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蘭 李靖 植玉蓉 陳玉霞 陳開勛 江國良


摘要 [目的]明確龍泉驛區枇杷園梨小食心蟲的發生規律及氣候因子對其發生的影響。[方法]通過性誘技術監測了近3年梨小食心蟲成蟲的發生動態,結合氣象資料探討了氣候因子對梨小食心蟲發生的影響。[結果]龍泉驛區枇杷園梨小食心蟲1年呈現4~5個發生高峰期,其6~8月的成蟲發生數量明顯多于3~5月;6~8月雨水相對集中,溫度較高,有利于梨小食心蟲成蟲羽化。[結論]試驗結果為梨小食心蟲的測報與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枇杷;梨小食心蟲;氣候因子
中圖分類號 S1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1-099-02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屬鱗翅目小卷葉蛾科,又名東方果蛀蛾、桃折心蟲,簡稱梨小,在我國各地區均有發生,除為害梨外,還為害枇杷、蘋果、桃、李、杏、櫻桃等多種果樹,是一種多食性害蟲。關于其生物學習性和發生規律的研究多見于梨樹、桃樹上[1-4] 。近幾年梨小食心蟲在枇杷果實上為害越來越嚴重,成為枇杷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之一。枇杷果實被為害后,影響了鮮食品質,且給罐頭加工造成困難。筆者針對龍泉驛區枇杷產區的實際情況,于2012~2014年利用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監測了枇杷園梨小食心蟲的發生動態并分析了氣候因子對其發生的影響,旨在為梨小食心蟲的測報與防治提供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誘捕器采用三角式誘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性誘劑采用梨小食心蟲專用性誘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梨小食心蟲發生監測。
試驗分別于2012~2014年的3~9月在四川省龍泉驛區柏合鎮工農村枇杷園進行。隨機選取間隔一定距離、生長狀態相近的枇杷植株進行試驗。在供試植株相同高度(距地表1.5 m)處懸掛1個三角式誘捕器,誘捕器內裝有梨小食心蟲性誘劑,每處理3次重復。為減少外來蟲源對放置在邊緣誘捕器誘蟲量的影響,誘捕器盡量不掛放在試驗地四周邊緣。監測時間為2012~2014年每年的3~9月,每7 d統計一次誘捕器中梨小食心蟲的數量,30 d更換一次誘芯和黏板。
1.2.2 氣象資料采集。
氣象數據資料(溫度、降雨量)均來自于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氣象局。
2 結果與分析
2.1 枇杷園梨小食心蟲發生情況 由圖1~3可知,2012年3~9月期間枇杷園中梨小食心蟲共呈現4個發生高峰,分別為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上旬、8月上旬,其中4月上旬、7月下旬為當年梨小食心蟲的發生盛期;2013年3~9月期間枇杷園中梨小食心蟲共呈現4個發生高峰,分別為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其中7月上旬、8月中旬為當年梨小食心蟲的發生盛期;2014年3~9月期間枇杷園中梨小食心蟲共呈現5個發生高峰,分別為4月上旬、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上旬,其中9月上旬為當年梨小食心蟲的發生盛期。
2.2 氣象因子對梨小食心蟲發生的影響 氣象監測得知,枇杷園的自然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表1),其他月份自然降雨量相對較低,6~8月為每年的高溫季節(表2)。2012年梨小食心蟲發生發生盛期(4月上旬發生74頭、7月下旬發生76頭)時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8.0、26.0 ℃,降雨量分別為1.8、133.0 mm;2013年梨小食心蟲發生發生盛期(7月上旬發生77頭、8月中旬發生79頭)時旬平均溫度分別為26.0、
28.0 ℃,降雨量分別為104.0、84.0 mm;2014年梨小食
心蟲發生發生盛期(9月上旬發生78頭)時旬平均溫度為24.5 ℃,降雨量為68.1 mm。根據近3年梨小食心蟲發生情況分析得知,梨小食心蟲在6~8月的發生程度重于在3~5月,其主要原因除蟲量積累外,當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降雨對其發生有很大關系。總體來說,龍泉驛區6~8月雨水相對集中,溫度較高,有利于梨小食心蟲成蟲羽化。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枇杷園梨小食心蟲的發生動態監測得知,枇杷園梨小食心蟲1年呈現4~5個發生高峰期,6~8月的發生程度重于3~5月,10月以后,天氣逐漸轉冷,梨小食心蟲發生數量逐漸減少。第2年當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降雨有利于梨小食心蟲成蟲羽化。研究害蟲的種群變化趨勢對生產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5]。生產中,在梨小食心蟲發生初期即懸掛誘捕器進行防治,既高效又節約成本。在龍泉地區應從3月中下旬開始在枇杷園懸掛誘捕器,根據實際發生情況來確定是否在少數誘捕器中添加性誘劑,以控制梨小食心蟲初期數量,減少后期防治壓力。根據梨小食心蟲的發生情況適時(龍泉地區一般為4月中下旬)增加誘捕器數量并在所有誘捕器內添加性誘劑,注意適時更換誘芯,將梨小食心蟲控制在較低發生量內,防止其大量發生。10月以后,天氣漸漸變冷,梨小食心蟲發生數量逐漸減少,在誘捕器內添加少許性誘劑即可,以減少越冬蟲源。
許多研究表明,氣候因子對農業害蟲的發生發展動態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6-7],昆蟲生物學研究表明,溫度等氣候因子主要通過促進或抑制昆蟲發育速率、生長量、存活力、生殖力、遷飛、擴散或交配行為等作用方式來影響昆蟲種群動態[8]。研究氣候因子對害蟲發生發展動態的影響,并借用氣候數據來分析和預測農業害蟲種群的未來變化趨勢,已成為農業昆蟲治理的常用方法。該研究結果表明,龍泉驛區6~8月雨水相對集中,溫度較高,有利于梨小食心蟲成蟲羽化,與洪曉月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參考文獻
[1] 張星政.梨小食心蟲研究初報[J].植物保護學報,1980,7(4):254.
[2] 趙忠仁,王元,顏桂英.蘇北地區梨小食心蟲研究初報[J].昆蟲知識,1989,26(1):17-78.
[3] 馮明祥,姜瑞德,王佩圣,等.桃園梨小食心蟲發生規律研究[J].中國果樹,2002(4):30-31.
[4] 植玉蓉,葉曉惠,蘭英,等.果樹混栽區梨小食心蟲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1006-1009.
[5] 肖靈亞,胡成強,蔣磊,等.性誘劑對柑桔潛葉蛾的誘捕效果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14,43(4):43-46.
[6] 王竑晟,徐洪富,崔峰,等.溫度對甜菜夜蛾生殖行為及生殖力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4,24(1):162-166.
[7] 張強,鄧振鏞,趙映東,等.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西北地區農業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28(3):1211-1215.
[8] 徐金漢,關雄,黃志鵬,等.不同溫濕度組合對甜菜夜蛾生長發育及繁殖力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3):335-337.
[9] 洪曉月,丁錦華.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82-284.
責任編輯 喬利利 責任校對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