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強 金綺
邁克·卡瑞克(Mike Carriker)今年57歲,他的父親是美國空軍衛理公會教專職教士,正是父親帶他第一次體驗飛行。學生時代的他就很優秀,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色的學生運動員,在堪薩斯州立大學獲得過足球運動獎學金。1978年,20歲的他就獲得了美國威奇托州立大學航空工程學士學位,并拿到了飛行員執照。年輕時,他在美國海軍當飛行員,飛過A-7E和F-18,曾駕駛A-7E在航母上降落300多次。1985年,他從美國海軍試飛員學校畢業,作為海軍試飛員在海軍基地工作一段之后,便在美國海軍試飛員學校和英國帝國試飛員學校當教官。
1990年2月,卡瑞克進入波音公司,成為出廠試飛員;同年9月,成為737高級工程飛行員;1998年6月,成為737項目首席飛行員;2001年6月,出任“聲速巡航機”項目首席試飛員,但該項目2002年下馬,遂于2003年1月轉到787計劃擔任項目首席試飛員。
自投身波音公司以來,卡瑞克參加過公司所有的試飛計劃,包括完成了900多小時的波音777試飛。在聯合打擊戰斗機(JSF)計劃的設計和提案階段,他曾任項目助理飛行員。他還是波音737-600和737-900的首飛機長,波音公務機(BBJ)首飛的副駕駛。卡瑞克的累計飛行時間超過8000小時,他擁有的機型執照包括8型波音飛機、巴航工業E170/195和空客A320。
在飛新飛機的同時,他也飛過西雅圖飛行博物館里收藏的波音247D客機、B-17F轟炸機,以及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第一種增壓客機波音307、1949年設計的一種常規和短距起落運輸機“赫里奧信使”。2002年,他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頒發的查紐特航空特別貢獻獎。
從驚恐到冷靜
邁克·卡瑞克回憶起他十幾歲時作為飛行學員,駕駛一架海軍小型噴氣飛機在堪薩斯農田上空第一次螺旋飛行時的情景。他駕駛飛機機頭朝下,一邊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一邊嘴里數著要求達到的旋轉圈數,他的聲音透過氧氣面罩傳出來:“1,2,3……”他當時的腦子里不停地想著:“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但是,當他漸漸有了經驗,就變得冷靜了。
后來,他當了海軍試飛教官。在教學員掌握這種螺旋飛行時,他就不僅僅是數著沖向地面的旋轉圈數了。他能根據把他推向椅背的壓力,來確定飛機的旋轉中心。他要看翼尖和地平線,以判斷飛機的俯仰和傾斜角度。他還要測算旋轉的周期,注意每轉一周掉下多少高度。當然,現在他駕駛787不需要做螺旋飛行了,但需要同樣的沉著冷靜。
嚴謹、再嚴謹
波音787系統主任邁克·辛尼特說,卡瑞克特別熱愛工作,他們曾經一起在787模擬器座艙里進行飛行練習,因為要完成所有的測試,模擬器必須24小時工作,他們被安排在午夜至凌晨3點測試。“在模擬器里,卡瑞克特別開心,在座椅上甚至有點手舞足蹈起來,甚至高舉拳頭,搖擺著手臂和上身,”辛尼特說:“時至今日,同事們偶爾還會看到他在飛機座艙里的‘舞蹈”。
卡瑞克說,對于試飛,他總是力爭完成得恰到好處。所以,錄入787飛行手冊中的數據與波音工程師所期望的完全相符。卡瑞克在描述飛行擦尾試驗的精度時說:“當飛機在跑道上加速時,飛行員拉起機頭,直到飛機尾部接觸地面,隨著尾橇處火星四射,飛機抖動起來。”
這項試驗是為了測試飛機的最小離地速度。“在整個過程中,你感到機尾在向下,”卡瑞克說:“如果你把機尾壓得太狠,那就相當于剎車了,飛機再也無法加速。如果你不把尾翼向下壓,就無法飛出飛機的真實性能。”正是在卡瑞克的努力下,787飛行手冊中目標離地速度的設定就提高了10%。
“寫進飛行手冊的試驗數據將指導客戶如何駕馭787飛機。如果飛行手冊說,在夏日,從丹佛出發的航班要少載一名旅客,那么在飛機使用幾十年的全壽命過程中,這將會是個很大的數目。”卡瑞克表示。
在波音787首飛的當天,波音必須考慮各種可能性。當時,機上有一個備用的無線電話。卡瑞克和副駕駛蘭迪·內維爾帶有6部手持無線電,他們還有兩個降落傘。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扳動身后的一個開關,使8個機窗爆裂,以使飛機減壓。另一個開關將引爆裝藥,炸開右翼后面的逃生門,然后他們就可以跳傘了。卡瑞克說,是的,這種情況不大可能發生,但并不排除所面臨的未知世界。“在航空工業中,人們第一次使用這樣大的復合材料機翼,帶復合材料的翼梁,而且一下子就成功了。”他說,“顯然,我們覺得,我們做得不錯,否則我們是不會成功的。但是,真正的效果還有待檢驗。”
他從不懼怕試驗新東西
卡瑞克家鄉的朋友、他的同窗說,他們之前就聽說過這些故事,他做事總是拿得起放得下。“這說明他熱愛生命,所以他沒有把這些真正看作冒險。此外,他很聰明,而且知識豐富,這也降低了風險程度”。
卡瑞克的前教練和中學數學老師說,他是自信和謙虛相結合的典范。“大家都知道,他很有才能,從不懼怕試驗新東西。毫無疑問,他相信自己。如果他認為他能做的,他很可能就會去做”。鄉親們認為,正是家鄉的這方水土讓他坐到了787首席試飛員的位子上。他們為卡瑞克的成就感到高興。
2002年3月,卡瑞克在存放于西雅圖飛行博物館的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第一種全增壓客機——波音307“同溫層客機”的一次轉場飛行中擔任副駕駛。該機從埃弗雷特出發后發生故障,迫降在阿爾基海灘外面的埃里奧特灣水面上。關于那次經歷,卡瑞克說,他和機長巴茲·尼爾森把水上迫降處理得很好。在第一臺發動機停止工作后,卡瑞克就按正常程序把螺旋槳槳葉變成順槳狀態,以減少阻力,但很快其他發動機也停轉了。他意識到,如果也同樣處理這些發動機的話,可能使蓄電池耗盡,致使飛行操縱機構完全動不了。于是,他對機長說:“巴茲,不能再飛了。”他堅持自己的看法,并和他商量,找個最安全的地方降下飛機。后來查明,事故是由于起飛前機組4人關于燃油狀況的通信聯絡中斷造成的。
卡瑞克說,現在他為787設置了一套檢查程序,這顯然是從那次事故中吸取的教訓,以確保兩位機組成員和監控工程師每隔10到15分鐘就能了解一下飛機的狀態。
史密森學會主辦的《航空和航天》(《Air&Space》)雜志瑪麗·麥基洛普采訪了邁克·卡瑞克,后面是他們的訪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