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托婭
【摘要】很久以來,蒙古族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繁盛發展的民族之一,在音樂的創作和演繹中都不僅繼承了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同時也與時俱進的在新創作的音樂中加入了不少新的音樂元素。這樣的改變不僅讓蒙古族創作歌曲有了一定的新意,也讓蒙古族創作歌曲更加的廣為流傳,朗朗上口本文中筆者通過不同的視角對蒙古族創作歌曲進行了新的詮釋,希望通過筆者的描述讓大眾更加的了解蒙古族創作歌曲。
【關鍵詞】蒙古族;創作歌曲;蒙古族民歌
一、創作背景
自古以來蒙古族就被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遼闊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族的音樂文化。說劍蒙古族音樂人們不禁會想到長調、呼麥馬頭琴等等,那么在多元文化慢慢侵入我們生活的今天,我們也早已經習慣了用流行音樂去歌唱我們的大草原,用新的音樂元素去拉近蒙古族音樂與大眾的距離。近些年很多新創作的草原歌曲早已被大江南北,甚至國內外的音樂愛好者所傳唱,例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藍色的蒙古高原》、《套馬桿》、《我的根在草原》等等。這些歌曲都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大部分都是詞曲作者對自己某種感情的寄托,蒙古族創作歌曲的歌詞大部分都是以蒙古族游牧文化和生活為積淀,有歌頌父愛母愛的歌曲、有贊頌家鄉的歌曲、抒發愛情的歌曲、懷念友情的歌曲等等。
例如:由烏蘭托嘎老師作曲席慕容老師作詞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一曲中,用真切的言語和細膩的曲調描繪了父輩口中那片神奇草原的景象,把草原的遼闊喻為父親博大的胸襟,母親的溫婉喻為奔流的長河,尤其是歌曲中部的“雖然已經不能用,不能用母語來訴說”唱出了眾多游子的心聲,同時也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對家鄉的渴望和想念。
二、旋律特點
如同中國的五聲音階調式體系“宮、商、角、徵、羽”一樣,蒙古族音樂的調式也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現代的蒙古族創作歌曲也多用小調式,例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麟色的蒙古高原》等等,小調溫婉柔和的旋律特征把蒙古族純樸善良的性格演繹的恰劍好處,再加上西洋調式的融入,整個曲子不儀凸顯了蒙古族地域性的凋式特點,又有r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曲調中多用四度和五度的音程關系多顯柔和,與其對比教強烈的是四度以上的音程關系與大的跳進,色彩非常的明顯也是最常用的,突出了少數名族強烈的性格特征,從而也形成了蒙古族歌曲更具體的旋律特征。例如,蒙古族創作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副歌部分的大跳,“雖然已經不能用,不能用母語來訴說”這一句的兩次大跳從旋律上增強了情緒上的色彩同時把整首歌曲推向r高潮,與前面舒緩的旋律做出了很大的對比,可以從旋律中感覺到作者的對自己不會母語的深深白責和悲傷。
三、伴奏形式
蒙古族民歌的伴奏大部分以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三弦、古箏和四胡為主,大多內蒙古長調歌曲的伴奏多為馬頭琴,而且大部分只有一把馬頭琴應和著長調悠遠的曲調。發展至今,現在的蒙古族創作歌曲除了沿用了前面提到的四種樂器外,以鋼琴為伴奏的歌曲也越來越多,有時候鋼琴和馬頭琴同時伴奏,有時還可以聽到笛子、古箏的伴奏和交響樂的伴奏,在后期創作的一些作品中我們還能聽到更多的西洋樂器例如小提琴長笛等等。例如額爾古納樂隊演唱的歌曲《莫尼山》就是典型的蒙古族創作歌曲,在歌曲的前奏部分運用了鋼琴和弦樂的合奏,伴奏部分一直用弦樂做鋪摯,在歌曲問奏的部分才出現了標志著蒙古族音樂的馬頭琴拉響主旋律。整個曲子都是以鋼琴和弦樂作為伴奏旋律聲部溫婉悠揚,速度較慢,旋律聲部多出現和諧的五度音程,并且有蒙古族創作歌曲一大特點:拍子的變換。前一段以敘述的方式演繹了兒時的故土是怎樣一片景象,后一段到了曲子的副歌部分,出現了轉調,更加高亢的突出了歌曲的副歌部分,同時伴奏織體也更加的明亮,出現了連續的附點音型把整個歌曲推向了高潮,凸顯了作品磅礴的氣勢更加的澎湃激昂,節奏型也更加的突出,顯現出了蒙古民族鮮明的性格特點。
四、情感表達
蒙古族創作歌曲繼承了蒙古族民歌的淳樸與優美,它歌曲不儀融人了通俗音樂的因素,而且仍然沿著蒙古族民間歌曲所形成的風格特點得到發展,旋律依舊保持r民眾所能夠演唱的,優美簡潔和樸素的蒙古族民問歌曲風格;歌詞也仍然繼承了草原游牧生活的題材;內容豐富,具有絢麗多彩的情感及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在旋律的展開與進行巾保持了蒙古族風格的調式詞性,同時也吸收了更多的新元素和新的寫作技巧,使旋律的展開方法以及表現方式等方面,要比傳統蒙古族民問歌曲更具有時代的特征。在伴奏織體上更加的豐富,首先加入了一些變化音,從聽覺上可以一下吸引住聽者的注意力,其次加入了一些流行音樂的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最后在伴奏聲部要不斷變化,可以把柱式和旋和分解和旋適當的融入進不同的段落。讓整首作品更加的豐富飽滿,在情感表達上更加的細膩、富有韻律。
在蒙古族民歌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好多捕寫人物的歌曲,例如《金珠爾》、《龍梅》、《達那巴拉》、《達古拉》等等,這些歌曲大部分都是以具體的人物來命名,而大部分都是捕寫愛情的歌曲,這也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在當時簡單淳樸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蒙古族創作歌曲中則少見這樣形式的歌曲,而捕寫自然風光、懷念往日情懷的歌曲卻越來越多,例如額爾古納樂隊演唱的《老榆樹》、《莫尼山》、《那片草原》等等,從名字上看這些歌曲描寫的都是景色,但是它們都是通過捕寫景色來追憶過去、懷念往日時光,這也許就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經典和流行趨勢。與蒙古族民歌相比,筆者認為多了一絲含蓄和溫婉,曲調的內容和歌詞的內容都比之前更加的豐滿,同時蒙古族創作歌曲的引子現在也是它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五、總結
蒙古族創作歌曲不儀繼承了蒙古族民問歌曲巾自然崇拜觀念,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風情等傳統,也繼承了蒙古族民間歌曲所具有的抒情性以及旋律優美,質樸等特點。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傳唱。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是新世紀蒙古族音樂文化以草原游牧特色持續發展的主要藝術形式,符合現代的審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