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煊
【摘要】美聲唱法是在西方宗教音樂中產生的,最開始是“閹人歌手”,“閹人歌手”所發明的一些演唱技巧被流傳下來,后來成為意大利唱法的一種特殊演唱技巧和聲音形式。上個世紀初,傳到中國。美聲唱法從出現到傳入我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對于我國從事聲樂專業的人來說,應當在探索的同時,積極探索帶有我們國家特色的美聲唱法,這是對于我們來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文章從不同時期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通過對西洋唱法的發展梳理,以便對其發展有一個新的認識
【關鍵詞】美聲唱法;當代中國;早期發展史
一,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初創期
公元15世紀的明代,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到我國來,他把教堂音樂和天主教傳到我國,但是在當時并沒有被我國人民所接受。20世紀初國外的教會音樂傳人,才使得我國音樂和演唱形式發生了影響。美聲唱法是17世紀在意大利產生的,演唱形式的發展是由復調改變為單聲部而變成的。所以美聲唱法的產生是教會音樂對其影響,而聲樂藝術的發展第一步是通過教會的圣詠,后來是通過外圍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體制,使得國外的聲樂藝術在我國漸漸的推廣。鴉片戰爭使得巾圉開始進入到近代社會,社會形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0世紀國外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傳到我國,國外近代音樂也一起傳到我國。我國的許多青年為了找到救國的方法,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一寫學成歸國的中國學生把國外的一些歌曲的曲調寫上中國的歌詞在“新式學堂”中教唱,當時“學堂樂歌”在中國興起。
美聲唱法在五四運動以后傳人中國,并逐漸在中國生根和發芽。當時的中國是以美聲唱法的為主要特點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民族聲樂在我國音樂的發展巾有過輝煌的發展。但是,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老師帶學生的教法,即口傳心授。雖然在聲樂理論上,我國和外國的聲樂工作者研究的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外圍聲樂工作者因為很長的實踐演出和人體器官解剖學的發展,在很早的時候就把這些結果整理為即科學又系統的發聲理論。但是我國的圍名黨政府對傳統音樂非常不重視。
二,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標志著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音樂的歷史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新中國的成立,根據教育部和文化部的發規定,集中優勢興辦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在各個較大的行政區開辦一所音樂院校,如:廣州音樂專科學校、東北音樂專科學校、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成都音樂專科學校等。后來還先后開辦了廣西、云南、山東、南京等綜合性的藝術院校。雖然這時期,中國在聲樂教學事業還比較落后,但是我國的音樂學院也在努力的建立,爭取為我國的音樂事業做出應盡的貢獻,從而讓音樂學院的核心含義得到升華。為我國音樂事業做出貢獻的不儀有專業的音樂學院,在一些師范院校當巾也成立了音樂系,相比于其他專業,師范院校當巾的音樂系顯得那么的渺小。在我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巾,當地的很多學校也逐漸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積極開展音樂教學,不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還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大批音樂人才。
中國最早并且專業的音樂培訓機構,出現在我國上個世紀的二十至二十年代,從此以后西方的美聲漸漸的在我國流傳開來,在這個美聲唱法盛行的時期,國產的音樂作品也通過音樂家或音樂人生之手,從傳統唱法向美聲唱法轉變,因為這種西方美聲唱法必須根據西方的審美風格和文化來進行歌唱,所以我國的母語文化就沒在考慮范圍之巾,從而導致國產音樂作品一味地強調科學性。
從我國歌唱家多方面看來,他們在歌唱表演當中盡力表現的自然一些,但是這種勉強的自然,沒有科學的培訓方式和表演方面的理論知識,最終還是不能達到歌唱表演的巔峰。我國的一些歌唱表演者和歌唱家,極大的不認同西方歌唱形式當中的歌唱特色,例如,聲音顫抖、表情做作、動作夸張,并且認為國產作品以西方歌唱形式進行表演就是“崇洋媚外”的表現。國內聲樂作品或歌唱方式在這些人的眼中是一件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西方表演與傳統表演之問各執一詞,互不相容,水火不容。保持傳統歌唱形式的歌唱家以“崇洋媚外”的名義大力抵制西方表演。
1957年我國開展了全國聲樂大會,讓兩派之問聲樂人生的觀點得到了統一,西方表演與傳統表演之問的戰火也漸漸熄滅。由于全國聲樂大會的開展不儀儀熄滅了兩派之間的戰火,同時也澆滅了很多聲樂方面的問題之火。
這種新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提取了我國傳統表演形式和唱功精華,結合了西方歌唱形式巾的理論知識與方法,中西結合的新式歌唱形式不儀富有中國人民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思想,同時還十分具有中國傳統的名族特色,地方氣息極強,這種新式唱法的出現老百姓極其喜歡。正是這種唱法指出了我國聲樂發展的方向,并且也在音樂表演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許多的歌唱家或歌唱學者,都在積極使用這一歌唱理念,從歌唱的實際情況出發,吸收并且結合一些西方歌唱形式,從而讓自己的聲樂表演更加的獨特。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西方美聲唱法在哦國內被禁止。“文革”時期是一個文化人備受破壞的使其。國內很多的歌唱家都不能免受其害,自身歌唱表演的權利被“四人幫”所剝奪。因為在“文革”時期的10年巾在所有的文化表演項目都要為政治工作服務,所以在那時保持“西方美聲唱法”的歌唱家都會受到破壞。經過文革時期后很多的歌唱家都從歌唱領域隱退,剩下的一些歌唱家始終保持自己的思想及意志把美聲歌唱形式保持到了現在。從而導致我國歌壇的現狀就比較單一。其主要的表現就是,不論是國家大劇院中的專業演員或者是地方小劇場中的業余演員,演唱的主體都是“革命思想好”,甚至一些表演形式一模一樣。這種病態的表演現象在全世界的歌唱界中都非常罕見。伴隨“四人幫”組織的粉碎,加上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浪潮,歌唱自由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新主題,其表演新式也不會受到國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