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泊 唐欣甫 陳策
北京市平谷區栽培桃樹1.5萬公頃,年產桃19萬噸,是北方重要桃產區之一。大約從本世紀初期開始,最先是在興隆莊,發現桃果發生黑斑和裂果,發生范圍逐漸擴展,危害不斷加重,成為制約桃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此,2005—2008年,平谷區果品生產辦公室,邀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退休研究人員共同研究,鑒別病害種類,探討防治辦法。經田間調查,參閱國內外資料,確認系核果類細菌性黑斑病,或稱細菌性穿孔病所致,通過田間防治試驗,找出了有效防治方法,為開展防治、控制病害損失奠定了基礎。
1 桃細菌性黑斑病發生情況
此病在平谷區分布比較普遍,已發現興隆莊、西樊各莊、東樊各莊、東杏園、西杏園、大廟峪等十幾個村莊發生此病,24號、33號、14號、久保等桃品種發生較重。
2005年5月13日,看到春季潰瘍。6月12日,初見桃幼果發生水漬狀斑點。7月10日,果、葉大量發病。7月下旬,發病達高峰,病果果面出現黑斑,黑斑中心星裂。發病嚴重的果實龜裂,裂口深入果肉,病果不腐爛。8月中旬大量落葉,病果癥狀進一步加劇。
落花后到幼果期頻繁降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病重。
2 危害性和癥狀特征
桃細菌性穿孔病的危害主要是害葉和害果。葉受害嚴重時,夏季早期落葉,甚至當年再次綻芽發葉,以致產量質量大減,樹勢削弱,抗寒力下降,冬季易遭凍害,并誘發腐爛病等其他病害。果實被害發生黑斑,果面龜裂,喪失商品價值,感病品種發病嚴重時,病果率在30%~50%,甚至全園無收。病菌侵害枝梢,是病害循環的重要環節,但一般不直接造成經濟損失。
2.1 葉
落花后不久,桃葉開始發病。起初,葉片背面出現褪綠小點,漸形成深紫色或鐵銹色至近黑色壞死斑點。斑點迅速擴大,演變成為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1~5毫米,周圍水浸狀。癥斑中心組織干枯脫落,形成不規整的穿孔。一片病葉上發生病斑多少不等,中脈兩側和葉尖部位發生斑點較多,病斑密集或融合。發病嚴重的葉片,從葉尖開始變黃脫落。感病的品種,發生幾個病斑即引起病葉變黃脫落,耐病的品種,發生多個病斑才落葉。缺氮的植株,或發生病害又遭受藥害的樹,最容易發生早期落葉。
2.2 果實
病原細菌侵染果實經氣孔、皮孔侵入。在發病初期,以皮孔為中心,果面出現水浸狀濃綠色小點或斑塊,小的如小米粒大,大的如黃豆粒大,輪廓不整。有的病果上,斑點中心隆起。水浸狀斑點中心壞死,漸形成深褐至近黑色斑,其周圍仍呈水浸狀。發病嚴重的果實,病斑密集,或融合連片,覆蓋大半果面。以后病斑中心凹陷,表面星狀開裂,深數毫米,病組織不腐爛。病斑密集的重病果,隨著果實增大,果面深裂。幼果期發病,病部常流膠。
2.3 枝梢
春季和夏季枝梢發病,形成外觀明顯不同的兩種類型潰瘍,稱為春季潰瘍和夏季潰瘍。
(1)春季潰瘍。春季展葉以后,二年生枝,即上年長成的枝梢,在節的部位、葉痕四周發生病變。起初,發病部位隆起,后中部漸凹陷,表面呈褐或暗褐色,邊緣帶紫色,形成潰瘍。潰瘍表皮開裂,在天氣潮濕時溢出淡黃色膿滴。春季在上年枝上發生的這種類型的潰瘍,稱為春季潰瘍,多發生枝梢的上半部,如發生在枝梢頂部,則頂端枯死,稱為黑頭。
(2)夏季潰瘍。夏季潰瘍發生在當年生的嫩梢上。7—8月,在桃葉發病的同時,嫩梢節間發病。病部水浸狀,色暗,或呈淡紫色,漸轉暗褐至紫黑色,輪廓呈梭形。病變局限于樹皮表層,大多不致擴展到環繞枝梢一周。夏季寄主抵抗力強,限制病菌活動,潰瘍漸停止擴展,邊緣或表面開裂。
此病最明顯的特征是桃葉發生多角形深褐病斑,病葉穿孔,從葉尖開始變黃脫落。果實受害,發生大小不等的深褐至近黑色凹陷病斑,表面星狀開裂。將葉、果癥狀聯系起來觀察,不難識別和做出診斷。
3 發生規律
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和流行,與降雨、特別是連續降雨的關系十分密切。
經氣孔侵入的細菌在樹葉組織中增殖,并能通過氣孔涌出。桃葉含水飽和時,細胞膜的透性發生改變,細胞內的營養物質滲出到細胞間隙,有利于細菌增殖。有時在葉面出現明顯癥狀之前,葉片組織中增殖的細菌即通過氣孔涌出。因此,春季出現不多的春季潰瘍,即可能引起穿孔病廣泛流行。
細菌性穿孔病侵染時期很長,在桃樹生長季均可能發生侵染。黃單胞菌屬細菌容易侵害幼嫩組織,植物組織老熟后受害程度即減輕。桃果硬核期以后,感病性降低。2005年在平谷觀察,5月13日,在鎮羅營鎮大廟峪14號品種桃樹枝梢上見到春季潰瘍。6月12日,桃、杏幼果上開始發生水浸狀斑點。7月10日,桃果、桃葉大量發病,同時,嫩梢上有夏季潰瘍出現。7月23日,發病達高潮,病果上形成黑斑,果面龜裂。8月14日,重病樹開始大量落葉,病果癥狀進一步加重。
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與降雨的關系密切,落花后數周,在幼果期,頻繁降雨,陰雨連綿,有利于此病流行。夏季暴風雨后葉痕侵染增多,下年發病加重。
樹勢對發病輕重有明顯影響,弱樹,缺肥樹,發病較重。
分生組織帶菌。用病樹的芽嫁接育苗,將傳播病害。
關于核果類細菌性穿孔病的侵染和越冬問題,國外仍在繼續進行研究。最近南非學者報告,在李樹上,病葉組織中的病原細菌能經過葉脈、葉柄進入小枝的維管組織,并上下移動,發生系統侵染,到第2年引起枝梢形成春季潰瘍。桃樹上有沒有這種情形,未見報道。
4 防治方法
4.1選用抗病品種
由于桃樹不同品種之間抗病感病程度有明顯差異,而采取其他防治措施存在相當難度,要把選用抗病品種作為最重要的防治途徑。
4.2 剪除病枝
結合修剪,剪除帶病斑的枝條。
4.3 加強土壤管理和樹體管理,提高桃樹抗病力
合理施肥,促使桃樹生長健壯,提高果實品質??刂七^量施用氮肥,防止枝葉過旺生長。
要特別注意通過地面管理和整形修剪改變桃園過度郁密的狀況,增進株間和樹冠內通風透光,防止長時間陰濕,病害加重。
行間生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但生草果園須加強管理,控制生草高度,以免影響風光。
4.4 套袋
提倡果實套袋,減少用藥次數。
4.5 藥劑防治
感病的品種,有病的果園,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對于控制此病的發生發展,起決定作用。
防治細菌性穿孔病,既需要在果樹休眠期噴藥,又需要在果樹生長期噴藥,將兩個階段的防治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休眠期噴藥
早春桃芽膨大前噴施銅制劑,抑制越冬病菌活動。參考美國東南部桃產區的做法,噴施70%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
(2)生長期噴藥
生長期噴藥保護葉和果是藥劑防治的關鍵。當前在桃樹生長期可用的殺菌劑種類不多。早年曾使用硫酸鋅石灰液,安全,但效果不好。2005年試用鋅銅石灰液,存在不安全因素。美國東南部使用氫氧化銅,生長期降低使用濃度,但仍不安全。他們主要依靠使用土霉素,認為離開土霉素,桃生產將無法進行。我國也曾提出過使用抗菌素,即使用鏈霉素。使用土霉素或鏈霉素,有效,安全,但廣泛使用,將有誘導人畜病原細菌產生抗藥性之虞,對生態環境不安全,在歐洲是禁用的。2006—2008年,選用有機銅喹啉銅制劑(浙江海正化工公司產品)和噻菌銅制劑(浙江龍灣化工廠產品)進行試驗,效果良好,都很安全??紤]兼顧同期發生的其他真菌病害,確定選用33.5%喹啉銅膠懸劑(商品名必綠2號,浙江海正化工公司產品),稀釋2 000倍液,從花萼脫落后開始,每間隔半月左右噴施1次,噴施3~4次,套袋園噴到果實套袋前,不套袋園噴施5~6次。2007年在興隆莊原先病重的果園使用,防治效果達99%,全村增收1 000萬元,現已推廣。也可使用20%龍克菌懸浮劑(有效成份噻菌銅)500倍液,兩者防治效果都好,對桃樹安全。
(作者聯系電話:1350101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