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宏 李云 李良民
近些年來,春暖式大棚冬棗生產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棚冬棗坐果穩定、產量高、上市早,經濟效益明顯。據調查統計,大棚冬棗較大田冬棗早上市15~20天,畝銷售收入增加1倍以上。但大棚冬棗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如果形不周正、著色差、含糖量低、品質下降等。針對上述情況,特提出如下改進方案:
1 壓低樹高,留足通風空間
棚高的設計要與種植密度、樹形結構相結合,在北方地區,由于春秋兩季容易出現大風氣候,所以,大棚設計不宜過高,一般頂高3~3.2米。棚高一旦確定,要留出足夠的通風透光空間,棗樹頂端距棚頂不少于1米,過高的樹要壓頂開心。
2 疏枝定型,增加采光面積
樹冠郁閉是影響棗果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大棚內冬棗樹枝條不宜過多,樹形選擇應以開心形或小冠疏層形為好,過多骨干枝和枝條要及早疏除,以便于棚內通風透光。
3 疏果定果,確保果實整齊度
一般情況下,冬棗大棚內溫濕度容易控制,坐果穩定,產量也較高。多數棗園坐果率高,要及時疏果定果,提高果實整齊度。
4 改善棗園環境,防止果面污染
大棚冬棗果皮薄,果面極易受污染,特別是外圍有防護林的棗園,要將防護林內的枯枝、病枝剪除;棚內綁扶支架(木棍、竹竿、繩頭等)要及時清洗、更換,樹上的枯枝、病枝、病葉要清除干凈,以防雨水或噴藥時沖刷,將粉末殘留在果面上,引起果面污染。
5 及時撤除棚膜,提高晝夜溫差
大棚冬棗成熟時,果肉細嫩、松脆,但含糖量不高,這主要是因為后期棚內晝夜溫差小,糖分積累少。為提高晝夜溫差,后期要將棚膜撤掉或采用卷簾式手動搖柄,將塑料膜卷到一側,如遇降雨再將塑料膜蓋上。
6 加強肥水管理,確保樹勢健壯
不論是大棚冬棗還是大田冬棗,均需要充足的肥水條件才能保證樹體健康生長,提高棗果品質。
7 科學防治病蟲,避免肥藥污染
要根據病蟲害發生與危害規律,確定主要防治對象。以農業技術措施防治(包括清園、刮皮、人工剪除病蟲枝等)為基礎,綜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方法。在化學防治時,要科學選擇農藥種類、施藥方法,避免一次性用藥過多造成藥害。同時,在棗果生長期,嚴禁使用任何類型的葉面肥。近些年來,生產上過多噴施葉面肥造成果面污染的問題非常突出,因此,建議盡可能在發芽至坐果前或采果后至落葉前這兩個時間段使用葉面肥,棗果生長發育期不得使用。
(作者聯系電話 1395431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