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摘要】《基本樂科》是基本音樂學科的簡稱。這門學科包括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樂理”和音樂基本技能——“視唱、練耳(音樂聽覺訓練)”三個部分。視唱練耳的音樂實踐需要樂理知識作為先導和總結。樂理知識又必須通過視唱練耳的技能訓練去加深理解、反復鞏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而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密切結合使用無疑會使教學與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關鍵詞】基本樂科;思維方式
《基本樂科》是基本音樂學科的簡稱。這門學科包括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樂理”和音樂基本技能——“視唱、練耳(音樂聽覺訓練)”三個部分。視唱練耳的音樂實踐需要樂理知識作為先導和總結。樂理知識又必須通過視唱練耳的技能訓練去加深理解、反復鞏同。脫離生動具體的音樂作品和日常的專業(yè)自學能力,儀憑學生能否背誦樂理教科書巾抽象的概念和試卷分數(shù)來判斷樂理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無疑是一種淺薄而片面的價值判斷。只有把呆板、抽象的概念、定義和試題放到實踐使用中與學生的具體情況、專業(yè)愛好結合,才能更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達到較長時間的有效記憶,甚至進一步推動相關音樂課程的自學能力。
怎樣在短時間內,用最簡單的方法獲得最多的音樂信息和知識點?這不儀涉及到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更和師生的教、學思維方式息息相關。只通過抽象思維理解或狹隘的死記硬背式教、學思維必將導致思想僵硬、教學質量下滑。而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密切結合使用無疑會使教學與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一、結合視覺實例建造排序的思維方式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但講授、學習音樂的方式不能僅憑聽覺。在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中,使抽象的概念和無形的音樂變得生動、鮮活起來,不再遙不可及是教師和學生們的共同期望。人的大腦生來就存在差異,每個人都有用某種感官系統(tǒng)去感受周邊世界的習慣,有的人靠眼睛洞察世界,有的人靠耳朵聆聽這個世界,還有的人用皮膚感受世界。這就形成了在視覺、聽覺、觸覺方面的不同學習類型。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80%的學生屬于視覺性,15%的學生屬于聽覺型,5%的學生屬于觸覺型。而從課堂音樂教學的角度來說,學習培養(yǎng)音樂感的方法要十分容易操作并易于學生接受,便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因此,在感受音樂需要盡可能打開所有通向視聽的道路,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訓練使聽覺產生視覺化轉移,更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音樂體驗及音樂表達的具體化,對盡快提升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音樂學習思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遇到人多的情況下就需要排隊的狀況。如:在銀行里存錢、超市內付款、餐廳買單、教師點名、旅游景點購票、乘公交車……不勝枚舉。排隊的順序有先后順序,但也有同時發(fā)生的狀況,它們都屬于排序方式。在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內容學習中也有類似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學中可按照從簡單劍復雜的教學原則首先處理在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中同樣最基礎、最必要且關系單一的教學內容。如:在直觀視覺上屬于上下關系的五線譜、音級;在直觀聽覺上屬于上下關系的音高、音區(qū)的劃分(均可采用立體式的空問建筑或生態(tài)空問做實例);在直觀聽覺上屬于長度關系的音長(可用符合相應長度的彩色線條做實例)。再進一步處理較復雜的關系,如在直觀聽覺上屬于上下關系與同步關系并存的:各類和聲音程、單音程、復音程、原位音程、轉位音程、二和弦、七和弦(還可以采用立體式的空問建筑或生態(tài)空間做實例);從直觀視覺和聽覺方面來說都屬于上下關系與先后關系并存的:半音、全音(可調整先后出現(xiàn)的上下、遠近始終同定的兩個事物問的距離做實例),旋律音程(可調整先后出現(xiàn)的兩個實物或動物問的遠近距離與高度做實例)、音階(可用柯達伊手勢進行訓練)、旋律、各種大調、各種小調、民族調式、半音音階、曲調的動向、裝飾音(可通過調整具有立體空間感的事物之問的不同遠近距離與高度做實例);從直觀視覺和聽覺方面來說均屬有時問長度限制的先后關系的:小節(jié)、各種拍子、聲樂曲和器樂曲的音符組合法、連音符(可使用先后出現(xiàn)的符合相應長度的不同景物或彩色線段做實例),節(jié)奏、切分音(可使用先后出現(xiàn)的符合相應長度、速度、力度或重量要求的不同事例)。
二、結合觸覺實例促進聯(lián)想的思維方式
借用心理學中的相似聯(lián)想與接近聯(lián)想,在進行教學視覺動作展示或模型的準備工作中,可請觸覺型的學生參與協(xié)助并視任務難度及解決完成情況予以加分鼓勵,直接促進他們的音樂形象思維能力及預習課程的習慣養(yǎng)成,問接與其他型學生產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加深學習印象。如易于聽覺感受類的速度(可用走、跑等動作加深學生的感受)、力度(可進行不同高度、重量的落體實驗加深體會)、音色(可請學生觀察光線變化或根據(jù)感情表達、題材需要選用不同材質的物體輔助理解);屬于綜合實用性的:織體(可請學生講述、討論身著不同服飾或觀看央視《交換空間》內房屋裝修前后的體會)。此外,還可結合課程進度借助學生止在學習的鋼琴曲目,進行節(jié)奏分析(如:樂曲結構、曲巾音符的先后關系、時值長短、左右手配合何時為先后關系,何時為同步關系等)、練習與二聲部視唱訓練。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fā)展與廣泛應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學校的輔助教學巾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中也不例外。若學校具備電腦輔助學習的條件,教師則可利用多媒體音樂課件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視頻的特點,進行教學。其優(yōu)勢有四點18: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汁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這種交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從而產生學習動機。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證明,在人類獲取信息來源的途徑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信息刺激要強得多,而且所得到的多種感官刺激具有交互性。3、超媒體(Hypermedia)功能可實現(xiàn)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聯(lián)想思維方式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儀是文本,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等其他媒體信息,那就成為一個超媒體系統(tǒng)。4、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xiàn)最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guī)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于實現(xiàn)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多媒體音樂課件的教學模式通常有四類:a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模式;b教師為中心的集體化模式;c協(xié)作化教學模式;d基于Internet的遠程教學模式。a類模式主要是通過精心設計的課件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模擬教師的“講授”行為,與學生產生交互式學習過程;b類模式供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師的“講授”能力,并改善了課堂中的教育信息環(huán)境;c類模式利用網絡將各個計算機連接起來,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進行協(xié)作化教學,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缺陷,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d類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xié)作化教學,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可借鑒國外較成熟的MOOC與翻轉課堂)。根據(jù)教學需要,多媒體課件主要有4類功能供師生選用:根據(jù)教學任務劃分,如個別指導型課件、練習訓練型課件、模擬與游戲課件、問題解決型課件、資料型課件、演示型課件;根據(jù)教與學的側重劃分,如課堂輔助教學的助教型課件、用于學生自學的自學型課件;根據(jù)教學目的劃分,如用于人機交互的學生白測型、課堂測驗的測驗型、以課堂教學為目的的教學型、以虛擬方式模擬環(huán)境的操作型;根據(jù)音樂學科劃分:如視唱練耳課件、音樂欣賞課件、鋼琴教學課件、節(jié)奏訓練教學課件等。
結合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建議學生在預習、復習時使用電子媒體閱覽室自由調取相應多媒體音樂課件或用MOOC課程進行自主學習或使用由舒澤池、謝秀珍編著,北京藍色夢幻音樂軟件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的《樂理新思路》軟件教程以進行自評、針對性地練習、補課;課上使用多媒體綜合教室,方便教師通過多媒體音樂課件操作各類設備,運用音響、錄像、文字、投影和錄音等現(xiàn)代教學媒體展示教學內容輔助教學。如:在講解樂譜的過程中同步展示樂譜與播放音響;在顧全樂譜整體性的前提下,快速任意手動滾動滑塊對樂譜的任何段落或某些局部進行詳細講解。
四、新思維教學延展
在舞臺上將抽象的基本樂理與“忙碌”的視唱練耳課程結合:將“音準”、“節(jié)奏”、“音程”、“和弦”、“音量”……這些“干巴巴”的基本樂理概念在一個個精彩而又新穎的節(jié)目內以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使學習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讓師生們一改課程“沉悶”的印象,是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的改革思路。這種通過學生身兼數(shù)職:導演、作者、評論員、演員、燈光師、服裝設計師、節(jié)目指導、音響師等,教師擔任“閑職”(策劃、協(xié)助、觀眾)的角色轉變,使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學習和教學以公開演出的形式走近師生,從而快速提高學生素質,使他們更富有進取動力和團隊意識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