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互聯網+來改變自己?總結當前的實踐情況,可以從邏輯上分為四層。
第一層:+互聯網,是基礎。
就是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來改造企業的內外部,內部主要指企業信息化,外部主要指和外界的聯系方式。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創業者,在開展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時,都要使用互聯網這一基礎工具。在這一層,互聯網直接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第二層:互聯網改造,主戰場一片紅海。
可以用技術手段、路徑方案和細分市場三個關鍵詞,來總結互聯網改造的路徑。根據硅谷傳奇投資家彼得·蒂爾《從0到1》的理論,互聯網改造主要做的是從1到N的優化、深化、細化工作,這項工作的主要屬性不是創新,而是復制,成功的關鍵在于規模和市場份額。
怎樣進行互聯網改造?要針對痛點、引導需求和順應習慣。在技術條件不成熟時硬推概念,如微信的多次商業嘗試、手機淘寶的“來往”等;創造需求而不是引導需求,如開個所謂的互聯網餐飲店、上門洗車等,是在互聯網改造中要吸取的教訓。
第三層:互聯網創造,目前還是藍海。
互聯網創造是互聯網改造的升級,主要是從0到1的過程,創新是主旋律,主要包括組織重構、生產流程再造、商業模式創新、新產品制造等四個方面。
目前組織重構的案例還比較少。小米算是一個,據說其內部組織管理特別扁平化,且沒有設置KPI指標。生產流程再造里最典型的案例是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創新,是一個爛大街的話題。新產品制造是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互聯網創造,像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無人駕駛車、3D打印等,良莠不齊,有的已成功,有的還在路上。
互聯網創造里最需要警惕的是偽創造,打著新產品的名號吸引用戶眼球,騙開用戶的錢包后留下一片罵聲,這其實是互聯網的“快”思維在作祟。目前大部分所謂智能產品,以及大部分所謂的智能穿戴設備,都屬于這一類。真正的互聯網創造,同傳統的制造業一樣,需要較長的研發時間,需要不斷試錯不斷總結,絕對不是一個“快”字能解決的。
第四層:社會變革,是方向。
由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主要分為行業關系變化、社會規則變化和社會結構變化三個方面。
行業關系變化的主要表現是各種生態圈的建立和跨界發展。目前正在構建的有阿里的電商生態圈、騰訊的社交生態圈以及百度的搜索生態圈等,金融業、媒體業以及多種O2O,正在形成跨界。
社會規則變化的主要表現有舊規則被打破和新規則確立。目前在出行、金融、房產交易、網絡媒體等領域已經出現了新舊勢力的激烈交鋒,今后的路依然漫長。
社會結構變化的主要表現有社會協作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以及某些傳統職業的消失。共享經濟、網絡協同和眾包眾籌等所創造的新模式、新業態,將產生一些全新的組織類型及個人與組織關系模式,改變和重塑傳統社會結構,形成新的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