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賽紅
摘要[目的]篩選出對1代二化螟幼蟲防效佳、持效期長、安全性好的藥劑。[方法]通過小區試驗研究了5種藥劑防治1代二化螟的效果。[結果]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 300 ml/hm2 +18%殺蟲雙AS 4 500 ml/hm2、5%氯蟲苯甲酰胺SC 450 ml/hm2、5%氯蟲苯甲酰胺SC 300 ml/hm2+18%殺蟲雙4 500 ml/hm2對1代二化螟幼蟲有較好的防效,且對水稻安全。[結論]試驗結果為二化螟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1代二化螟幼蟲;防效;枯鞘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1-097-0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上主要害蟲,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蟲傷株等癥狀[1]。近幾年上海農場種植二部二化螟發生量逐年增加,2010年大發生,2011年特大發生,2014年特大發生,發蛾高峰持續時間達38 d,為害嚴重。為篩選出防效佳、持效期長、安全性好的藥劑,筆者研究了5%丁烯氟蟲腈EC等藥劑對1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旨在為上海農場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供試藥劑。
5%丁烯氟蟲腈EC,遼寧大連瑞澤農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5%氯蟲苯甲酰胺SC,美國杜邦公司生產;
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6.7%氟蟲雙酰胺·3.3%阿維菌素SC),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
18%殺蟲雙AS,江蘇天容集團生產;
40%毒·辛硫磷EC(15%毒死蜱·25%辛硫磷EC),江蘇南京恵宇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1.1.2供試作物。供試水稻品種為鎮稻9424。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在上海農場種植二部第四作業區南排12號田進行,5月25日移栽。
共設7個處理:①5%丁烯氟蟲腈EC 750 ml/hm2 ;②5%丁烯氟蟲腈EC 600 ml/hm2+18%殺蟲雙AS 4 500 ml/hm2 ;③5%氯蟲苯甲酰胺SC 450 ml/hm2;④5%氯蟲苯甲酰胺SC 300 ml/hm2+18%殺蟲雙AS 4 500 ml/hm2;⑤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 300 ml/hm2+18%殺蟲雙AS 4 500 ml/hm2;⑥40%毒·辛硫磷EC 1 950 ml/hm2;⑦空白對照。無重復,小區面積為240 m2。6月11日施藥,施藥時田間建立薄水層2~3 cm,施藥后保水4 d。配藥時,先用少量水將藥劑充分溶解,再對水進行全株均勻噴霧,用水量為450 kg/hm2。施藥器械為手壓式噴霧器。施藥時枯鞘內二化螟的蟲齡為1齡左右。
1.3 調查方法
試驗期間共調查4次,分別為:藥前枯鞘株數及蟲齡,藥后4、7、10 d枯鞘株數及藥后10 d的殘蟲量。每小區平行跳法調查5點,每點10穴,記錄調查的水稻總株數及枯鞘穴數、株數,最后一次調查需剝查枯鞘內的殘存的二化螟活蟲數,計算枯鞘株率防效及藥后10 d幼蟲防效。
枯鞘株率(%)=枯鞘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枯鞘防效(%)=(對照區枯鞘增加量-處理區枯鞘株率增加量)/對照區枯鞘增加量×100
幼蟲防效(%)=(對照區活蟲數-處理區活蟲數)/對照區活蟲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劑的物理性狀比較及安全性調查
幾種藥劑的溶解性均較好。試驗區施藥(6月11日)后至試驗調查結束(6月21日),期間水稻植株均未出現明顯藥害癥狀。
2.2 幾種藥劑對二化螟的防效
由表1可知,處理⑤(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殺蟲雙)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明顯優于其他藥劑配方,藥后4、7、10 d的枯鞘防效分別為75.5%、57.6%、63.5%,幼蟲防效達95.2%;處理③(5%氯蟲苯甲酰胺SC)、處理④(5%氯蟲苯甲酰胺SC+殺蟲雙)的速效性一般,但持效性較好,藥后10 d的枯鞘防效分別為50.3%、52.8%,對幼蟲防效分別為94.8%、96.7%,幼蟲防效與處理⑤(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殺蟲雙)相比無明顯差異,明顯好于其他處理;處理①(丁烯氟蟲腈)、處理②(丁烯氟蟲腈+殺蟲雙)速效性一般,持效性較差,對幼蟲的防效一般,分別為74.8%、80.0%;處理⑥(毒·辛硫磷)防治枯鞘的速效性一般,持效性最差,對幼蟲的防效為87.0%,略好于處理①與處理②。試驗結果的幼蟲防效誤差較大,尤其是處理⑤和處理⑥,因為試驗過程中從試驗田取回的枯鞘未及時剝查活蟲數,放至時間達到2.5 d,大量的二化螟在保鮮袋中悶死,以致于出現大量死蟲(幼蟲剝查早晚順序為處理①、處理②、處理③、處理④、處理⑤、處理⑥)。
根據植物保護站田間調查和測報數據看,由于2014年二化螟特大發生,發蛾期長達38 d,該試驗在施藥后,田間二化螟卵塊持續有孵化,不斷出現大量的二化螟蟻螟,導致試驗田枯鞘不斷增加,所以整個試驗枯鞘防效呈遞減趨勢。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6個處理中,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殺蟲雙對枯鞘和幼蟲的綜合防效最好,且持效期較長;其次是5%氯蟲苯甲酰胺SC和5%氯蟲苯甲酰胺SC+殺蟲雙,綜合防效較好;最后為丁烯氟蟲腈和丁烯氟蟲腈+殺蟲雙,該2種配方與上述幾個處理相比持效性較差,枯鞘防效略差,但其殘蟲防效也能達到74%以上,綜合防效一般,可作為防治二化螟的短效藥劑;40%毒·辛硫磷EC綜合防效較差,不能作為防治二化螟的輪換藥劑。
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是由拜耳公司為代替銳勁特新推出的新型殺蟲劑,其主要成分為6.7%氟蟲雙酰胺、3.3%阿維菌素,氟蟲雙酰胺屬新型鄰苯二甲酰胺類殺蟲劑,激活蘭尼堿受體細胞內鈣釋放通道,導致貯存鈣離子的失控性釋放,與現有殺蟲劑無交互抗性產生,適用于對現有殺蟲劑產生抗性的二化螟的防治,對鱗翅目幼蟲有非常突出的防效,對成蟲防效有限,但沒有殺卵作用,藥劑滲透植株體內后通過木質部略有傳導,耐雨水沖刷。因此,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具有較好的持效性,對2代二化螟的防效也十分突出且持效期長[2]。阿維菌素由鏈霉菌中灰色鏈霉菌發酵產生,對昆蟲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致死作用較慢,無內吸作用,但它對葉片有很強的滲透作用,可殺死表皮下的害蟲,殘效期長,不殺卵。殺蟲雙為沙蠶毒素類殺蟲劑,具有胃毒、觸殺和內吸作用,其速效性較好[3]。該試驗中,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與殺蟲雙復配施藥不僅增加了速效性,減少了10%阿維·氟蟲雙酰胺SC施藥劑量,降低成本,還可減緩抗藥性的產生。5%氯蟲苯甲酰胺SC對二化螟有較好防治效果[4]。該試驗中,單用5%氯蟲苯甲酰胺SC 450 ml/hm2和5%氯蟲苯甲酰胺SC 300 ml/hm2+殺蟲雙4 500 ml/hm2對二化螟均有較好的防效,使用5%氯蟲苯甲酰胺SC與殺蟲雙復配,不僅增加防效,還能降低5%氯蟲苯甲酰胺SC的用量,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丁錦華,蘇建亞.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50-154.
[2] 熊延文.10%稻騰防治水稻2代二化螟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5):151.
[3] 王振榮,李布青.農藥商品大全[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300-301.
[4] 馮永斌,陳海波,蔡娟娟. 不同藥劑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藥效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9(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