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丹
茅盾文學獎是個啥樣的獎
茅盾文學獎,得從大作家茅盾說起。1981年,茅盾自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口述了一封信給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信中寫道:“親愛的同志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25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衷心祝愿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隨后,中國作協就用茅老這筆畢生積蓄設立了以專門獎勵篇幅在13萬字以上的優秀長篇小說的茅盾文學獎,該獎每四年評一次。
那茅盾文學獎何以成為“我國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首先因為它的評選單位是中國作協,第一屆初選小組人員名單是丁玲、艾青、馮至、馮牧等,只看這豪華陣容,就知道有多高大上。
此外,茅盾文學獎被重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幾乎所有得獎者,都會在得獎之前或之后,獲得級別待遇上的提升,也就是升官。有關統計顯示,在全部36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除了宗璞和劉震云兩位沒有明確的級別待遇外,其余34位獲獎者,都能得到至少副局級以上待遇。
當然,獎金也是國內文學獎中最多的。起初,茅盾文學獎只靠當年茅老留下的25萬元捐款的利息運作,獎金不算高,但后來中國作協逐漸拉來贊助,尤其是從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開始,李嘉誠為茅盾文學獎注資,使單部獲獎作品的獎金從原來的5萬元提升至50萬元,秒殺國內其他文學獎。
評獎獲獎都有啥規定
《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規定,中國作家協會團體會員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藝術局、出版單位、大型文學期刊和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重點文學網站,都可以推薦不超過三部的作品。根據評選流程,每位評委要在三個月內讀完這200多部作品,并進行實名制投票。最終獲獎作品將在5部以內,獲獎率不足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的陳曉明介紹了評委的工作流程:“評委們會被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部分作品。組內討論與大組討論交叉進行,其他組的評委也可以在大組討論時發表見解。這樣經過若干輪討論與投票,最終選出獲獎作品。”
2015年3月13日,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再度修訂《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
對比而言,記者注意到主要有三處不同:一是首次規定評委“年齡一般不超過70歲”;二是在評獎程序上,提名作品銳減一半,同時不再規定投票輪數;三是特別強調評獎紀律,“評獎委員會成員和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須自覺遵守本條例和評獎細則規定的評獎紀律,不得有任何可能影響評獎結果的不正當行為”。
據了解,茅盾文學獎的評委除了中國作協聘請,各省(區、市)作家協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藝術局再各推薦一名。上一屆評委人數多達62名,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有人想“搞定”如此龐大的評委團,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家們獲獎后的反應
對于見過諸多風浪的大作家,他們獲獎后是啥反應呢?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結果公布時,56歲才獲獎的賈平凹只說了四個字:天空晴朗。后來,他解釋說:“那天的天氣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給屋子里的佛像燒了香,在父母遺像前燒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頓羊肉泡饃。”
是得好好犒勞自己一下。于是,得知獲獎的劉震云,當下就給自己買了兩斤最貴的西紅柿做西紅柿雞蛋打鹵面。他說,2011年夏天,那是一個周六,他正在菜市場一堆各式蔬菜間,糾結于買貴的西紅柿還是便宜的茄子。正在此時,一個電話打來,作協通知他得了茅盾文學獎。“嘿,獎金50萬元啊,于是我放下電話,豪氣地說:‘最貴的西紅柿,來兩斤!”
而山東漢子莫言獲獎后,就比較冷靜、內斂。他說:“我總在想,如果換一撥評委,可能得獎的就是另外的人了,所以,不能得意忘形。我說最好10分鐘就忘掉,但現在看起來是不可能的,爭取10天忘掉,10天忘不掉一個月內必須忘掉,要輕裝前進。”
當然,也有發愁的。路遙當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卻在發愁去領獎的路費以及買書錢。他弟弟王天樂回憶:“路遙在電話上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后來,王樂天好不容易籌到5000元,并想出了一個永無后顧之憂的辦法:“今后再不要獲什么獎了,如果你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可找不來外匯。”那年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只有5000元,除去路費和買書錢,路遙基本上連碗羊肉泡饃都買不起。
那些陪跑的心酸往事
得獎了自然是人生一大美事,但也總有些人一次次與茅盾文學獎擦肩而過,就像次次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村上春樹和奧斯卡獎萬年陪跑帝萊昂納多。
其中,著名的茅盾文學獎“陪跑王”之一是莫言。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他憑作品《豐乳肥臀》入圍,結果沒得獎;第六屆再接再厲,憑作品《檀香刑》在初審評選時以全票入圍,但在第二輪投票時,卻因排名第八被淘汰;到了第七屆,打不倒的莫言再憑《四十一炮》參評,但不幸的是,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直到2011年第八屆,他才憑《蛙》成功摘得茅盾文學獎桂冠。
另一位著名“陪跑王”就是已年過八旬的“文壇高齡少年”王蒙。從第一屆茅盾文學獎開始,王蒙就憑《青春萬歲》開始陪跑,隨后還分別憑作品《活動變人形》《失態的季節》《青狐》入圍第三、第四、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但最終都不曾得獎。直到陪跑33年后,王蒙的作品《那邊風景》才最終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最不屑和最渴望得獎的人
對于茅盾文學獎,很多人趨之若鶩,但也有人不屑一顧。
比如《狼圖騰》的作者姜戎,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時,長江文藝出版社曾推送《狼圖騰》入圍,姜戎在報紙上看到消息后,卻固執地要求出版社退出評選。這是為啥?人家只是傲嬌地說了一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己不參評是一種選擇的自由。”
另外,現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的作品《笨花》也曾參加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初選,但最終卻沒進入終評名單。對此,有報道稱這是鐵凝主動退出評選,她此前曾表態:“在擔任中國作協主席期間,我的作品將不參加任何由中國作協主辦的評獎活動。”
不過,文壇“小鮮肉”們卻要奮起直追啦。今年參評茅盾文學獎的有好幾個80后作家,比如笛安、姚良等,70后作家徐則臣還憑作品《耶路撒冷》殺入前十,甚至連郭敬明都說:“我什么都得到了,就差個茅盾文學獎。”
(摘自《時代郵刊》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