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哆
新聞APP的進化史
一開始,新聞APP主要是以“分類目錄結構”+“文章標題列表”的形式展示的,隨后逐漸發展為“小圖”+“標題”+“摘要”的混排方式,使得新聞的吸睛效果更為明顯。但隨著內容量的劇增,用戶的閱讀負擔漸重,所以,如今的新聞APP大都采用“大圖”+“精簡摘要”的方式來體現重頭新聞,并以瀑布流的方式將精選的資訊推送給用戶,以此來避免信息過量的情況發生。
當然,同屏可展示的新聞量大大減少,使得新聞APP的信息推送在選擇上更為困難,所以被動接收的方式又發展到了主動選擇—訂閱。
再之后,新聞APP也不僅僅是單向的訂閱式閱讀,絕大部分的新聞APP都加入了分享等社交功能,這一趨勢的表現就是:用戶閱讀新聞,已不再是趨于了解時事的想法,而是更希望借此表達自己的想法、訴求,甚至是體現自己的品味或者通過新聞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以《今日頭條》為例,通過互聯QQ賬號體系,使其注冊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大幅加強,通過QQ互聯的分享功能,《今日頭條》在社交網絡上得以更好的傳播,同時也給合作的媒體和信息源帶來了大量的回流流量,從而實現了應用、媒體和用戶三者的共贏。
“互動式”的交互體驗
在近段時間,騰訊和網易先后發布了新品,分別是《快豹》和《網易熱》。這兩大巨頭旗下產品的出現,可以看作是新聞APP的又一個新發展。
《快豹》這一產品的特色主要集中在它的新聞評論模式上:讀者可以選取任意一段文字進行點評(類似“批注”),被評論的段落會被標注出來,并且評論的內容會直接在他人閱讀該新聞時呈現在正文中。而《網易熱》則更好理解一些,從它的名字上看,就是用戶看到的,都是網易新聞里的熱門話題,只是這些話題的“熱度”是由用戶決定的。其內容顯示規則是“內容(原創或轉發)+投票(頂或踩)+評論=選出全網最熱內容”,即用戶可以發帖、看帖、頂踩、轉帖和評論等,內容的分類則有“熱門”、“最新”、“上升最快”和“最具爭議”等類目,其中新聞排名按用戶的“踩”或評量進行排序。
顯而易見,這兩種新方式的用戶參與度極高,其直接效果就是讓以前死板的新聞訴說頁面變成了用戶的討論社區。傳統的評論機制是大家閱讀新聞然后留言評論,評論可以回復、點贊、置頂以及蓋樓,在門戶時代,誕生了網易新聞跟帖這樣獨特的新聞閱讀模式:內容本身成為了附庸,大家都是沖著跟帖來的。跟帖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活躍度和新聞的互動性,但囿于評論區和正文的兩者的相對獨立性,導致新聞互動機制顯得有些粗糙,甚至簡陋。因此基于熱門評論等注重用戶參與的新聞閱讀產品便應運而生。
促使這兩款產品誕生的原因很簡單,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間,《騰訊新聞》雖然穩居第一,但用戶活躍率下降7.2%,《網易新聞》則是下降25.4%之多,對比增幅高達183.5%的Flipboard看,前兩者都有被反超的風險。而Flipboard做了什么?同樣也是關于用戶交互式體驗的新設計:自制雜志。簡單來說,Flipboard是讓用戶成為新聞搬運工的“二道販子”,用戶自建雜志并添加文章來獲得關注。
突破點依舊在于找到用戶閱讀興趣
當然,新模式也并非就完全打破了常規,能引領未來新聞APP的功能走向,因為其缺點也非常明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騰訊“熱批”模式的缺點在于過度的評論占滿屏幕,導致新聞閱讀不暢,并且大量低質量的評論會拉低新聞的閱讀價值,甚至還有一些不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內容在正文顯示的政策風險。雖然《快豹》的產品團隊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評論上設置了點贊按鈕,未來不排除會根據熱點選擇性地呈現評論。
另外,以《網易熱》的排名推薦方法,新聞沒有了類別上的區分,如某一時段大部分用戶喜歡娛樂新聞,那么其他用戶被動看到的,也只是娛樂新聞。簡單來說,《網易熱》的毛病在于新聞的展示效果太過被動。在表面上看用戶的主動性大多了,但實際上,用戶其實是隨了另一個大流,根本沒有自己的選擇,通俗一點說就是只能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