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路



來巖女士是一個位工筆花鳥畫見長的青年畫家。她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創作了不少優美的工筆畫作品,實在是難能可貴,是值得贊揚的。筆者近日觀賞了她的部分作品,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說到“新”,是指來巖的作品充溢著清新的生活氣息。畫中沒有斷腸人的傷春悲秋,而呈現的是青春活力和美好神韻。她創作的《冷月清霜夢有知》《涼月初醉芙蓉秀》《暗香》《凝哞》《荷風裊裊蝶先醉》《聞香起舞》等作品,不論描寫雄鷹、翠鳥、喜鵲、蜻蜓、山雀……這些動物生靈;還是牡丹、芙蓉、梅花、翠竹、菊花、荷花……芳草百卉,無不盎然生氣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尤其她反復描畫的千姿百態、色澤滋潤、光彩照人的荷花,更使人領會到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這些飛禽魚蟲、百卉芳草的藝術形象詔示著人生的純真樸實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著名美術評論家周積寅先生說過:新、奇、美是藝術創作的必有要素,但最終要落腳在美上。這藝術美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聯想到今天人煙噪雜、霧霾籠罩,人們迫切向往和期待著清新的生活環境,更顯示出與來巖的藝術作品所創造的這種清新的藝術之美的內在關聯,從而感化人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進,是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的作用和意義。
來巖的工筆畫作品突出朦朧的藝術風格,這種朦朧風格伴生的是一種朦朧美。當下,文學創作流派紛呈,其中朦朧派活躍于世,它給文藝創作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拓寬了審美情趣的領域。我國自古就有“霧里觀花,燈下看美人”之說,這種直觀的朦朧美早就為人所領受,看來朦朧之美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了。這種朦朧風格在更深邃、更廣闊的思維領域其內涵更為豐富。作為視覺的造型藝術的繪畫其朦朧格調更具直觀的感受作用和聯想,目前這種風格呈現出蓬勃發展之趨勢。這種朦朧風格創造的朦朧美,在繪畫領域不單單是手法的“模糊”或“淡雅”,而更重要的藝術構思過程中以一種醇香醉意去釀造這美酒,從而致使觀眾自覺與不自覺地受到“醉眼朦朧”的熏陶和啟迪。恩格斯在談論藝術時講道:藝術作品中的觀點不要特別地說出,而是流露出來。我想,來巖在描繪荷花的時候,未必就首先想到它的“純潔”“不同流合污”等語匯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很可能此時就是覺得荷花太美了,美得使人心醉,決心以筆來抒發對它的鐘愛情懷。因為這種美始終與含蓄、朦朧糅合在一起,沒有“特別地說出”,所以其意味也就像一樽美酒一樣無窮無盡;觀眾也會產生隔云相望依美人之感。這也便是朦朧美的魅力之所在。
藝術的朦朧美是無止境的,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會對它提出更高的要求。來巖的繪畫在描寫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在深挖和探討朦朧美的過程中,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熱切地期待著她不斷有更新、更美的作品問世,把美好帶給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