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皎
【摘要】文章從1958年寧夏原創民族器樂作品著手,概述了近幾十年民族器樂創作的歷程和脈絡,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寧夏各演藝團體的成立催生了一批優秀的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民族器樂作品,文章從創作的時間、體裁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梳理了寧夏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歷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關鍵詞】體裁;創作;繁榮
寧夏回族自治區(下簡稱寧夏)民族器樂是寧夏民族音樂重要的資源及組成部分,從自治區成立至今,今天的寧夏在文化的市場經濟巾顯露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地方民族文化快速發展,寧夏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不斷地被人們重新認識。在這些資源中,民族器樂也是一種重要的優勢資源。加強對民族器樂各個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是有利于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和進步。寧夏地處邊疆,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歷史文化。
從二十世紀匕八十年代,隨著全國器樂創作熱潮的涌動,寧夏先后成立了以寧夏演藝集團為代表的專業團體,以及個地級市的專業團體,各地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業余團體,諸多團隊一時問的建立迅速帶動了我區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建區至今的民族器樂創作情況,需要全面的研究,故該課題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從歷史發展的走向,簡略地敘述了寧夏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歷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一、建區至改革開放的成長期(1958--1976年)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止式成立,打破了人們長期處于痛苦和分裂的狀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在新的形勢政策下,寧夏的民族器樂創作發展的條件大大有越獄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
繼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音樂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寧夏的文藝匯演活動也逐漸豐富起來。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60年代初的樂器改良工作的開展等黨中央的一系列方針的提出,為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下通過多種演出,大量的優秀的民問器樂藝人加入到專業的音樂團隊,充分的發揮了他們的專業技術才能,也極大的推動了這一階段寧夏民族器樂創作的發展。
新中國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寧夏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形態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組織機構及音樂團體的建立為民族器樂創作提供了發展前提。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繁榮和人民對文藝生活的要求,1958年,寧夏歌舞團成立,主要由來自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中央歌舞團、空政歌舞團、鐵道兵文工團、全總文工團的支寧人員和原甘肅省銀川地區文工隊組建而成,一九八六年底合并了原銀川市文工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至今,又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其巾多數為各大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隨后,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市、吳忠市、固原市等地的歌舞團也相繼誕生。寧夏各地文化組織機構的成立,在宏觀上引導了我區民族器樂創作發展的方向。
在當時鼓勵創作的良好環境下,藝術家創作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因此,該時期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層出不窮,大大豐富了我區的民族器樂藝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十年中,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器樂藝術還是沒有逃脫被摧殘的命運。寧夏歌舞團遭受重創,嚴重影響了藝術生產和人才的培養。“大革命”十年巾使我區民族器樂創作陷入一片荒蕪蕭條的沼澤之地。進入七十年代,隨著國家形式一定程度扭轉和歌曲創作復蘇嘗試的成功,使得原本蕭條的民族器樂創作因為一些民族樂器演奏家和作曲家創作積極性的提高而慢慢掙脫出來。
二、改革開放至新世紀的繁榮期(1977至1999)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化“荒漠期”后,1977年巾圍大地上呈現出百廢待興的跡象。1979年10月長達十七天的中國義聯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文藝界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由此,我區的民族器樂創作逐漸從低谷中走出來。1976年文革結束后,我省民族器樂的創作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隨著創作的恢復上要比之前成熟我省獨奏曲的發展逐漸回落到五十年代的繁榮,但創作技法開始向更深更廣方面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新時期,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好轉,我區的在民族器樂曲創作方面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創作的體裁的多樣化。在該時期獨奏、重奏的創作注重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但與大型民族管弦樂的創作及協奏曲的數量相比稍顯遜色,這與新時期音樂思潮的興起不無關系。
其次,創作題材的豐富化。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大為開闊了,初步呈現民百花齊放的局面。作曲家在創作中,開始注重從民族器樂自身規律出發,注意抒情、寫意,是作曲家本人主體意識的流露。
第二,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確立,在這種大形勢下,民族器樂在當代的命運遭到了空前的挑戰,其生存環境變得空前復雜和嚴峻起來。
三、新世紀的艱難探索期
20世紀以來,特別是進入了2l世紀,各種美學文化對當代的中國音樂創作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使得當代中國的音樂作品呈現出較為多元化的景觀,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也是同樣。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大眾審美興趣可選擇性的加強,使得作曲家試圖尋找聽眾、演奏家之問的契合點。
樂團和藝術類院校通常是創作人才的聚集之地。本科院校:1978創辦寧夏大學音樂學院,2000建立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01年創辦寧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及銀川市各藝術中學:寧夏藝術學校1979年成立,銀川實驗中學于2002年成立,1999年銀川高級中學組建等等。在這些院校中,專家、教授都走在民族器樂創作的最前端,為寧夏民族器樂創作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該時期,民族器樂的創作在總體上來說是不景氣的。創作數量少,創作精品缺乏是當下民族器樂創作的普遍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又面臨著寧夏一些專業藝術團體改企的壓力,寧夏的民族器樂創作在艱難中摸索前進。
當下,我們重新審視寧夏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自治區建立至今,他們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不同的時代創作特點:寧夏當代民族器樂創作呈現出曲線上升的發展特點;專業樂團對我區民樂創作的貢獻的肯定;寧夏全區各高校、中學也對我區民族器樂創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寧夏民族器樂創作優秀曲目分析
寧夏民族器樂創作經過了無數的作曲家的努力,不斷涌出在寧夏乃至在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如今在西方文化、市場經濟等多種元素的沖擊下,寧夏的民族魅力仍然沒有變。寧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以它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在巾圍樂壇大放異彩。
《黃河船歌》是我區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寧夏音樂家協會原二胡協會會長工振杰先生創作的一首二重奏作品(高胡、揚琴、古箏)。此曲是根據寧夏民歌《黃河船夫號子》素材創作的。自古黃河富寧夏。寧夏境內的黃河幾曲回腸,與塞上江南的風光交相輝映。它雖然沒有洶涌澎湃的浪濤,卻也有著激流險灘,而險灘之后,又是一番詩情畫意的景色。樂曲表現r黃河船工的生活,歌頌了船工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頑強精神,同時,也展現了寧夏回漢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世紀的第十四個年頭已匆匆而過,但我區的作曲家們并沒有放棄對民族器樂創作的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寧夏的民族器樂作品肯定會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中國,并為寧夏的民族音樂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