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看到媽媽在發電子郵件,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于是問媽媽:“古代人是怎么傳遞信息的呢?他們沒有電和互聯網,也不能打電話或者發電子郵件啊!”媽媽說:“他們可以寫信呀!”“那他們的信又是怎么送到的呢?”我繼續問道。這時候爸爸走過來說:“周末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你就會明白了。”
駕車從北京出發,沿著八達嶺高速和110國道,爸爸帶我來到了位于河北省懷來縣的雞鳴驛。雞鳴驛位于雞鳴山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雞鳴驛是一個古城,若從高空向下看,它是四四方方的,東西南北城墻都是五百米。雞鳴驛的四個角都有角樓,和一般的城池不同,雞鳴驛只有東西兩個城門。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這兩個城門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東西城門不在一條線上。后來我在博物館看了資料才知道原因,原來是因為懷來這里經常刮風,而且風很大,如果兩門相對,就會起穿堂風。穿堂風刮起城內的塵土,會使驛站內的人員和馬匹休息不好。
在雞鳴驛的博物館里,我找到了古代人是怎么送信的答案。原來古代中國人的信息傳遞靠的是馬匹,由人騎著馬把信送到。因為有的距離太遠,于是就建立了驛站,好讓送信的人休息和更換馬匹。這樣送信的方式一直持續到近代,直到現代郵政業的出現。雞鳴驛雖然早已不再為送信的人和馬提供服務了,但因為它是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并且是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建筑群,被稱為郵政考古和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在寬闊的城墻上,我細細地體會著古人傳遞信息的辛苦和現代生活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