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銀

“……如果我能夠做到的話,我有權成為一位不尋常的人。我尋找機會,但我不尋求安穩。我不希望在國家的照顧下成為一名有保障的國民,那將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郭慶辀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偶然間看到的一段話,卻無意地刻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若干年后,他才知道這段文字來自于美國的《企業家宣言》,已被作為《企業家雜志》卷首語100多年。
一句話、一段文字,不經意間播種下來。近三十年之后,郭慶辀明白了,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貪名逐利滿世間,不如破衲道人閑
郭慶辀最近一直在全國各地跑,跟人一遍遍念叨“水凝膠”。
2005年,中國醫用水凝膠市場還是零,而今已經達到億元級的規模,這是郭慶辀創立的長春吉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十年來耕耘、推廣的結果。但是他知道,對于變化無窮、應用無盡的水凝膠世界,這僅僅是開始,僅僅是冰山露出的一角。
“水凝膠”到底是什么呢?接受《新營銷》記者采訪時,郭慶辀遞來了一塊膠狀物體,像晶瑩剔透的果凍,接觸的瞬間,一股溫柔的涼爽沁入心脾。
郭慶辀說:“這塊水凝膠的含水量在85%以上,是通過高分子網絡結構,讓它保持固體形狀而且其中的水分不會流動。”接著他拿起另外兩個產品,一個是濕噠噠的無紡布類護眼貼,一個是與吉原生物水凝膠眼貼相似的競品。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同類產品,一個是這種無紡布沾藥水式的低成本產品,這樣的水,人的體表是不吸收的;另一種跟我們一樣也是凝膠,只不過它是通過化學交聯劑合成的,對人體有害,而且它的含水量遠達不到標準。”郭慶辀展示了自家水凝膠開封過后3天的樣子,與原先相比已經萎縮了一大部分。而化學凝膠類產品已經放置2個月,樣子都沒有變化。
消費者一直期望使用好的產品,愿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價錢。但好產品往往容易在商業炒作與利益的噪聲中淹沒。郭慶辀不信這個邪,《企業家宣言》里的強勢文化精神,讓他堅定了自己的初心:為人們貢獻健康生活——用自家的水凝膠打造家庭護理、日用、美容等未來產品。
“我們生產的產品一直都用在醫療領域。你是體會不到那些燒傷患者在使用我們產品之后的那種感激,很多臨床圖片我們都是含著淚看完的……”郭慶辀說,一個能讓患者有如此體驗與情感的產品,如果將其推廣給更多的消費者,讓更多的人體驗那份感動,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為之奮斗的事情。
然而,郭慶辀要做的卻不是販賣情懷,而是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為消費者解決問題。正如郭慶辀欣賞的《遙遠的救世主》一書傳達的: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構建強勢文化,不依賴救世主。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說到腳踏實地和厚積薄發,應該是郭慶辀那一代人的共性,或者說是科研人員的共性。1990年,郭慶辀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一個為中國“兩彈一艇”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科研所。
在原子能院,郭慶辀前5年做科研,為完成某課題,他曾連續16天沒離開實驗室;后5年搞管理,他從研究所科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做到了國家某重點工程項目計劃財務部部門經理。
按照現在的時髦說法,那時的小郭也是“蠻拼的”。郭慶辀說:“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是原子能研究院院訓,也影響了我多年的工作和行事風格。”
2000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招收第一屆國際工商管理碩士,讓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的郭慶辀怦然心動。然而,IMBA的要求是全職讀書、全天上課,要求學,擺在郭慶辀面前的只有一個選擇:離開。這是郭慶辀人生的第一次冒險。面對老同事和老領導挽留,郭慶辀想到了1986年看到的那句話——“野鶴無糧天地寬”,他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做一只野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已經看到了我的墓碑在哪里,也看到了我的墓志銘是怎么寫的”。
離開原子能院,郭慶辀來到北大。博雅塔、未名湖兼容并蓄的文化,緊張的理論學習、激烈的案例討論、豐富多樣的講座,連同新加坡國立大學開拓國際視野的半年交換,兩年的IMBA課程為郭慶辀從“籠雞”轉變為“野鶴”做好了又一層鋪墊。
2002年,34歲的郭慶辀開始了其人生的第二次冒險——南飛深圳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元年。3年間,郭慶辀就從總經理助理做到了董事總經理,成為那個年代人們羨慕的金領一族。出入高檔酒樓、衣著光鮮、霓虹酒綠、觥籌交錯……卻讓郭慶辀感覺自己又從“野鶴”變回了“籠雞”。夜深人靜之時,他常常考問自己:我是在創造價值、實現夢想嗎?
2005年的一天,來自原子能院的一個電話再次改變了郭慶辀的事業軌跡。原來,原子能院從1997年就已經開始了高能射線輻射合成水凝膠材料的技術研究,歷經8年,終于取得突破。這種被譽為和生命組織最接近的合成材料,可以作為人工皮膚、人造軟骨、藥物載體等,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就要進行企業化運作,原子能院向他們培養過十年的“小郭”發出了合作辦企業的邀請。值得么?為此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放手一搏?“為什么不呢?”郭慶辀事后回憶,“當時自己就覺得這是為了大家有更好的生活質量而做的事業,一定能成。我最后是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跟原子能院一起辦的吉原生物!”
這是郭慶辀人生中的第三次冒險,也是風險最大的一次!郭慶辀暫別深圳,單槍匹馬北上長春,創辦吉原生物。37歲從頭再來的郭慶辀,帶領一批研發人員在高新區昏暗的廠房里夜以繼日地改進工藝、測試配方,考慮產品的每一個細節,功能、使用便利性、體驗感等等。努力換來的是2006年中國第一個水凝膠燒傷敷料──“冷寧康”問世。
2007年,吉原生物被評為長春高新區自主創新先進企業。2008年,全球首創的水凝膠眼部護理產品“目寧康”問世,2010獲得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獎……一路走到這里,似乎已是小有所成。然而郭慶辀顯然不滿足,他看到了德國Hansaplast和日本小林制藥——這兩家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企業,有著膾炙人口的產品在全球銷售,至今還執著創新。他要把自己的吉原生物也做成跟它們一樣的百年企業!
對此,郭慶辀總是信心滿滿,在他骨子深處為大眾創造價值的初心從未改變。這樣的初心,也體現在吉原生物其他員工身上。“我們的工程師設計退熱貼,就當是給自己的孩子、家人做的產品,你說,能不用心么?”
如同亞馬遜CEO貝索斯所說:我們應該追求那些不變的東西,并圍繞著它們制定戰略……消費者喜歡用心的、傳遞情感、體驗良好的產品,這就是幾百年都不會變的東西,卻時常在如今快節奏的商業社會中被忽視,相比于利益而言,這些點太小了!但是也只有這些小的不變的點才能成就一些偉大的企業。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回六道易循環
再回到2005年,吉原生物剛成立的那年。第一個大問題就擺在眼前,如何將實驗用的合成方法改進成工業批量化生產方法,而解決輻照合成最重要的放射源問題也是頭等大事。
時間和資源似乎從來都跟郭慶辀對著干,對于加速器這類非標品,只能是花一大筆錢讓原子能院制造一個。在完成了冷寧康的研發并最終上市后,吉原生物并沒有馬上通過銷售利潤收回前期的投資成本。相反,郭慶辀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繼續投錢搞研發!
“我以前在深圳做手機項目,那賺的就是一個組裝費,專利什么全都在高通手里。我們天天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它要升級,我們得把設備全換了,他還按件收專利費,想起來真是憋屈。”
老一代的中國制造無不陷入這個困境,華為遇到過,三一重工也遇到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市場上就是任人宰割,而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捷徑,只有持續不斷地投入,如羅氏、拜爾斯道夫之類的百年企業。而只有當你堅持到某個階段時,技術壁壘的紅利才會顯現。
在輻照合成技術上,作為基料的高分子鏈在高能射線穿過時,共價鍵、氫鍵被打破再交聯的過程本身并不是一個線性的行為,從微觀上看它充滿著隨機性,但在宏觀上看似乎又有著統計規律。
“我們一個工程師嘗試從哲學角度創建一套理論解釋輻照合成,我覺得就很有意思,因為輻照合成本身是一個混沌體系,你說它有規律吧,又有很多特例;沒有吧,也存在一些規律……”所以目前研發團隊的配方與生產工藝,大部分都是靠著積累了近10年的經驗,這些經驗甚至比公司開發的30多項專利值錢得多。10年前人們不懂得郭慶辀為何決定:即便是虧也要堅持往研發上砸錢。10年后大家都懂了。
在如此浮躁的社會中,能夠耐得住寂寞、堅守原則、默默耕耘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倒不是我有多厲害,而是我一直堅持,堅持到最后,回頭發現,人都沒了,為什么——因為只有我堅持下來了,我就贏了,很簡單。”
10年過去了,最難的關已經過了;在持續多年研發投入銷售額20%以上的情況下,吉原生物于2012年達成了盈虧平衡。驀然間,吉原生物的水凝膠產品市場規模已經過億了。再回頭一看,已經甩開第二名一大截了——吉原生物的高端水凝膠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于70%。
郭慶辀眼里的吉原生物不再是一個水凝膠生產企業,而是一個水凝膠應用開發平臺。他現在要以開放的心態,想象著自家的水凝膠就如同Intel的芯片一樣,遍地開花——發燒了貼一下水凝膠退熱貼,眼睛累了敷一下水凝膠潤眼貼,長青春痘了貼一下水凝膠面膜……“我們就是水凝膠界的Intel,專做底層材料,做出壁壘,在這個體系之上,鼓勵合作伙伴應用到新的領域,我們就給他們獎勵。”
富貴百年難保守么?難!難的并不是富貴,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