學、商及社會各界、各群體,特別是特殊群體、困難群體、弱勢群體等納入自己的觀察范圍。作為一名記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把記者的觀察力神化,但是記者的觀察力是綜合性的。在這方面,他應該勝過其他方面的人。因此,記者的縱向觀察與橫向觀察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才能彰顯其魅力,顯示其獨特的作用。縱向觀察與橫向觀察是“兩條腿”走路的關系,缺一個方面,就猶如瘸了一條腿,走起路來是跛的。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記者的觀察力不同于想象力。
作為一名記者,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反映情況的老大爺,他所居住的小區道路狀況很差,一到雨天,泥濘不堪,居民們的出行都成了大問題。當時聽了以后并沒有太深的觸動,但是當我走進小區進行深入采訪時,看到的是那一雙雙沾滿泥巴的鞋,聽到的是居民們話語中的苦惱與無奈。據她們反映:一位老大媽本來腿腳就不方便,遇到雨天,更是無法出家門;一位年輕媽媽每天要騎著自行車“淌過小河”接送孩子,一不留神自己和孩子就會摔得一身泥;還有這位老大爺,為了給大家解決難題,拿著鐵鍬帶著兒子去修坑洼不平的街巷。這些群眾的苦,如果不是深入下去,又有誰會了解?最終,通過我們的報道以及協調之下,市政部門出面為小區居民翻修了街道,為大家解決了每年夏季的一個“頑疾”,由此報社也得到了一面錦旗。這面錦旗印證了我們所有記者的價值和職責所在,也讓我們無愧于“無冕之王”這一稱號。
二、敏銳觀察與老練觀察相結合
有一次,報社組織采訪團深入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采訪新農村建設。采訪結束回來交稿時,幾位年輕的記者大多寫的都是商都縣小海子村新農村建設后村容村貌的變化,而一位老記者卻寫了村里的一面文化墻,這個墻把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生動樸實的畫面反映了出來,直觀明了、通俗易懂。老記者正是通過對文化墻這一噱頭,揭示了烏蘭察布市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以及文化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這篇報道角度獨特,內容新穎,反響很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把敏銳觀察與老練觀察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一般來講,剛參加工作的記者,具有“孩童般的眼光”多一些,他們看什么都好奇,看什么都新鮮,甚至對于一些并不重要的東西,也滿腔熱情,全力以赴。但是,對于那些工作多年的記者而言,具有“聰明長者的眼光”則更多一些,他們偏于挑剔,對許多東西都看不上眼,能夠激起他們青春般熱情的東西似乎越來越少了。因此,作為一名記者,不能只有“孩童般的眼光”,也不能只有“聰明長者的眼光”,要做到兩者兼顧。美國新聞學著作《新聞報道與寫作》中寫道:“記者必須學會用孩童般的眼光觀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鮮的、各具特點的;同時,他必須用聰明長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夠區分出有意義的東西和無意義的東西。”當然,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表述,并不是說年輕人就不一定不具有聰明長者的目光,老年人就一定會失去童心、失去激情。之所以表述這些,旨在說明,把敏銳觀察與老練觀察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科學的、合理的、全面的,才能真正當好一名記者。新華社記者張嚴平,采寫時代先鋒王順友的人物通訊《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那么感人肺腑?就是她善于把敏銳觀察與老練觀察有機結合的結晶。
三、宏觀觀察與微觀觀察相結合
宏觀觀察,是指記者觀察“大場面”的能力。面對一個宏大的場面,例如幾十萬人的慶祝游行、多兵種合成的軍事演習等等,眼睛看到的只是黑壓壓的一片,這是檢驗記者宏觀觀察能力的時候。一般來講,宏觀觀察力強的記者,即便是面對宏大的場面,也能夠清楚地把場面描繪出來。但是對于宏觀觀察力較弱的記者而言,就有可能描述得雜亂無章,抓不住“大場面”的重點。
微觀觀察,是指記者細微觀察的能力。微小的差別,細小的變化,很小的動作,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逃不過記者的眼睛。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的那樣,一篇文章的好壞與出彩,往往是一個細節所決定的。
2010年,我去采訪一位成功女士,她忠心教育,熱愛音樂,一手創辦了當地一家知名的音樂學校。當我進入她居室時,各種樂器自然吸引眼球。但我卻發現,在那些中西樂器后面,有一整面墻的書柜,陳列著新舊不同的書籍。就是這個細小的發現,讓我的專訪有了一個新穎的開頭,以及貫穿整篇文章的重要媒介――知識。不同的視角,也給予了文章靈動性與可讀性,文章見報后,受眾反響強烈。
因此說,記者觀察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文章的好壞。作為一名記者,就要發揮自己觀察的潛能,不僅用雙眼記錄,雙耳傾聽,更要用心深入挖掘,吸收掌握第一手、全面、準確的材料,經過分析加工,找到新聞的潛在價值,這樣才能為受眾奉上可讀性強的報道。
(作者單位:烏蘭察布日報社)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