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中國箏曲的意境美是西方音樂文化中所沒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思想發展的結果,對于這種中國音樂文化所特有的意境美來說,主要包括氣韻美和聲韻美這兩方面。那么,在箏曲的演奏中,如何表現出這種意境美呢?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對箏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意境美在我國思想文化中發展時間較長,成為我國審美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民族藝術風格的重要標志。在意境美的追求過程中,作者不斷與大自然進行交流,通過情感的溝通不斷追求真實的自然美對于意境美的表達,通常是在詩或畫中,同時,詩和畫所追求的意境美同樣也可以表現在箏曲里。
【關鍵詞】箏曲;意境美
一,古箏曲音樂意境
(一)旋律織體的豐富化
對于古箏演奏來說,中國傳統技法是右手取音,左手做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技法得到不斷的改進,以單聲部旋律為主的特點也被打破,這主要是說的建國以來到匕十年代末,這一時期,對于古箏的改進較多,比如,左手參與到右手的取音,打破了傳統,為旋律伴奏的聲部出現。隨著對演奏技法的不斷深入,左手取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尤為明顯,西方的作曲技法也運用到古箏樂曲的創作中來,這對于古箏樂曲的創作影響是非常大的,使古箏和聲效果較以前更加的飽滿,比如在八十年代前的演奏技法中,雙手搖指和雙手輪指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通過右手搖指的的單一旋律來進行表達,而八十年代之后,雙手搖指和雙手輪指的運用使在音樂巾可以出現兩個聲部的長音同步進行,在表現長線條音樂時有更多的音樂表現空問,這對于音樂的表現來說,使其更加富有邏輯的力量和色彩,這相當于完成一架箏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對于單手演奏多聲部技法來說,使得音樂中出現三個聲部甚至四個聲部成為可能。對于這些變化來說,都豐富了音樂旋律織體,加強和聲感和立體感,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特殊音響的多樣化
八十年代這是一個分界點,對于特殊音響來說,八十年代前和八十年代后有著較大的不同,雖然八十年代前,就有特殊音響的嘗試,然而并沒有突破傳統技法的限制,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對于古箏的特殊音效的嘗試更為大膽和新穎,并且突破傳統技法的限制,呈多元化創新的局面,音樂家和創作者都對古箏的各個部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盡可能的將古箏的各個部位的作用都發揮出來,從而模仿出各種特殊音響,比如鼓聲,木魚聲,鑼聲,金屬聲等等,這些聲音可以運用到音樂的創作巾,對于在音樂創作巾所需要的聲音,可以輕松地表現出來,這樣一來,就會使音樂的形象更加生動、立體,形象,通過這些特殊的音響,模仿各種場景,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音樂形象的表達更加直接,對于聽眾來說,更是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能夠直接的體會劍樂曲所表現的意蘊。這些特殊音效能夠激發演奏者和欣賞者的想象力。古箏音樂中特殊音效的發展,不儀對樂曲本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使音樂不斷的向前發展。
(三)取音能力運指速度的提高
在八十年代以前,不管是取音能力,還是運指速度,都是比較差的,提及演奏技法,則是比較單一的,都是通過大指、巾指和食指二個指頭來完成,這樣單一的組合方式,指序的組合形式比較的少,這樣也就使得彈奏的旋律和音型變化較少,對于手指來說,也容易疲勞,演奏的速度和節奏較慢,無疑就會受到各方面的束縛。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箏樂創作中,音樂技法也得到較大的創新,旋律形態逐漸呈現多樣化,音型逐漸復雜化,速度也在不斷地提高,這樣的創新對于現代箏樂創作來說,是起到推動的作用的,音樂的意蘊表達更加多樣化,對于原有的指序組合方式來說,已經比較落后了,現代箏樂創作需要的是新的演奏技法,相對于原來的技法來說,不管是在哪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對于指序的創新,改變了原來指序組合單一的問題,使得音樂的表現更加流暢,提高了演奏速度,便利了音階演奏,音樂表現上的完整性得到提高。另外,也拓寬了古箏在音型方面的彈奏范圍,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變化音階等這樣的快速旋律也能較流暢的彈奏下來,演奏范圍更大,涉及范圍更廣,使得古箏音樂的表現力更強,促進了古箏由色彩樂器向旋律樂器的邁進。
(四)視覺效果的新穎化
在八十年代后的新技法巾,對于演奏肢體動作來說,不再是單純的取音和作韻,這主要是由于制造特殊音響的特殊技法的發展所造成的。演奏者的肢體動作更加豐富,用雙手在古箏的各個部位進行拍擊,這樣的特殊發音就能夠達到意想不劍的效果,可以成功的模仿演奏打擊樂時的一些動作,使得古箏的演奏更加立體化,演奏古箏的肢體語言也更加的豐富和多樣化,隨著音樂的的節奏,演奏者身體也進行各種動作,使其更富律動感,一方面,能夠滿足觀眾聽覺上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觀眾視覺上的感受,這樣,視覺創新與聽覺創新相得益彰,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使得音樂的表現更加生動形象,音樂的形象得以詮釋,舞臺效果也會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對于欣賞者來說,可以體會到聽覺與視覺效果上雙重的震撼,使得古箏演奏者的肢體語言一改傳統的視覺效果,達到煥然一新的目的,增加了古箏音樂的表現力。
二、古箏曲音樂美學思想
在本文中,我們就選擇有代表性的的作品《戰臺風》來進行古箏樂曲美學思想的研究,該曲的作者是王昌元,作于1965年。創作該曲的時候,作者還是一名學生,那時,作者在上海碼頭體驗生活,而這曲《戰臺風》就是工昌元在那時創作的,作者經歷了與臺風博斗的過程,看到了工人們在臺風面前勇敢面對的大無畏精神之后,有感而發,創作的靈感也隨之產生,而創作了這一首箏獨奏曲。這本樂曲之所以成為代表之作主要是其融匯了傳統與現代多種技巧,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進行改進創新,并且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臺風來襲時的情景,風強雨急,臺風所到之處,所造成破壞之大,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農作物損失殆盡。這本樂曲氣勢磅礴。該古箏曲生動形象的捕寫了碼頭工人與臺風博斗的情景,采用復鬩,左右手交替的手法,將戰臺風的過程表現的淋漓盡致,生動形象的表現出工人們不畏堅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該曲在技法方面的成就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
縱觀全曲,這是一首現代古箏曲,其中,巾圍風格特點比較典型,對于該古箏曲來說,雖然是現代的,但也有著較多的傳統音樂的內容,在音樂的素材和調式上等都能體現出來。比如,在該曲中所運用的音階為中國傳統五聲音階,A調式。該曲巾的音樂美學思想也不單單是現代的風格特點,其巾,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也能從中表現出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巾圍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其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影響是最大的,所謂影響,包括兩個方面,既有積極的影響,如:真美善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統一,崇尚純樸自然等等。也有消極的影響,如:受禮樂思想影響,為現實的政治、政策、階級斗爭服務等等。
在《戰臺風》的創作巾,作曲家則很好地摒棄r傳統文化消極的方面,繼承了中圍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戰臺風》該古箏曲巾可以看出作者縝密的邏輯思維,形象的音樂語言等等,還可以感受劍作者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音樂語言的巧妙結合,從而創作出《戰臺風》。另外,該古箏曲成功地用箏這個體裁,將戰臺風的情境生動形象的捕繪出來,氣勢磅礴、形象鮮明,充分表現力了工人階級的美和善。在曲中,各種制造臺風效果的技法如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及使用無效區的噪音等等都進行了大膽創新,提高了箏的表現能力,成功的模擬和創造了各種意境。
三、古箏曲傳統意韻之美
對于古箏曲來說,意境是其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所謂意境,就是一種藝術境界,包括主觀與客觀兩部分,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相結合,給人營造出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藝術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就包括意境,這一藝術辯證法范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而境是形與神的統一。意境美在我國思想文化巾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巾成為我國審美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成為民族藝術風格的重要標志。在意境美的追求過程巾,情理與形神,兩者相互滲透、制約。作者不斷與大自然進行交流,通過情感的溝通不斷追求真實的自然美。這些都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箏音樂也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斷追求真實的自然美,在中國傳統文化巾,可以通過對典型的塑造,情感、心靈與大自然形象來達到對意境的表達。通常,對于意境美的表達,是在詩或畫中,雖然如此,詩和畫所追求的意境美同樣也可以表現在箏曲里。
(一)舒適自然的態勢
對于習箏者來說,首要掌握的不是技法,而是正確的演奏姿勢,我們都知道學習時止確的坐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對于古箏來說,止確的演奏姿勢則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關系到演奏者技術的發揮,情感的表達。對于演奏姿勢來說,舒適自然的姿勢為好。
(二)靈活有序的指法
手指的靈活關系劍演奏水平的高低,演奏者要想彈奏出好的古箏曲,就必須勤練自己的手指,使其靈活,這對于演奏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演奏者連這一點也做不到的話,那么,要想彈奏出高水平的古箏曲是不可能的。手指在做劍靈活之后,演奏者就要在指法上下功夫了,對于指法來說,要做到有序。所謂有序,順名思義,在職演奏者演奏時要有秩序,有章法。要想做到指法有序,就要做好預先準備的工作,演奏者要在彈弦時,想著接下來手指的動作,想著接下來要彈弦的手指該放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準備,在彈下一個音符時,做到不慌亂。
(三)順暢的呼吸
在演奏巾,觀眾們可以在呼吸巾看出演奏者是否緊張,我們都知道,說話需要呼吸,唱歌需要呼吸,同樣,演奏古箏也需要呼吸,這是必然的,也是人人可以做劍的,但是,在演奏古箏的過程中,如何調整呼吸,使得呼吸順暢,則成為演奏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對于呼吸的把握對于古箏演奏來說,是尤為重要的,甚至關系到演奏的是否成功,成為樂曲演繹成敗的關鍵。
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要想調整自己的呼吸,使得呼吸順暢,就要有了過硬的技術,這樣的技術保障是前提,一方面,牢同的基礎使得演奏者能夠自己調整自己的呼吸,保證其順暢,另一方面,過硬的演奏技術也使得演奏者內心得到安慰,心態也就自然而然的平靜下來,呼吸也就順暢。呼吸是否順暢,這也是對演奏者心術的歷練,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演奏者有著平和的心態,要想達到這樣的心態,對于演奏者來說,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依賴于平時演奏者自身的練習,臺下的訓練做得夠好了,臺上就不會緊張。其實,對于臺上的演奏者來說,不管是誰,都會多多少少的出現緊張的心理,這樣的心理有消極影響,但也有積極的影響,只要演奏者克服過度的緊張,適當的緊張則可以讓演奏者謹慎,使演奏者保持適度的張力,從而不出錯誤,獲得成功。
平和穩定的心態是一方面,那么,另一方面就是演奏者如何處理情感與理智的關系。對于這兩者的關系來說,是有著較大的爭論的,對于兩者關系常見的兩種說法:一種是感動他人首先要感動自己,二是要想感動觀眾自己首先是冷靜的、理智的,理智為主。對于演奏者來說,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以上的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對于意境,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化范疇來說,最初出現在繪畫巾,源于六朝時期的繪畫理論,然而,從那以后,意境的運用更加廣泛,被人們運用到各種不同的藝術中,并最終演變成為我國審美文化中最獨特的一個文化范疇。由此可見,意境在古箏演奏巾的地位是獨特的,不儀是傳統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樂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在音樂創作巾,都要注重意境的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的演奏中使音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音樂是抽象的,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它不能用文字描繪,而是需要人們用心去感悟。中國的古箏音樂意境美與巾圍傳統繪畫中的意境美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音樂依靠節奏、音色、旋律等因素也能夠將意境美完美的表現出來,情與意的結合,使得古箏音樂更具文化氣息,也更具意蘊,這就是意境。對于音樂的表達,不儀儀是在技法上,還要看巾在文化上和感情上的表達,這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營造氛圍、塑造境界的過程。在評價演奏音樂時,要看的不儀儀是技能,還有境界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