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作文能夠牽動人心、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往往首先在于“情感真摯”這四個字??墒?,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學生作文抄襲、仿寫、套寫等“二手”作文比比皆是,沒有真情實感可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實來自生活。對生活真誠,不要欺騙生活,因為生活本身是真實的。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呢?就平時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個觀點:
一、激發寫作愿望
教師要把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作文的能力?!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寫作文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旦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樂此不?!薄?/p>
教師在布置作文時就要花點心思在題目上做文章。比如《我的家鄉》是公認的傳統題目,但學生并不喜歡,假如改成《請到我的家鄉來》,題目就有了寫作興趣的誘惑力。又如寫教師,命題《我的老師》《老師太辛苦了》之類就老生常談,味同嚼蠟,望而生厭;而像《老師,你并不窮》《老師兜中的“白條”》則叫人興趣盎然。這樣,把文題命得巧妙生動,就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和寫作欲望。
在作文訓練時要創設多樣作文形式,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立文意,自由表達,可以寫散文、詩歌、小小說、童話、日記、書信、寓言等多種文體,讓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寫作優勢。
應用多媒體輔助作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二、做到勤于思考
對于小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會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無以計數的畫面,這些都是無限的創作源泉。但是,總有一些學生總感覺提筆似有千斤重,慨嘆無事可敘,無情可表,最終又是騰挪、又是套用來拼湊字數。那么,為什么如此多姿的生活不出現在他的筆端?為什么有的同學總要“為賦新詞強說愁”?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就是缺乏對生活的審視與提煉。
日常的平凡生活常常是無序、蕪雜的,粗粗看去,往往是波瀾不驚、了無詩意,面對這些原生態的感性生活,若不加以思想的凝聚與提煉,那么,在腦海中的印象就會如浮光掠影一般,要寫時記不起來,更勿論傳達真情實感了。所以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觀察,勤于思索,時時刻刻以“我”的視角來審視世間萬象,這樣便會發現“一枝一葉總關情”,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其實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只要經過藝術化的提煉,它們就都能成為我們傳情達意的對象。
三、關注細節描寫
真情實感離不開生動的、典型的細節,細節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系到文章的真情實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班里有位同學寫過《我喜歡童年的竹林》作文,很有真情實感,就是因為它有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勁一搖,“嘩啦”一聲,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飄落下來,灑到我的脖子里,涼絲絲的,滋潤我“咯咯”的笑聲。又如:有時,我們從家里偷出繩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搖啊,蕩啊,從秋千底下,搖出我心中的歌。這些細節,不但真實,而且寫得也富有詩意。
四、運用生活語言
作文是用語言記錄生活。作文雖然要對生活進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須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盡量有生活氣息。用生活語言,就是要正確和準確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樣的就寫成怎樣的,不要走樣,不要變味。《我喜歡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擬聲詞,仔細體味,你就會發現用得非常準確,如“嘩嘩”形容搖竹的聲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飄落的聲音;用“咯咯”表示我們童年快樂時的笑聲;用“沙沙沙”表示風吹竹林時的響聲……作者把生活中確實如此的聲音準確地搬進了文章之中,讓人讀后自然就覺得親切感人。用生活語言,還要特別注意人物語言,什么樣的人物說什么樣的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語言結構和常用詞匯,而年輕人口中一般就不會有這樣的詞。另外,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文化程度和性格特點等來寫,盡量寫出個性。
五、培養獨創精神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取材真實,還需要有獨創精神。不少學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獨立思想,或人云亦云,或套用范文,缺乏新意。作文貴在獨創,學生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要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首先,是運用多向思維,開拓學生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方位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其次,是運用逆向思維,即從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與方式的桎梏中走出來,把思維的觸角伸向相反的事例或相反的性格特點。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會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總之,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應當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寫真實的生活,表達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