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苗
【摘要】聶耳是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一位杰出音樂家和作曲家,為中國的革命音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鐵蹄下的歌女》是聶耳在抒情歌曲方面最出色的一首作品,它反應了勞動人民承受壓迫、剝削時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該作品一直是聲樂學習者必唱的優秀藝術歌曲。本文將根據自己的演唱經驗及相關文獻來闡述對這首作品的理解
【關鍵詞】“鐵蹄下的歌女”;聶耳;藝術歌曲
一、曲作者聶耳的簡介
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號子義,云南玉溪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1931年聶耳考入了“聯華歌舞學校即“明月歌劇社”作為小提琴手,聶耳切身體會到了那些處于生活底層弱者的痛苫與無奈。聶耳創作出了影響幾十年的傳唱至今的革命歌曲。1935年聶耳重入“聯華”影片公司,寫出了《風云兒女》里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插曲《鐵蹄下的歌女》,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同年7月,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年儀23歲。
二、《鐵蹄下的歌女》的歷史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連年的軍閥混戰,中國國內危機空前深重,民族處于危難之中。為了拯救民族,全國人民的救亡運動和斗爭持續不斷。當時,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人民生活苫不堪言,很多窮苦農民包括一些年輕婦女不斷不涌入上海等大城市謀生。到達上海以后,由于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無奈地當上了女招待、歌女、女傭、舞女,甚至被人坑們拐騙到了妓院淪為娼妓。
三、((鐵蹄下的歌女》的歌曲來源
當導演許幸之請聶耳為這首歌作譜時,《鐵蹄下的歌女》的歌詞在聶耳的心里迅速產生了共鳴。這是因為聶耳白1931年從云南來到了上海,他先后在“明月歌舞社”與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當小提琴師,有很多機會結識許多的歌女,了解了很多歌女的思想、身世和生活。聶耳用音樂非常貼切地表現出了歌女內心情感,《鐵蹄下的歌女》也成為了一首經典傳唱的歌曲。
四、《鐵蹄下的歌女》的創作特點
《鐵蹄下的歌女》是F大調,4/4拍的,創作手法比較自由,節奏也隨著歌詞和情感的變化而有松有馳。整首歌最大的特點是在其音調、語言、語氣和情緒的變化上面,音樂的處理與塑造的形象非常的吻合貼切,裝飾音的運用賦予女性的特點。
五、《鐵蹄下的歌女》的習唱心得體會
我認為要把《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曲演繹的比較完整,平時一定要去了解這首歌曲的社會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歌曲來源與對歌曲進行節奏情緒等的分析。在知道這些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進行歌曲的演唱,演唱這首歌要深刻的體會歌曲的情感,歌曲的戲劇性是全曲的重點。全曲分A、B、C二段結構構成。
(1)在A段中,第一段(A):是悲憤的控訴;它是以弱起開頭,在唱歌曲第一句“我們到處賣唱”中的“處”字是帶有裝飾音的,要重視這個裝飾音,這是歌曲的特色之處。要占夠拍子時值。前兩句情緒要平穩、宣敘性的去演唱,氣息要拖長,字止腔圓。后兩句“誰不知道國家將亡,為什么被人當做商女?”前半句是帶有憤恨之情,旋律起伏在高處,后半句速度情緒緩慢下來。“誰不知道國家將亡”中“不知道國家將亡”情緒比前兩句要激動,懷有憎恨無奈的心情去演唱。要稍微有點頓音的去唱,強調每一個字。節奏方面“不知道”很容易唱成后十六拍,其實是前十六拍,一定要養成嚴格按照譜子的節奏演唱的習慣。
(2)第二段(B):段轉人為字字血淚的敘述當歌女的原因,音調中充滿了無奈與辛酸。前半部分“為了饑寒交迫,我們到處哀歌”是宣敘性與朗誦性相結合的演唱感覺。后半部分的節奏放慢了,又好似痛苫的哀鳴,讓“嘗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漂流”這兩句更加的感人。“嘗盡了人生的滋味”中發“滋”字要注意吸好氣的同時,發音技巧要氣沉丹田,讓聲音經過腔體自然通暢地進入到“味”上,做到字正腔圓。
(3)第二段(c):前面兩句是不平的吶喊,節奏速度瞬問變快,音樂到達了最激動人心高潮時刻,c段一開始,就是兩個問句出現“誰甘心做人的奴隸?誰愿意讓鄉土淪喪?”,這些音都應該加強記號。“可憐是鐵蹄下的歌女,被鞭撻的遍體鱗傷”轉為緩慢的速度,“鐵”字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現出了歌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恨之情以及反抗精神。演唱時,“鐵”漸強,直至洶涌澎湃傾倒出這種無比憤恨的感情,同時急速吐出“蹄”字,表現出全曲的主題感情,渲染高潮的到來。“被鞭撻得遍體鱗傷”中的“鱗”字,為了表現沉痛的情感,這個字要唱慢咬字,要有控制有傾向的唱劍“傷”字上去。
抒情聲樂藝術歌曲《鐵蹄下的歌女》的音調、語言、語氣和裝飾音的運用很有特色,通過對這首藝術歌曲面的了解以及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本文作者曾在畢業音樂會上對《鐵蹄下的歌女》進行過演唱,對歌曲有了更深的體會。在演唱實踐基礎上,結合一些文獻,本文對《鐵蹄下的歌女》的作者簡介、歷史背景、歌曲來源、創作特點、習唱提示這些方面進行了淺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