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冠楠 高曌
【摘要】合唱是音樂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聲樂表演形式,是音樂、文學與演唱的結晶,它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合唱也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群體意志的一項音樂活動。在我國,合唱事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對歌唱者的發聲、呼吸、共鳴等一系列的系統訓練,從而構建良好的聲音狀態,這也是我們合唱訓練的主要目的及評價合唱水平的標準。
【關鍵詞】合唱訓練;聲音狀態;發聲;呼吸;共鳴
合唱是音樂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聲樂表演形式,是音樂、文學與演唱的結晶,它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合唱也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群體意志的一項音樂活動。合唱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構建良好的聲音狀態,其過程主要是對歌唱者的聲音進行科學訓練。具體是通過對歌唱時的發聲、呼吸、共鳴等各方面的系統訓練。
一、發聲方面訓練
在合唱的“發聲”訓練中,首先要求達到統一發音的標準。而統一的發音的標準又必須建立在每個合唱隊員的自身發音狀態良好的基礎之上。
歌唱由氣息控制、發聲、咬字與吐字等幾個環節組成。合唱訓練的統一發聲,就是要把個人的發音從合唱藝術的角度統一起來。不管每一個人是以什么樣的音色和方法去演唱,但在合唱中就會要求全體人員統一起來,從集體發聲的要求和方法出發,從而達到統一的合唱聲音效果。
在發聲訓練中應該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呼吸、發聲與咬、吐字的相互結合。優秀的合唱在于其是否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而呼吸、發聲與咬、吐字的結合就是能否成為具有較高藝術感染力的優秀合唱的基石。沒有止確的呼吸就沒有止確的歌唱。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基礎和原動力,是具有良好音質和音色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同時正確的發聲也是較好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技術手段。所以,合唱就像獨唱一樣,呼吸、發聲與咬、吐字結合好了,才能談到正確的歌唱。
在訓練發聲巾,要注意對運用歌唱器官的方法進行訓練。歌唱器官由三部分構成: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這三部分需要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在訓練一開始就要求這三個部分的器官協調一致,以達到止確的歌唱。在訓練發聲的過程巾我們還應該注意身體及心理不要過于緊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體會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上,保持止確的發聲姿勢及氣息控制,以盡可能達到最好的發聲效果。
二、呼吸方面訓練
正確的呼吸不僅是聲樂技巧的基礎,也是聲樂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進行呼吸一定要做到“恰劍好處”,這樣可使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效果也達到很好的表現。
發聲是由呼吸產生的,有了呼吸才有發聲。呼吸的方式大致有兩種: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運用胸式呼吸時:吸氣,胸部擴張,腹部收縮;呼氣,胸部收縮,腹部還原。運用腹式呼吸時:吸氣和呼氣,腹部分別為擴張和收縮,而胸部動作不大,幾乎是保持原有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運用胸式呼吸的人較多,而我們在科學的訓練發聲時首先就要有科學的呼吸方法。什么是“科學的呼吸”?能讓氣吸的深一些、自然一些,同時能較好的對身體內橫膈膜進行運用和控制,以達到良好的發聲與呼吸效果就是“科學的呼吸”。而要做到科學的呼吸,就應該運用將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混合呼吸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此外,對于歌唱時的呼吸,不應該刻意的去追求和規定,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一樣自然和放松。歌唱時的呼吸與說話時的呼吸,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控制”。要控制吸的氣。氣吸的多了壓力大,控制不好,就會沖擊聲帶,增加緊張;氣吸少了,沒有足夠的力量,發聲時就會虛,支持力不飽滿。所以,歌唱時的呼吸要控制好,把握到“恰到好處”。
在呼吸訓練時,吸氣,是呼氣的前提和準備。吸氣應采用口鼻同時進氣,要自然、放松。而呼氣是關鍵,可以采用“動與靜”相結合的方法來訓練。這就是呼一次停頓一下;再呼一次,再停頓一下。注意,巾問是不能吸氣的。這時要求身體的腹部至腰部均要放松,吸人體內的氣也要與橫膈膜相互支持、相互控制。
在合唱中的發聲訓練中,要做到發聲器官放松,發聲狀態良好,就需要呼吸訓練相配合。呼吸訓練有了正確的呼吸支點,發聲狀態就會正確了,出來的聲音效果就會好。所以正確地運用發聲器官就等于是止確地運用呼吸。不管是唱高音、中音還是低音的時候,氣息始終都要托住聲音,支持住聲音。氣息和發音的這種關系我們稱為“對抗”。“對抗”必須做得恰到好處,這就要靠呼吸訓練才能完成。
在呼吸訓練中,可以先通過哼鳴來進行練習。其要求是口腔閉合,但口腔內要張開,形成“閉口內開”,牙齒不能咬在一起,嘴唇輕合。這樣發音,可以避免漏氣。呼吸時可以快吸慢呼,也可以慢吸慢呼。
另外,還可以通過控制呼吸的力度來控制發音的力度,在發聲練習的片段巾進行漸強或漸弱的訓練。起聲時可使用“中強”或“中弱”,結尾以弱音收尾。在發音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音量和力度的變化與控制,這種控制的訓練實際上就是氣息支持點的訓練。
三、共鳴方面訓練
良好的聲音狀態,除了要求有止確的發聲與止確的呼吸外,就是要求有正確的共鳴。正確地運用身體中的共鳴器官產生共鳴,是發出良好聲音的重要條件。而在合唱中的共鳴訓練與獨唱中的共鳴訓練及運用是不同的,仍然要求具有統一性。
人的共鳴器官主要有頭腔、口腔、鼻腔、額竇、胸腔等等。以軟腭為界,可分為頭聲區、混聲區、胸聲區三個音區。這三個音區所產生的共鳴都與共鳴器官有緊密的聯系。聲音狀態訓練的目的,就在于將這三個音區統一起來。音區之間的過度不能明顯,應該自然、協調,就像在同一個音區里發聲一樣。
在合唱的共鳴訓練中,主要要求混合共鳴。就是將頭腔與胸腔的共鳴結合起來。在訓練和練習時應該要求輕聲,同時在輕聲訓練和練習時,應保持精神集中、狀態良好,小心地去體會共鳴時氣息位置的變化,以達到良好的共鳴效果。
此外,還值得說明的是,個人的聲音發聲要以大家的聲音發聲為標準,并要融人進去。這點要求在合唱訓練巾是非常重要的。
在共鳴訓練中,不論是男聲、女聲,還是高聲、低聲都要強調頭腔部位的共鳴練習。在頭聲共鳴的訓練中,切記不能音量大、狠,應該小聲、輕聲地練習。感覺發聲的音像飄起來似的,具有流動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鼻腔的通暢,才能保證頭腔有正確的共鳴狀態。
在一個合唱巾,往往具有三個聲區:高聲區、中聲區、低聲區。每個聲區對于共鳴器官的運用都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只限于獨立使用某一部分的共鳴器官,而是所有共鳴器官都要運用,并且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但是,值得強調的是每個聲區都要先正確地解決“頭腔共鳴”,這是關鍵。在解決頭腔共鳴的訓練巾,應該注意正確掌握母音變化的規律。母音變化可以使用“a”音帶“o”音的狀態和“a”音帶“u”音的狀態。其原因就是在于胸腔區是以“a”音為主并帶有“o”音的狀態,在進人頭腔區時,“a”音就要變成帶“u”音為主的狀態了。要達到這個狀態必須要經過一個系統的下行訓練。
在頭聲區共鳴訓練之后,就是胸聲區和混聲區的共鳴訓練。在胸聲區的共鳴訓練時,要有個意念感覺,就是唱低音時要想到像在唱高音時的感覺。聲音越往下,氣息越往上,也就是說氣息要托住聲音,支持住聲音,兩者對抗。出來的聲音要洪亮、結實。胸聲區是運用于唱低音的。高音怎么唱,低音就怎么唱,這樣的低音就會達到較好的效果。混聲區,指的就是口腔部分。這部分好比是胸聲區到頭聲區的“走廊”,是個過渡的音區,是為向上進入頭聲區和向下進入胸聲區的聲音做準備的。混聲區是對頭聲區和胸聲區起調節作用的。
這里需要強鬩的是頭聲區、混聲區和胸聲區均不能獨立來看待,必須統一起來,形成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產生很好的整體共鳴效果。
由于是合唱,所以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發聲訓練、呼吸訓練和共鳴訓練都要求整齊、統一。這是構成良好聲音狀態的必要前提條件,再加上準確的咬字與吐字訓練,就會達到較為優秀的合唱水平。
此外還要特別提出一點:合唱是一種藝術,自然就不能脫離藝術表現。歌唱時尤其要注意,不能只局部地強調“以情帶聲”、“以字帶聲”,而是要求做到“聲情并茂”,這對產生出良好的聲音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有正確的訓練;通過科學地、準確地合唱訓練,把不自然的狀態變為自然的狀態,力求做到張口就要有位置、有狀態,能自由地運用和控制發聲、呼吸與共鳴,才能得到最佳的合唱表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