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
【摘要】所有與人類聚居關聯的地理景觀,都有與文化的內在聯系。因為除了原始的自然地理景觀之外,所有的地理景觀均借由人類的社會性聚居活動及其感知能力,以某些方式影響或作用于自然地理景觀。
【關鍵詞】資源;環境;文化;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民族文化博大靜深。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了獨特而燦爛的文明景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勞動人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其中獨具一格的古建筑更是源遠流長,光彩照人。縱觀歷史,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多種住宅形式,都具有因地致宜,因此致用,適于生活,便于施工的特色。
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為當代貴州文化的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培養基”。當代貴州的民居建設,必須樹立科學的“文化倫理觀念”,充分發掘、保護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以客觀、謙虛的態度,憑借現代文化語匯,傳承文化、建設城市,并為貴州城市及其文化的未來發展留有足夠的空問和余地,惟有如此,方能實現貴州城市及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貴州資源環境與文化特色的歷史形態 在貴州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自然生態因素是貴州民居聚居與文化演進的重要影響。在相對獨立和封閉的時空系統巾,自然山、水要素是影響貴州地區傳統居住演進的主導因素之一。貴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耕作困難。適應山水環境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使先民一旦組成社會,就會產生集體意識和社會規律,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行成具有貴州地域特色的聚居模式和社會文化。在形態特質方面,貴州傳統的民居格局以大分散、小聚集的形式散步于山水之問,吊腳樓為原型的建筑形態,呈現出順應地勢的白由布局的聚居形式。在長期的聚居實踐中,使居民的思想理論和心理方面,積累發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形成較為系統的對山、水的利用方法,主要體現在民居建設與山脊線、等高線、水際線的結合等方面。吃苦耐勞的民族個性,使聚落空問逐漸向高亢之地拓展,從而形成了與中原山水意向迥異的山水聚居形態。貴州地區的傳統山水聚居景觀,是人地互動、共生過程巾,聚落民眾對社會空問生產的共同創造。
地域文化所賦予的貴州民居聚居特質是源于現實生活的大眾化的山水聚居思想。大分散、小聚集的聚落格局,以及順應地勢白由聚集的聚落形態,對于自然生態環境大順應、小改造, “擇山逐水而居”,體現了原始樸素的聚居觀念。
二、關于貴州民居風貌建設的思考
從貴州傳統聚居特征的分析中,我們對貴州的聚居的歷史沿革、景觀格局、文化特質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對傳統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繼承歷史,更是為了創造貴州居住環境的現在、維育居住環境的未來,我們應立足貴州地域的傳統文化及審美情趣,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確定貴州聚居形態建設的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民族文化產業的興起,貴州城市建設已開始注重地域文化環境的塑造。以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傳統為基礎,以地域風貌的文化特色、歷史內涵逐步顯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實現貴州地域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在統籌地域文化發展和文化演進的社會過程中,可以以貴州千戶苗寨的地域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地域生態格局和文化格局,突顯貴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生態特征和當代社會文化的維育,著力增強地域建設中的文化意識。
(一)建立貴州聚居環境的生態格局、維育山地文化的生態本底
貴州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土壤,山為屏障,水流其問,歷史悠久,文化特色顯著。貴州地域由于自然山水的分割而形成了多種聚居形式,構成了典型的山水城市總體景觀風貌,其形態表達了人與環境的協調共生。在貴州地域文化環境發展過程巾,應以“山水城市”作為地域文化的總體風貌基調,通過有規劃、有控制的建設,保持并強化山水格局,突出貴州的地域特色,發展地區特有的立體綠化和鄉土景觀,使原來的山水格局更趨于完善,逐步構建以山水城市為目標的生態格局,形成貴州山城鮮明的個性風貌。
(二)創造性的傳承地域聚居形態
鮮明的地域文化構成了貴州社會義化的土壤和基礎。地域環境下所特有的社會文化脈絡和審美情趣充分反映出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建設的現代化決不能以喪失傳統義化與特色為代價。在貴州地域景觀的建設中,我們應以突出歷史文化景觀特色的保護和發揚,創造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形象。一方面要有地域文化的自覺意識,面對強勢文化的挑戰,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多樣性進行必要的保護、發掘、提煉、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更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批判的精神,吸收外來優秀的建筑文化,自覺地融入全球化的現代化進程巾。惟其如此,我們的古老的傳統建筑文化才有可能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才有可能真止實現中國城市的現代化。
(三)創造現代化地域文化形象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貴州地域文化想要立足國際,必須跟上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貴州傳統的聚居形式應該迎著現代性的時空特征與空J訓生產,不斷為聚居環境注入活力,增添聚居環境的層次與構成。貴州千戶苗寨作為城市風貌的地域特色,發展苗寨特有的聚居件基凋,創造現代干欄式建筑,汲取傳統吊腳樓的形式,不儀可滿足現代生活需要,而且與地形嵌合,通透開敞,并可納入周圍山川景色,增添貴州地域特色的藝術表現力。
貴州的傳統聚居形態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創造的獨特的物質和精神碩果。它與貴州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息息相關,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社會在前進,城市在發展,貴州的地域文化風貌進入了再創造的新階段。對此,我們需要在保護既有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積極挖掘貴州城市的文化內涵、地域特征,研究城市的山水格局與城市形態的內在聯系以及山城特色景觀的構成規律,為從規劃層面參與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再創造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