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琪
【摘要】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因此,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都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
【關鍵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
為了踐行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設定了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境,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挖掘音樂背后的人文性
要創設創造性內涵的教學情境,不儀要體現學科特點,緊扣教學內容,凸顯教學重點,而且要深挖音樂背后的人文性,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櫻花》歌曲唱會后,有學生提出:“日本的歌怎么這么難聽。”“這么美的歌詞,音樂怎么有點憂傷?”
聽到這個問題,我有了靈感,為什么不借此機會和學生講解“調式”這一音樂要素呢?于是就有以下的師生對話:
師:同學們,大家看看《櫻花》的旋律中有哪些音沒出現?
學生生仔細查找陸續回答:2和5。
老師在黑板上寫出3、4、6、7、1
師:這就是日本的五聲調式
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固定節奏:ooo-|ooo-|0000|0000-|
師:同學們,請隨意將這五個音寫入空格處,每個音可以重復使用。
學生填寫。
基于學生已經基本學會豎笛演奏方法,老師:請同學們用豎笛演奏你剛才寫的歌。
學生試奏,興奮而驚奇地發現:有日本歌曲的味道
老師隨即在黑板上寫1、2、3、5、6,同樣要求學生填寫,并試奏
師:有什么感覺?
學生無語。
老師:這是我們中國的五聲調式,因為同學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你的根吸收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你的血管里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所以你對由這個調式所產生的旋律沒有新奇的反應。假如現在日本學生用這五個音創作了一個旋律,他們肯定會說:咦,這好象是中國的旋律。如果他們用自己國家的調式同樣創作一個旋律,可能和同學們剛才一樣沒什么特別的感覺。
學生:他們的調式怎么有些憂傷?我在吹我寫的東西時也有這個感覺。
(其他學生附和)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大家知道日本的國花是什么?
學生:櫻花
老師:對。你見過櫻花嗎?它有什么特點?
學生:我們小學有很多櫻花樹,春天開花時很漂亮,但時間不長,沒幾天滿地都是凋零的花瓣
師:很好,日本人很崇尚櫻花,開得美麗而燦爛,可惜花期太短,就象人生,所以當櫻花凋零時他們感慨萬千,倍加珍惜時光,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日本民族在二戰后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強國 我們也一樣,不要忘記國歌里所唱到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祖國的振興將靠在坐的每一位同學。學生再次演唱《櫻花》時能明顯的感受到他們唱得很投入。
二、把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
創造力的培養不能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有創造性的教學情境,首先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巾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如在初一上學期欣賞凱傳作詞、施光南作曲的童聲合唱曲《校同多美好》時,教師提問:你心目中美好校園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把學生發言的關鍵詞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再請學生打開教材,閱讀《校同多美好》的歌詞,學生們發現歌詞內容與自己的設想基本相同,首先從心理上接受這首歌詞;然后教師趁熱打鐵提出要求:這么美好的歌詞,唱出來是什么效果呢?請大家安靜欣賞。
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包括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識譜教學一向是學生不太喜歡的內容,但是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就可以輕松地擴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例如,在給學生介紹基本的音符時值時,先用周杰倫的歌曲《菊花臺》的前半段作為過渡,讓學生跟琴演唱《菊花臺》,然后提出要求:用手打著拍子唱歌詞,再要求打著拍子慢速唱歌譜,讓學生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之問的關系,然后再提出用新的旋律來檢驗大家掌握的程度,很自然就過渡到教材上來了。
三、鼓勵學生表達音樂形象
由聆聽音樂而在腦海中浮現出的音樂形象,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因此,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所感受到的音樂形象,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表達音樂形象,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為此,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選擇那些音樂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例如在學唱歌曲《陽關三疊》之前,我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工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然后要求學生分小組即興編創一個短小的、關于友人送別的小品,并且當眾表演,接著再請學生評述,既有表演者的自述,也有觀眾談觀后感,主要是圍繞表演的效果與原詩的意境是否吻合。在此基礎上,再品味教材配套的歌曲范唱與原詩是否吻合,并說出理由。
有的音樂作品不適宜現場表現,但它的音樂形象照樣是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理解更多的道理,也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如,在欣賞《卡門序曲》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力度的變化在塑造音樂形象時的獨特作用,在唱會《斗牛士之歌》時,要求學生注意這段旋律出現時力度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怎樣變化的?(有弱漸強)。并思考為什么這樣變化?(仿佛斗牛士從遠處向我們走來,形象漸漸高大清晰起來),接著思考這段旋律響起時,伴奏的音型是什么?(跳躍性的八分休止),為什么用這樣的音型?(體現斗牛士步伐輕盈,充滿活力)。
四、用特定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有創造性內涵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特定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把學生盡快引導到所要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引到對知識的學習上來,引到對問題的思考上來。歌曲《唱臉譜》不少學生總是記不準歌詞,所以,在學唱前,先給大家介紹臉譜的相關知識,把臉譜的顏色和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記憶,如:藍色表示人物剛強驍勇;紅色表示人物忠烈正義;黃色表示人物勇猛兇暴;白色表示人物奸詐陰險;黑色表示人物魯莽豪爽;紫色表示人物剛正穩練;綠色表示人物頑強暴躁;金色表示神仙,銀色表示妖怪;灰色表示精靈。這樣的介紹不儀擴大了知識面,也有利于學生把臉譜的顏色和歷史人物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準確記住歌詞,從而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對初巾學生來說不太容易理解,筆者在教學之初,除了讓學生講解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說以外,還補充介紹美國科學家在尋找外星人的航天飛機上,從浩如煙海的音樂世界里選用了27首音樂,其中就有中國的古琴曲《流水》,問題是:為什么美國科學家要選用古琴曲《流水》來尋找外星人,而不用其他的音樂呢?學完本節課內容,清說出你的理巾。這樣的問題會成為感知的思維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進而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加專心和積極,在思考時也不會受別人的暗示和影響,從而張揚自己的個性。
在音樂教學巾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因為現在的學生成長環境的開放性和接受教育途徑的多向性,使他們對各種新事物、新知識的了解可能比教師更為敏捷和廣泛,再加上他們沒有舊看法的干擾,對音樂學習、理解往往沒有條條框框,沒有學科的清規戒律,而憑著對新知識、新文化的敏感、認同及接受能力的優勢,更顯示出一種學習的自然與活力。
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為人們的不同想象和聯想提供了廣闊的空問,為創造性音樂思維奠定了基礎。因此,創設有創造性內涵的教學情境,可以促進教師快速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也為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多樣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