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雅杰
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經濟的活躍,人才競爭的加劇,使人們面臨各種挑戰與機遇;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得人際間的接觸和交往變得日趨頻繁而又冷漠。這一切都會反映到少年兒童的頭腦中,并與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等產生矛盾,使學生感到困惑,并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同時,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將為人的性格個性的形成奠定基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孩子早熟,小學高年級的不少學生面臨青春期的來臨,一些學生在這一時期顯露了許多心理障礙,我校學生也不例外。
當前,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指引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學生心理健康潛能,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已成為各個學校教改的熱點話題之一。作為一名教師,在搞好自己本職學科教學工作同時,理應義不容辭的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者、指導者。
怎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呢?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沒有什么特殊的原則和方法,凡是一切有效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對它都會適用。下面僅從“1,2,3,4,5”幾方面,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一個目的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心理素質具有核心的地位與作用。所以我認為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
二、兩個原則
1.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的原則。任何教育工作(包括教學工作)都需要學生全部心理活動即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自不例外、不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發展智力與培養非智力的,所有更有必要把二者結合起來。
2.積極培養與消極防治相結合的原則。心理咨詢就是一種消極的做法,因為是等學生有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之后才著手去解決;而在學生尚未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就著手發展他們的心理素質,即我們常說的“防患于未然”便是一種積極的做法。在現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應以積極的做法為主導,但也不抹殺防止心理疾病這一消極的輔助手段,而要主輔結合,相得益彰。
三、三個結合
1.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工作相結合。一方面,教學工作要求學生心理活動積極參與,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與完成,學生的心理素質必然會獲得培養與發展;另一方面,教學工作又必須把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目標。
2.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工作相結合。實際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結合,亦即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在其它三種教育之中,其它三種教育也要自覺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3.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外活動要求學生具有更大的獨立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此時教師一般應“退居第二線”。這就給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提供了好機會。
四、四項注意
1.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為學生這個活生生的主體所擁有,離開了學生主體來談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無的放矢。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便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與創造性。
2.注意創設良好的教育氣氛。現代教育思想的認為,民主和諧平等的教育氣氛是搞好教學、教育工作的基礎。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愉快活動、樂觀向上的心理氣氛中才能有效地進行。
3.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同年齡的學生,呈現出不同的心理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內容和方式不能搞“一刀切”,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同一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給予自己的影響等不同,他們的性格與人格便各異。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五、五種方法
1.開設心理常識課。現在不同的地方都編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教材,并探討出這種課教學的基本模式: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小結——學生活動體驗——學生感悟提高;這種課的基本特點是“五化”:即興趣化、主體化、生活化、行為化、個別化。
2.給每一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要讓學生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別人并無多大差異,只要認真努力,自己也可以獲得成功,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能感受成功的快樂。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以鼓舞學生獲得成功的信心與勇氣。
3.培養學生對前途充滿希望。一個學生如果對前途充滿希望,他就會富有生氣,信心十足,熱情洋溢,不斷進取,在這種情況下,他便擁有健康的心理生活,從而促進自己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相反一個學生如果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他就會了無生氣,缺乏信心,情緒冷淡,自甘下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產生某些心理問題,從而滋生心理障礙。
4.進行心理咨詢,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某些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可分為個別咨詢與團體咨詢,個別咨詢,一般由學生向教師單獨提出咨詢要求,同時由教師單獨解答、勸導和幫助;團體咨詢是指教師對有同類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咨詢,規模一般為10左右,在教師主持與參與下,小組成員對所存在問題進行討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誘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和目標,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態度與行為。
5.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自我與他人的能力。人貴有知之明,但這點卻是不易做到的,小學生更是如此。從實踐中可看出,小學生對自我及他人的評價,一般有以下四種情況:過低、過高、模糊、適當。事實表明,前三種對提高心理素質是不利的,只有適當的評價,才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因此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自我與他人的能力,不失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