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9月7日是“99公益日”活動的第一天,零點剛過,一場網絡捐款風暴驟起。10分鐘,捐款超過500萬元;15分鐘,1000萬元;2小時,2000萬元……民間環保組織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鋒是募捐活動的參與者,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條騰訊樂捐眾籌平臺“守護300條鎮海棘螈”的公益項目籌款信息,因該條信息的傳播,該項目獲得了37位網友共計1308元的捐款。
像“守護300條鎮海棘螈”這樣的公益項目所籌得的善款,都將得到騰訊公益基金會的等額配捐,配捐總額上限為9999萬元。
“99公益日”活動三天,共有95家公募機構的2178個項目在騰訊樂捐眾籌,涵蓋扶貧、助學、疾病救助、環保等領域,共有205萬人次參與,捐款總額達1.279億元。
在透明中履行捐助
捐款人與受捐人信息不對稱,一直是中國公益行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看來,傳統公益模式中存在一個“信任的黑盒子”,每一位愛心人士在把錢捐出去的一剎那,他仿佛就與慈善項目失聯了。正是這個“信任的黑盒子”,導致監督紐帶的缺失,執行過程難以透明化,也冷卻了社會公眾的善心。
2011年郭美美事件發生后,公眾對公益機構的質疑達到頂點:善款最終變成了災民手中的面包,還是郭美美的瑪莎拉蒂?
透明的互聯網上藏不住“郭美美”。事實上,相比把錢捐贈給大型慈善機構,公眾更青睞互聯網平臺上一個個小而美的公益項目。
以騰訊樂捐眾籌平臺為例,籌款頁面會顯示項目海報、詳情、發起人、籌款目標、已籌金額、捐款人數等信息。項目詳情通常包含項目緣起、如何執行、項目預算、善款接收機構、索取捐贈發票途徑幾大部分。接收善款的機構必須是在民政部注冊、有公募資質的公募機構,它通過官網、官微、年報等渠道,定期向公眾披露每一筆善款的收支。
“互聯網可以讓愛心人士從捐款的那一刻起不斷得到反饋,他就能看到他的捐助在一個透明的世界里履行。”陳一丹說。
新的公益模式:
“公益的公益”
互聯網公益并非始于今日,它已經歷長達八年的發展。
2007年6月26日,騰訊公益基金會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由互聯網企業發起成立的公益基金會。
2008年被稱為“中國公益元年”,騰訊公益也開始真正引入互聯網思維。“5·12”汶川地震當天,騰訊網站、公益基金會與技術后臺人員一起,用一個下午的時間開發出了一套網絡捐款軟件。軟件上線一周,募集善款超百萬元。
即便如此,在之后的一年,騰訊網站捐款總額也不過230萬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騰訊公益的做法是改變思路,化整為零,將籌款對象轉向普通網民。2009年5月,“騰訊月捐”上線。它倡導每人每月捐10元錢,點滴匯聚,讓做公益成為網民的習慣。騰訊公益將這些款項落實到具體項目后,會及時反饋進展。“騰訊月捐”推出后受到網友熱捧,很快成為騰訊公益的核心產品。
2013年元旦當天,騰訊公益基金會捐款破億元。從零元到億元,騰訊公益用了五年時間。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重塑了網民的捐款行為。2014年8月,騰訊公益微信平臺“一起捐”上線。截至“99公益日”配捐前一天,騰訊公益捐款總額達到5.15億元,參與網友達到3600萬人次,其中90%以上來源于移動端。
一種新的公益模式產生了:騰訊公益搭建了一個捐款人、受捐人無縫對接的平臺,它本身并不執行具體的項目。在陳一丹眼里,騰訊公益做的是“公益的公益”。
互聯網公益時代有多遠
如今,三大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已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會,利用互聯網平臺發起“公益一小時”“支付寶公益”“99公益日”等有影響力的公益項目。
2015年5月29日,百度開啟“公益一小時”活動。當天11點至12點,網友只需在“公益一小時”活動頁面點擊“愛心”,百度和相關企業集團就會向上海慈善基金會捐贈1元。這些善款最終捐贈給南京彩虹重癥兒童安護中心。
一小時,4978267名網友,4978267元,這是百度“公益一小時”互聯網公益捐贈速度的又一次刷新。“公益一小時”還充分運用了互聯網的多媒體功能,比如,網友只要將玩具放到孩子手中,孩子便會露出微笑。這些具象的步驟,讓網友在充滿樂趣的參與中,對“公益一小時”的主題獲得了新的認識,也得到了一次有感觸的回報,從而更愿意傳播和分享。
阿里巴巴“支付寶公益”通過支付寶開通捐贈渠道,各公益機構可將自己的項目放到支付寶公益平臺發起眾籌。
騰訊的“99公益日”則是騰訊聯合全球數十家企業、上百家公益組織和創意機構、名人明星以及數億網友一起發起的。比如,只要在手機屏幕上動動手指,幫裸身的小孩“穿上”衣服,一批正在守望的孩子便可獲得戶外品牌“北面”贊助的服裝;玩一次對抗霧霾的游戲,你便可支持一棵新樹苗的種植;行走一萬步把步數捐出來,你的步數就可得到騰訊公益基金會及其愛心伙伴的2元配捐。
面對快速突破的捐款數字,陳一丹并不感到興奮,他說:“真正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已經有3600萬人次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捐款。”
(摘自《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