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寧



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荊桂秋花鳥畫作品賞析的短文,那是出于我在一次學術活動中見他從容作畫有感而發的。桂秋作畫,落筆法度嚴謹,筆筆墨色溫和又大膽肯定。他所表現的情景,都是我們常見常眷戀的自然風致,畫風素雅簡約。我認為,在黑龍江這樣的北方省份,有這樣一位浙派繪畫氣息濃郁的畫家很難得。再看荊桂秋本人,分明是位壯漢,但其作品卻溫潤如玉,細膩敏銳,其反差不得不讓我感興趣。原來藝術就是這樣既妙奧又耐人尋味的東西。
今年初,在古都西安舉辦的一次花鳥畫邀請展上,我又一次看到了桂秋的作品。西安與哈爾濱距離遙遠,有幸能在家門口看到桂秋的作品,我著實高興,加之閱讀隨展的相關畫冊資料,我被桂秋在花鳥畫藝術領域的執著追求和探索精神再次感動,呈現在我面前的仍然是那派生機盎然的花鳥世界,但我卻驚喜地發現,從其中還走出了一個無執忘我、得心應手的畫家。
桂秋作品明顯比過去更穩健地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所看到的仍然是章法嚴謹,但畫面所表現的內容更為豐富,構圖的穿插揖讓、呼應比襯、意趣變化更為靈動,想象空間更大。可見他在這幾年的勤思創作中,并不拘泥故訓,有求真求己的魄力,在堅守法度的同時尋求突破。對景物疊加的畫面駕馭,桂秋依賴的是筆墨的秩序感,但這秩序是出于個人靈性對自然的收受舍予,其中包含他對自然的追摹中所成就的對物我合一的感悟,因此畫里可見其人。他畫面中追求自我的表達和個性體現,筆筆有出處有落處,不慌不忙,更無荒率之感。不管是墨還是色,是桿還是葉,是點還是面,絕不含糊交代,筆到物到意到,墨色交融,松緊有度,廣大精微。這種于細微處見深意、平易端正里內藏輕妙意趣的做法,不能不說是桂秋作品的個性所在。
畫花鳥,一般而言,作品境界即是作者借營造花鳥世界所錘煉出的個人精神版圖。桂秋的畫生動、野逸而富有張力,他畫的不是名花貴草,而是我們常見的野花小草,農家田園景致,有感而發、情動揮毫,這種對本真生活的傾情潛入使作品沒有落于俗套,反而給無奇的風物增添了清新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感。其原因一是桂秋作品的凝聚點所致,他注重傳統和造化,畫面有書卷氣卻飽含自在真味,借物抒懷又不失古人“澄懷觀道”的品質。二是桂秋對傳統筆墨技法的研究學習下了功夫,他筆端洋溢出來的自然是經過錘煉的藝術語言,在平實無華的審美體驗中兼有厚樸與生氣。
這充滿田園詩意的畫作不禁使人感受到畫家那顆敏感細膩之心帶來的特殊律動,而且勾起我們的縷縷鄉愁。桂秋正是在這種詩情畫意的營造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繪畫語言,具有了一個畫家和其作品難得的風格面貌。
畫畫其實是畫自己,什么樣的心境產生什么樣的作品。桂秋待人誠懇,愛花鳥蟲草間所洋溢的蕭閑通透之美。隨著創作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他的畫風正向著率真、淋漓而去。我祝愿桂秋在未來的時光里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