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連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全唐詩》中與箏有關的篇目進行研讀,通過詩篇中對唐代箏樂技術的描述,對當時的技法種類進行總結,并著重分析幾種主要技法的藝術表現力及與當今所運用技法的相關聯系。
【關鍵詞】唐代;古箏;技法;《全唐詩》
唐朝的國力強盛,外交政策開明,文化藝術可謂是百花齊放,在文藝方面,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古代文學史上的瑰寶——《全唐詩》,它像一面明鏡一樣,真實的給我們折射出了那一時期的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態。而音樂方面在那一時期也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特別是皇竄對樂律的愛好與大力支持,使得唐朝的音樂境況達到了封建社會時期的巔峰,古箏音樂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繁華景象。而箏樂的盛行,離不開箏樂非凡的藝術表現力,也就進一步促進了演奏家們對箏技的追求,那一時期的箏樂技術非常豐富,有表現熱鬧、爽朗的“回旋”、“摐”、“拍”等技巧;也有表現憂傷、哀怨的“抽弦”、“促柱”等技巧;也有抒情、司韻的“按”、“推”等技法,箏技的發展也更加豐富了唐代箏樂的藝術表現力。
一、唐代箏技概述
唐代的演奏技法在現在已找不到專門解釋的書籍了,在此主要是根據《全唐詩》中對古箏技法的描述,來淺析唐代古箏演奏技法的種類。通過研讀《全唐詩》巾與箏有關的篇目,能清楚的看到的演奏指法有:
1.掩、抑:卷48張幾齡的《聽箏》:“端居止無緒,那復發秦箏。纖指傳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揚思欲絕,掩抑態還生。豈是聲能感,人心白不平?!?/p>
2.抽弦、促柱:卷257柳巾庸的《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人幾重離別恨,江南岐路洛陽城?!?/p>
3.撥:卷893和凝《江城子》:“理秦箏,對云屏。輕撥朱弦,恐亂馬嘶聲?!?/p>
4.打:卷897孫光憲的《浣溪沙》:“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p>
5.遏:卷511張祜《聽箏》:“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風?!?/p>
6按:卷444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祗應三度按?!?/p>
7.摐:卷687吳融《李周彈箏歌》:“當頭獨坐摐一聲,滿座好風生拂拂。”
8.拍:卷265顧況《李湖州孺人彈箏歌》:“寸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獨把《梁州》凡幾拍,風沙對面胡秦隔。”
9.挑:卷736王仁?!肚G南席上詠胡琴妓二首》:“玉纖挑落折冰聲,散人秋空韻轉清.二五指巾句寨雁十二弦上囀春鶯.”
10.捻:卷896李殉《菩薩蠻》:“捻得寶箏凋”
11.推:卷591崔玨《美人嘗茶行》:“臺時卻坐推金箏”
12.回旋:卷277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張應繁節,玉指回旋若飛雪?!?/p>
13.解、理、拂、彈:卷119崔國輔《相和歌辭·襄陽曲二首》:“少年襄陽地,來往襄陽城。城巾輕薄子,知妾解秦箏?!本?0姚氏月華《相和歌辭·怨詩二首》:“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相續。羞將離恨向東風,理盡秦箏不成曲?!本?86李端《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卷162李白的《雜曲歌辭·春日行》:“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p>
二、唐代箏技的藝術表現力
通過對上述詩句的研讀,并結合葉棟老師對唐箏曲譜中的指法的研究,詩巾所提到的“撥”、“打”、“挑”,應該就是右手的單音指法;“回旋”則應是現代箏技巾的刮奏技巧,“忽然高張應繁節,玉指回旋若飛雪。”我們放佛看到,在曲子到了快速高潮部分時,演奏者錦上添花,進一步用“回旋”這一技法來渲染氣氛;“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薄俺橄摇睉撌恰叭 钡闹阜?,即用大指、食指、巾指將弦拉松,使弦的音高降低,這種指法在我們當今已甚少使用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筆者在箏上體驗過這一指法,覺得非常適合表現凄涼、悲傷、思念或者是無奈等等這種傷感的音樂內涵曲目;“促梓”則能更換曲子的凋性,也就是我們當今古箏技法里的轉調技法移柱,因為唐箏的音域相對較窄,為了演奏樂曲的需要,所以必須通過移動琴柱來不斷的轉換調性;“掩”、“抑”、“遏”、“按”、“推”則是左手的技法,其巾的“按”這一技巧,也是我們當今仍然使用的一種技巧,而根據《仁智要錄》巾對箏的技法進行的解釋我們可以得知,“推”這一技巧則相當于我們現在古箏技巧中的滑音;捻”根據詞義解釋就是手指搓弦,應該就是和音技法,小撮或者大撮類技法;“摐”、“拍”從詩句中無法得出其具體指哪種指法,但應該是屬于比較干凈而果斷的彈奏技巧相當于我們今天有力而干脆的多和弦類技法;而“解”、“理”、“拂”、“彈”這幾個動詞并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指法,而是指演奏的意思。
通過研讀《全唐詩》巾與箏的技法有關的篇目,并結合現代古箏技法來分析唐代箏的演奏技法,我們不難發現,唐箏的演奏技法是非常豐富的,甚至很多技法我們如今仍然在使用,而技法的豐富又極大地提高了箏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遺憾的是,因為在唐代箏被稱為俗樂,不受文人雅士士大夫的重視,他們更器重的是被稱為雅樂的古琴,因此,盡管唐代的箏樂流傳非常廣泛,技藝非常高超,但是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記錄卻非常少,那一時期的箏樂演奏者多為文化素養不高的群體,教學主要以口傳心授為主,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所幸的是,隨著箏樂的發展,慢慢成J雅俗共享的樂器,有一部分文人雅士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來,如詩人白居易、常建、岑參等等,因為有r這一批詩人對箏的喜愛,才為我們留下了研究唐代箏樂的瑰寶一一《全唐詩》中關于箏的篇目。同時,我們當今的古箏T作者也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加強古箏的理論研究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