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安全,一直都是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可就在本期雜志制作的過程中,手機安全界卻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蘋果App Store中的APP被人通過修改源代碼的方式,植入了惡意代碼。無獨有偶,就在蘋果的事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Android方面也傳來了一個噩耗:有黑客組織繞過了Google Play的數字保鏢安全機制,并在其中放置了一款名為《大腦測試程序》(Brain Test app)的惡意APP。十幾天的時間里,兩大最主要的、安全級別最高的應用商店相繼失守,手機安全頓時成為了業內外最為關注的話題。
面對這樣嚴峻的安全形式,很多人都在問:“要怎么才能保證手機的安全?”要知道現在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的必需品,里面存儲了大量的私人信息(包括各種賬戶、密碼以及資料),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設想。可是,現在連號稱最安全的蘋果似乎都已經不安全了,作為普通人的用戶,到底應該怎么辦?其實,除了用戶自己要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之外,國家還應該引入更多、強度更高的監管力量。畢竟,用戶在互聯網上面對的是千千萬萬企業,也可以將這些企業比喻為商人,商人是逐利的—“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冒絞首的危險”。所以,想依靠自律來維護手機的安全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而用戶即便有再好的使用習慣也始終是弱勢一方,如果不能做到超強力度的監管和監控,總能有人找到空子鉆。希望相關部門行動起來,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機制,這樣才能保證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