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夢離鄉
城口,位于渝川陜交界,受大巴山脈的重重阻隔,自古交通不暢。
打小起,慕云就見證了家鄉的貧困和鄉民的艱辛。沖出大巴山,擺脫貧窮和落后,成了慕云最初的夢想。
1991年,慕云南下深圳打工,在深圳信隆實業集團從職員做起,歷時數年,先后就任天津、杭州分公司高管,后成為公司董事長的特別助理。
1997年重慶直轄前夕,慕云作為沿海地區高級管理人才被引回重慶,出任重慶一民營企業高管。任職期間,慕云將積累的先進管理經驗運用到企業中,助推企業成功躋身當時重慶民營企業50強。
慕云記得,在負責該企業下屬啤酒廠工作時,剛踏進停產多年廠區的一幕——150畝空闊的廠區,散養的豬四處奔跑,空地上種滿了菜……
對此,慕云并沒有泄氣,而是通過模擬市場、倒推成本、全員營銷、目標責任管理制度等舉措,僅用一年多努力,就使企業經營走上了正軌。
辭職求學
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慕云,無論置身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還是直轄后快速發展的重慶,他始終抹不掉對家鄉、對土地深深的依戀。“每當想到依舊偏遠、貧窮的老家,以及鄉民們的艱苦生活,我的心里就像一根根針扎似的。”慕云感懷道。
謀定而后動。2000年,慕云再次選擇離開重慶,赴湖南農業大學預讀碩士學位,2002年正式考取該校研究生,2005年順利畢業。
“放棄總經理不當,從零開始創業,腦子進水了嗎?”面對親友的質疑,慕云堅持一邊上學,一邊對當地農業產業化進行調研。
在一次調研中,慕云發現湖南當地原本一個山清水秀的鄉村,因搞生豬養殖,不注重環境保護,豬糞直接排入河中,導致當地居民飲用水被嚴重污染。
這令慕云茅塞頓開,他多年探尋的農業發展路徑終于有了準確定位——生態農業之路。
再當“農民”
隨著國家出臺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相關規定,慕云堅信農業產業化的光明前景。
2010年,慕云在長沙市開福區流轉土地和山林,開發建成了新富豪云尚莊園,成為一名新時代的職業農民。
記者走進新富豪云尚莊園,只見一片片白色的塑料薄膜大棚,橫臥在翠綠色葡萄藤架上。大棚兩頭,掛著圓柱形燈籠,那是太陽能殺蟲設施。旁邊的池塘中,魚兒正快活地游著。以綠色葡萄為主的生態休閑農業,采用了“光伏低碳”栽培技術。在這里,塑料薄膜大棚利用太陽光轉化能量,加上園區廣泛使用太陽能滅蟲設施,實現了生態種植。
“云尚莊園實現了第一產業的生態農業開發,并延伸到第二產業的釀酒加工,再與第三產業餐飲、休閑等項目融合發展。”開福區沙坪街道辦事處主任李旅說,這個莊園規劃面積1200畝,計劃總投資2.3億元,已經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企業等殊榮,年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
莊園不僅帶動了周邊的農民種植葡萄、蔬菜以及搞農家樂,還帶動了該村幾十人就業,人均增收上萬元。
餐飲部經理張艷輝就是一個受益者。他以前在城區打工,無法照顧老人和小孩,現在步行五分鐘就到莊園,在家門口就可上班。不僅如此,家里的五畝土地流轉給莊園,每年綜合收入幾萬元。
家鄉是根
“盡管現代農業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創業多年,家人跟我受了很多苦,但我一直堅持,從沒后悔過。”
為做好現代農業,近幾年來,慕云先后到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進修學習。
目前,慕云正在考慮把云尚莊園的農業模式引入重慶,“讓農業、加工產業和休閑體育等多種產業融合”。
“在外漂泊,家永遠都是我的根。”慕云說,重慶將是他下一步投資的首站,“這里有我的人脈,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
“我未來的夢想就是:讓從事農業成為一份體面、有尊嚴的職業。”慕云充滿期待地說。
(摘自《重慶日報》 圖:楊永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