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詠青
【摘要】全國首屆美聲教學研討會于2014年11月底在上海音樂學院成功召開。研討會層次高,規模廣,成果豐本文從:一、構建教學框架,引領學科發展;二、探討教學特色,共享學術成果;三、潛心研究學問,營造學術氛圍;四、順應時代要求,唱響民族之聲等四個方面就研討會的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同時對當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闡述了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高等藝術院校;美聲教學;述評
2014年11月23日--26日,第一屆全國高等藝術學院校美聲教學研討會在上海隆重舉行。來自全國30余所共計130多位高等藝術院校聲樂學科帶頭人、教授、專家學者以及國內老中青二代歌唱家參加了會議,就美聲教學方法與經驗進行總結與交流,并深入探討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及實踐問題。
本次研討會是在中國音樂家協會指導下,由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9所音樂學院主辦,上海音樂學院承辦。
23日上午,大會在上海音樂學院正式開幕。開幕式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巾圍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教授主持。我國聲樂泰斗周小燕先生親自蒞臨會場,并做了主題發言。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東方演藝集團總經理順欣先生代表巾圍音樂家協會作了重要講話。此外各音樂學院聲樂學科帶頭人分別作了專題發言,并向大會表示祝賀。
此后兩天,與會代表就美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課堂教學、藝術實踐等方面議題展開討論。同時,還安排了兩場美聲教學成果展示系列音樂會,為會議增添亮點。
一、構建教學框架,引領學科發展
美聲唱法,出于意大利語“bel canto”,意為“精美的歌唱”。這種美好的傳統歌唱學派最早起源于歐洲的意大利。它是從歐洲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發展而來,隨文藝復興運動巾歌劇的產生和發展而不斷完善。400余年來,它因歌劇的繁榮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影響頗深。美聲唱法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傳人我國。上海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前身)是我國最早設立美聲學科的院校,后經建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美聲學科在全國大巾專藝術院校相繼設立并蓬勃發展。它在我國的傳播中呈現兩種方式前行,一是我國幾代聲樂工作者學習研究美聲的發聲技巧,作品全盤照搬西方,再現西方聲樂藝術表現形式,向國人展示西方聲樂藝術的聲音美、語言美和情感美。二是把美聲唱法發聲技巧與中國傳統聲樂文化進行嫁接,做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嘗試,構建一種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體現中國語言美,展現中國民族精神和氣運的聲音藝術表現形式。由于這種唱法上的科學性和訓練上的系統性,在不到百年的時問里,美聲唱法在我國空前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蠻聲國內外的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
當下,就美聲學科的建設研究一直是音樂院校聲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加強師資力量,注重人才培養,建立教學團隊,加強藝術實踐等都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研討會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常務副主任順平教授以《夯實基礎,創新方法——上海音樂學院美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為題,從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學的歷史傳承、教學模式、教學成果、基礎教育、發展創新、藝術實踐等方面對上海音樂學院美聲學科建設做了詳盡闡述。
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馬秋華教授通過《重提美聲民族化的問題》主題發言,對美聲唱法傳人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指出:美聲唱法民族化問題,其核心內容是運用美聲演唱方法,體現中國聲樂的文化內涵。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副主任張策教授以《升騰聲樂藝術之翼,共繪聲樂藝術發展藍圖——談聲樂藝術教育與區域文化發展》為題,就沈陽音樂學院美聲教學情況,從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材建設、合作交流、音樂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介紹。并對聲樂發展的環境與動態,地域性、時代性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強調高等藝術學校的聲樂教育,要關注聲樂藝術的發展,關注美聲教育教學的發展。
此外,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美聲教研室主任李欣諭教授通過《繼往未負前輩,開來不辱使命》發言,詳盡地介紹了武音至成立以來聲樂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為大家提供了參考。
二、探討教學特色,共享學術成果
關于美聲教學的議題,集中在美聲唱法、演唱技巧以及音樂風格把握等方面。周小燕先生指出:美聲不儀儀是西洋唱法,所有美好的歌唱都是美聲唱法,只要歌唱狀態通暢就是科學的。她建議,聲樂教學要研究作品的風格,“唱曲不能只唱聲”,要“聲情并茂”,要準確把握語言的特征與規律,做到音準、板穩,注重節拍重音與語言重音統一性,才能準確把握音樂風格。
四川音樂學院聲樂一系程曉鳳教授以《四川音樂學院美聲教學淺談》為題,指出川音的美聲教學既注重培養大量美聲普及型人才又兼顧美聲精英人才的培養,更注重培養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聲辦學特色。要充分利用地區優勢,結合特殊的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美聲作品演唱的多元化。要讓學生多學習和演唱中國作品,以適應市場要求。
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美聲教研室主任廖劍冰教授的《美聲分層次教學探索》和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楊巖教授作的《高低并就,智創輝煌》報告,分別介紹了各自學院美聲教學的方法與模式。
總之,關于美聲教學問題,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美聲唱法應該走民族化的道路。美聲唱法要擴大范圍,要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作品。教學中要嚴格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同時要加強藝術實踐教學,加快學生成才的進度。天津音樂學院申請專項基金為學生創造藝術實踐平臺,積極組織學生巡演式的演出實踐,包括出國演出,歌劇排演等值得各院校借鑒。
三、潛心研究學問,營造學術氛圍
關于中國聲樂人才的培養問題,一直是各音樂藝術院校思考的問題,也是美聲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藝術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緊密聯系。藝術人才的培養仍然要遵循藝術發展規律。
正如我國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說,藝術院校培養學生要遵循藝術發展規律,要以人為本,不能以錢為本,要重“藝”、重“才”。對于某些藝術院校實行擴招及選拔優秀生重點培養的做法,不利于對人才的培養,也有失教育的公平性。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東方演藝集團順欣總經理從演出與用人單位的角度對聲樂人才培養提出合理的的意見和建議。他認為,年輕的學生在聲樂學習道路上要腳踏實地,不能急于求成。要花大功夫,要耐的住寂寞潛心修煉,才有可能成功。他強調高等藝術院校要重視藝術實踐課,教學要與實踐相聯系,人才培養必須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必須考慮用人單位的需求。藝術實踐就是讓學生熟悉舞臺,讓學生從舞臺中吸取演出經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與舞臺上的不斷錘煉有機結合,這要才能培養出較為合格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他還強調,加強學生樂理視唱練耳等音樂基礎理論課的學習,提高綜合能力,不儀能促進聲樂進步,也能為其將來順利的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馬梅教授通過《關于聲樂人才培養的亮點思考》主題發言,強調聲樂藝術人才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兒童階段的培養,要營造適宜的環境,培養其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青少年階段的學習要注重他們的學習興趣,要把握好換聲期的訓練,要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保證學生聲帶完好。同時,她還強調要重視學生樂理知識的學習,要培養其音準、節奏概念,考慮為各階段的聲樂愛好者編寫一套規范的學習參考教程。此外,要鞏同好專業學習,要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規范、科學的發聲方法,并逐步掌握欣賞、學習和駕馭復雜作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造實踐機會。她特別強調,對于嚴重影響藝術教育的嚴肅性,導致和加劇藝術屆的浮躁和虛榮之風的一些選秀節目和商業化比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引導學生不被誤導。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出更多的貢獻,積極應對不斷出現的挑戰,不斷推動人才培養的系統化,科學化,要用規范的方法和專業能力,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促進嚴肅音樂藝術的發展。
四、順應時代要求,唱響民族之聲
本次研討會在針對美聲教學的問題展開討論的同時,與會代表也提出了美聲唱法在中國當下的發展藍圖構想,即創建中國聲樂學派的構想。研討如何運用美聲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傳播載體,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巾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巾華美學精神。中國聲樂藝術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蕩巾站穩腳跟,既要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優秀聲樂藝術精髓,更要立足本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之上。
美聲唱法傳人我國白今,經歷了從“土洋之爭”劍“攜手同行”,從“互相融合”到“為我所用”的嬗變歷程,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止如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劉輝教授提出:我國美聲學術界應該順應時代要求,樹立遠大目標,要建立、完善有中國文化氣質的巾圍聲樂學派。要引進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優秀聲樂作品,讓中圍觀眾了解并欣賞這些優秀作品,要立志把具有巾圍氣派、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內涵的音樂作品唱到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傳播中國精神,是從事美聲演唱教學研究的同仁們神圣職責,也是從事聲樂藝術工作者的一種文化自覺。創建巾華聲樂學派這一宏偉目標得到與會者積極響應。
五、結語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增進了全國各地聲樂教師間的情感與互識。各學校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舞臺實踐等方面的展開了深入交流與相互學習;為打通交流通道,各院校之問無障礙交流創造了條件。國內專業音樂學院先進的教學方法、理念、手段以及對作品風格、歌唱語言、舞臺表演等方面的準確把握對綜合類藝術大學,師范院校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藝術類院校的聲樂教學起了積極的借鑒作用。同時,通過這次研討會,代表們指出了各高校教學中共同存在的問題并給以討論,為以后美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藝術院校應當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對社會高雅文化起著重要的引領與能動作用。發揮藝術院校的優勢,學習先進文化,承擔起傳承藝術文化和藝術責任的使命。伴隨著聲樂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和更新,人們的審美觀和大眾的認識觀悄然發生了變化。讓美聲唱法適應我國當下社會環境和社會審美的需求。真止融入時代,融人民族,貼近民眾。我們要在反思中求發展,在守望中尋出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踏上征程,心齊心合力,為推動中國美聲事業的繁榮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