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語言、宗教、思維模式的巨大差異,中國在非洲遭遇成長的煩惱;隨著投資模式的變化,民眾間信賴關系可期成為新的雙贏基石。
中國商品
位于坦桑尼亞第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市中心區域的卡利亞庫市場是個有著80多年歷史的商貿區,這里也是東非最大的中國商品集散中心。市場內共有3000多家商鋪,其中有500家都是中國血統。
一位坦桑尼亞商人平均每兩個月就會去中國進貨,商品主要以箱包和運動類服裝為主。做這門貿易生意已經有十年左右,近幾年來原本紅火的生意遭遇來自中國的競爭,“不斷有中國商人涌入,坦桑尼亞的商業將會遭遇滅頂,這種零售業小生意應該是給本地人謀生的”,面對記者,這位商人的聲音不斷提高。
據了解,坦桑尼亞法律禁止外國人從事零售業,但中國有不少商人掛著批發的招牌做著零售的買賣,在當地造成價格競爭,同時還提高了租金。
坦桑尼亞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雖然近年來憑借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吸引了外國投資。
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將高失業率列為坦桑經濟的主要擔憂。城市失業率可達20%,女性失業率更可達到50%。“總統基奎特都承認,如果失業問題難以解決,阿拉伯之春發生在坦桑尼亞不是不可能的。”呂友清表示。
就業問題成為敏感問題,坦桑尼亞政府也多次開展行動,試圖清查那些以投資為名行零售之實的違規中國商人。據一位在坦多年的商人回憶,移民局在2006年、2008年和2011年都曾有大規模抓捕華人的行動。
此外,隨著中國商人一起涌入的還有大量中國商品——中國商人和中國商品是在新一階段坦桑尼亞人對中國的主要印象。“在援助之后,坦桑對中國的下一階段印象就是,中國商人帶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來了,也不乏假冒偽劣產品。”坦桑尼亞調查記者協會會長表示。
不過現在事情開始有所轉機,中國駐坦使館和中國商會都做出行動解決假冒產品泛濫的問題。例如使館宣布,對于進口假冒偽劣商品的坦桑尼亞商人將不再予以發放簽證,同時大力支持坦桑海關進行查處,民眾也開始了反省。
投資帶來的新問題
坦桑尼亞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再勝八年前與合伙人一同創立了注冊在坦桑尼亞的建筑公司。他所在的建筑工程承包行業,是中國企業在坦桑尼亞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
目前中國企業在坦工程承包市場的市場份額高達80%,每年承包額大約為40億美元。在招投標過程中,排在前十位的大多為中國企業。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隨之而來。呂友清大使也將其列為抹黑中國在非洲形象的頭號問題。
惡性競爭最經常的形式是不計后果地壓低價格、互相詆毀、在當地政府內部進行經營等手段也屢見不鮮。
低價競爭還會造成工程質量的隱患,2012年時,坦桑尼亞公路每公里造價在50萬美元左右,目前還有所增加;但在周邊一些國家,公路每公里造價已經低至三四十萬美元。“三五年之后會發生什么?(如果出問題)非洲人不會指責這條路是哪一家中國公司修的,只會歸咎于中國人。”呂友清表示。
資源投資是中國投資在非洲的另一個敏感地帶。非洲雖然貧窮,但對資源的保護有來自于原始宗教的信仰,再加之非洲國家多沿用殖民時期宗主國的法律制度,在環境保護立法方面有些比中國還嚴格;此外,還有殖民時代被掠奪的歷史記憶,對中國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的指責多源自中國對非洲的資源投資。
在此前景下,中國也開始進軍坦桑的資源領域。2011年11月,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承建的全長532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以及兩個天然氣處理廠項目開工,總金額12.25億美元,是目前中坦雙邊經貿合作中最大的一個承包項目。
這一被譽為第二條“坦贊鐵路”工程的正常程序應是政府批準后對民眾進行廣泛宣傳,讓其了解這個項目;但中石油則是在兩國間協議簽署后,立即就進駐開始施工準備,當地民眾完全不了解情況,對項目也就生起反感。“應該讓民眾完全了解將要發生什么,才能保證今后施工的順利。”這種以中國思維在非洲行事的做法,是給中國形象抹黑的另一個負面因素。
坦桑尼亞及大部分非洲國家都對象牙、犀牛角、礦石等當地寶貴的自然資源嚴格禁止私帶出境,但這恰是不少中國人熱衷于收藏的物品,私帶出境的現象屢禁不止——少數人缺乏法律意識、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也就造成了坦桑尼亞警方、海關對中國人的普遍性“苛刻”。
“我應該是70多個國家駐坦大使中,遭遇領事保護問題最多的大使。中國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其他國家外交官很少遇到。”呂友清有些無奈。
加分艱難
各種負面因素在慢慢侵蝕著積累下來的良好印象,中國已經在展開各種活動試圖挽回,但這些希望加分的行動還不夠成熟和深入。
坦桑尼亞和不少非洲國家類似,擁有從氣候到資源的優良自然稟賦,但政府治理方面的缺失影響著該國的健康成長。中國愿意將三十年來的成功治理經驗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傳播,非洲國家則艷羨中國在短時間內讓數億人脫貧。兩方面一拍即合,中國向非洲國家官員提供前來中國學習考察的機會,讓雙方的距離拉近不少。
此外,中國為當地年輕人提供獎學金來中國接受高等教育、在當地與上至總統、下至縣長的關系熱絡,這樣的溝通互動都可以為中國的形象加分。對非洲政府高級關系的依賴,正是中國特色的一種。但在非洲大部分已經實行了民主制度的國家中,僅僅與上層的良好關系是不具備根基的。
呂友清也指出,歐美國家重新重視與非洲的關系,相較于他們,中國對非交往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在語言、宗教、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方面,非洲與歐美有著更深層次的淵源;對輿論有著更多的控制權,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已經在非洲長期生根,他們的援助項目大多直接面向基層,且有大量志愿者參與,好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成。
這種客觀清醒的認識正是在非洲長時間耕耘所得到的,中國與非洲打交道的方式也在慢慢發生改變。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項目正在越來越多地從體育館、會議中心等地標式建筑,轉向更接地氣的民生項目,企業也將社會責任作為必修課之一,更可期的力量來自于正在不斷涌入的中國投資。
按中國駐坦使館的統計,中國工程承包公司在當地的用工比可達到1∶8到1∶10,即有10個中國工人的工程項目,會雇傭80個到100個當地人;日漸受到重視的制造業的數據更加可觀,剛剛來到坦桑尼亞投資的東奧紡織廠已經有千余名職工,中國管理人員只有數十人。
(《財經》雜志總第415期 袁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