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
近來,隨著一些汽車業外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關于“造車資質”的話題再度引起關注。
造汽車是需要資質的,在中國,沒有行業主管部門(不只一個部門)批準,造汽車不是一件想干就干的事。現在看,造新能源汽車同樣如此
圍繞資質問題,本世紀初曾引發過一場大討論。當時的社會輿論傾向于政府該放開管制,讓市場說了算。尤其是李書福一句“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博得了一片同情。之后,行業有關管理部門不得不作出妥協和讓步,才有了今天自主品牌轎車百花齊放的局面。
但從那時至今,政府在對汽車產業管與不管的核心問題上,一直沒有進一步的實質性突破!從表面上看,行業管理部門多次表態要放,實質上還是更愿意當汽車行業“大家長”,“管”字當頭的思維定式依然沒變。上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勸退若干家沒有產量的企業,好像做了多大事似的。試想,如果真的放開資質,還用得著政府操那么大的心,去做一件沒有實際意義的事?
健康的產業一定是通過競爭,最有效、最充分的競爭一定是開放條件下的競爭。我不完全同意當前汽車產業的競爭已經很充分、激烈的說法。從表面看市場上大家“打得不可開交”,實際上這種競爭依然有很大“水分”。為什么這幾年來,大家都在說中國汽車大而不強?就說明了我們還缺乏開放條件下的競爭。從源頭上的對汽車生產資質的管控,就導致了參與競爭者的局限性。“管”,讓很多有創新思維、有實力者拿不到參與競爭的入場券;讓先入者在沒有充分競爭的環境下成了“井底之蛙”。我們常說高手在民間,今天,我們一些自認為成功的汽車企業好像還沒跟“高手”過過招吧。
放開新能源汽車的資質管理,為主管部門最終完全回歸市場、轉變政府職能提供了一次絕好的機會。我理解一些主管部門對汽車管理放與不放的糾結,畢竟傳統汽車產業格局的形成有其歷史的、特殊的一面,全面放開的可操作性難度大。但新能源汽車與其全新的造車理念和發展思路完全可以與傳統汽車切割。行業的所謂管理完全可用“老車老規矩,新車新辦法”去處理。所謂新辦法,就是完全讓市場去說話、調控。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可以讓行業主管部門少在具體環節上操心的時代,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講究效率的時代,是一個重視消費者體驗的時代。這個時代下,人們不需要,也沒必要聽這樣行、那樣不行的勸告。所謂的汽車是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行業,對于那些真干、想干、能干的人來說,他自然會比那些沒有親手干的人明白的多。尤其是現在一些已經踏上新能源汽車征程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他們有創新思維,有資本(包括運作資本的能力),這已經足夠了,政府主要部門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們去“折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