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開始變得像孩子 ?網友羽翼關于父母的一段話,讓太多人感同身受:“在家照顧老爸幾天,看見他就像看到孩子一樣,我悄悄走進他的臥室,老爺子睡得很香,燈沒關,電視還在那里閃呀閃……立刻想起了小時候爸媽給我關燈的場景。”
吳先生的父親80多歲了。他回憶說,有一天他買回一盆水仙,父親問:“這是啥?”他回答:“這是水仙。”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他不耐煩地說:“都說了是水仙,記不住嗎?!”到了下午,上幼兒園的兒子回來問了同樣的問題,吳先生告訴他“這是水仙”。不一會兒,兒子又問。就這樣,一個問題,他回答了兒子8次。“突然間,我想起上午對待父親的一幕,又記起很多年前,父母也曾這樣一遍遍重復回答我的問題,感到很不是滋味。”
可以說,角色互換后,大多數年輕人做得都不好。可是長期的忽視,難免給老人帶來身心傷害。多項研究發現,長期寂寞、缺少關愛的老人免疫功能容易下降,慢性病增多。
給父母更多的愛 ?當你站在學校門口,看著孩子飛奔進懷抱時,可曾想過,這種熟悉的幸福,父母如今只能獨自懷念;當你手把手教孩子認識世界時,可曾想過,這份耐心和寬容,父母已經許久沒有感受到了。當父母被不可逾越的時間和高速發展的科技拋棄時,我們應該像對待孩子一樣,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對此,研究員給出以下建議:
多幾句問候。把每天跟孩子說話的時間分配一些給父母,與父母同住的子女尤其應該做到這一點。“今天去哪兒溜達了、買什么東西了”……從聊天中,子女不但能得知父母近期的身體情況,還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老人是否聽信他人,上當受騙等。
多一點耐心。父母學習發短信、用微信,其實是不愿錯過你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不要嫌他們學得慢,要像對待孩子一樣耐心。如果老人經常聽到的是子女不耐煩的口氣,再遇到問題就會憋在心里,時間一長,容易變得沉默寡言、抑郁焦慮。
多一些嘗試。帶父母去看看電影、唱唱歌,學習電腦和攝影,讓他們也體驗一下年輕人的生活,與時俱進的老人內心少了“老了不中用”的感覺,就會變得更有自信,對身心健康都有益。
多幾種技巧。首先是聊天技巧,有人抱怨爸媽每次打電話總是“老三句”———吃了沒、工作累不累、身體怎么樣,根本說不到一塊。其實,跟父母聊天可以先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入手,找出一兩件事來征求父母的意見,讓他們覺得被尊重和認可,然后再談別的事。其次是相處技巧,要關注、了解父母的需求,并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小事上,子女多做妥協;不要試圖改變父母,畢竟他們這么過了半輩子。第三是哄父母開心的技巧,比如陪媽媽逛街,和他們一起運動,整理兒時照片,聽他們講年輕時的故事等。
(《生命時報》 2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