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毅



燒錢不賺錢的穿戴設備
好的“錢景”讓穿戴設備成為近年來在硬件領域少有的興奮點,干億元級的消費市場、年出貨量超過3億的美好預期勾勒出的龐大市場蛋糕不單讓Google、Nike、騰訊與百度這樣的巨頭趨之若鶩,更吸引了眾多國內創業團隊和個人的參與。但總體而言,國內外穿戴設備目前還處于中看不中用、燒錢不賺錢的階段。
各種芯片廠商推出的“交鑰匙”合作模式極大降低了穿戴設備硬件門檻,加上眾多等著轉型的代工企業,讓一款新興硬件設備的推出對于不少廠商而言僅是分分鐘的事情,這使得穿戴設備領域迅速被打上同質化的標簽。而正當眾多小品牌思考細分市場走精專路線的時候,79元小米智能手環的出現直接讓穿戴設備小品牌廠商陷入了沉寂。過高的期望和殘酷的現實讓不少穿戴設備廠商和經銷商感到了透心寒意,計步、運動監測、睡眠監測等近乎干篇一律的功能難以喚起消費者購買欲,產品爆點和贏利點成為壓在眾多智能穿戴設備企業心頭的巨石。
移動支付便捷性背后的機會
硬件同質化嚴重、應用內容缺乏,以及消費終端市場的冷淡讓穿戴設備陷入了一個難以走出的死循環。當前的穿戴設備領域急需一個核心應用功能,并借助這一功能的運用讓設備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這一尋找核心應用價值的過程中,移動支付漸漸得到了市場認可。
移動互聯時代對大眾生活習慣的改變中,移動支付成為重要一環,同使用智能手機相比,穿戴設備往往擁有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售價,其在移動支付環節更可省去智能手機取出、解鎖與啟動支付應用等動作,近場支付功能也完全可實現商品選購與支付同步,甚至能夠讓超市收銀臺成為過去時。
不僅僅是便捷
安全性往往是支付應用的核心,也是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最大的顧慮。在確保支付安全方面,穿戴設備往往可以通過配備生物特征傳感器的方法,完成對用戶身份的確認,除蘋果和三星廣泛使用的指紋傳感器外,Nymi腕帶更可識別用戶心率。通過在移動支付環節融入生物技術完成對用戶身份的確認,不但可更好地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和資金安全,更簡化了使用流程。
而對于穿戴設備廠商而言,支付環節的介入,無疑能讓其實現用戶流量與現金流的完美結合,從而將互聯網金融作為產品和企業未來的贏利點,最終完成流量變現。相信除百度、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廠商外,銀行業和金融業或將成為穿戴設備的新生力量。
消費者習慣是難點
支付,永遠都是一個敏感詞,從古代的交子、銀票到當前的信用卡,現金替代應用一直都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機會的金礦,移動支付作為新參與進來的掘金者,其不單要完成現金交易的替代,更要面對源自銀行卡消費習慣的壓力。互聯網IT巨頭們真的有能力去培養大眾消費者用穿戴設備付款的習慣嗎?穿戴設備廠商有能力說服各類終端經銷商、賣場添置新設備,改用新的付款流程嗎?
移動支付和穿戴設備,不單單要面對融入用戶日常生活的問題,更要改變并重新培養用戶日常生活行為習慣,這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其背后需要龐大的技術、資金和跨行業產業聯盟的支持。融入移動支付的穿戴設備并不能在短期內逆轉整個穿戴設備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只不過移動支付勢必將成為穿戴設備整個應用閉環中的關鍵一環。
寫在最后
在硬件設備銷售難以賺錢的情況下,穿戴設備產業鏈里的中小企業難以在應用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與金錢,更沒有百度、騰訊這樣的應用平臺幫助產品完成應用生態圈的構建。而應用上的缺失又會讓這些中小企業丟失消費者.從而陷入一個越做越差的死循環中。穿戴設備領域當前的沉寂很好地反映了中小企業出局,巨頭獨舞的狀態。而未來,即使移動支付能夠成為穿戴設備核心應用價值,能夠進入該領域的恐怕也是有著互聯網金融或銀行背景的企業,這讓穿戴設備硬件領域注定成為寡頭們的后花園。對于希望在穿戴設備領域創業的中小企業而言,放棄硬件設備的紅海,轉攻應用開發也許將更為實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