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蓉 徐含穎 張學舒 馮雙雙 羅燕兒

摘要 [目的] 為指導南美白對蝦高位池的科學養殖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2種養殖模式的南美白對蝦高位池塘為試驗對象,通過周期性的水樣采集研究了蝦池水體細菌數量、弧菌數量以及弧菌中非副溶血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比例變化規律與早期死亡綜合癥發生的相關性。[結果]試驗蝦池在養殖初期弧菌數量較低,養殖過程中弧菌數量與細菌總數的消長趨勢基本一致。當蝦池中細菌總數高于2.5×10.4 cfu/ml,弧菌數量高于1.5×10.3cfu/ml,非副溶血弧菌與副溶血弧菌的比例超過10∶1,蝦池內極易發生早期死亡綜合癥。[結論] 該研究結果可用于進行對蝦健康養殖的風險評估。
關鍵詞 南美白對蝦;細菌;弧菌;養殖模式
中圖分類號 S945.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1-120-03
南美白對蝦是目前世界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南美白對蝦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且營養需求低、抗逆性強,是一種優良的水產養殖品種。隨著大規模的高密度養殖的進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南美白對蝦發生病害愈來愈頻繁。從2009年起,一種名為早期死亡綜合癥(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的對蝦疾病開始肆虐亞洲各國對蝦養殖區[1],給對蝦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盡管目前對早期死亡綜合癥的致病機理研究并不透徹,但眾多學者普遍認為該疾病是由副溶血弧菌直接或間接作用對蝦導致死亡[2-3]。弧菌病是養殖對蝦的主要細菌病害之一,能引起水產動物魚、蝦類等大量死亡,往往與暴發性流行病有關[4-12]。筆者研究了在養殖進程中采用不同疾病防控措施的高位蝦池從放苗到收蝦的養殖過程中水體細菌和弧菌數量的動態變化,對“規范化南美白對蝦養殖水體中細菌和弧菌總量關鍵限值”[13-14]進行對應性檢驗,用于
評估對蝦健康養殖風險,為指導南美白對蝦高位池的科學養殖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池塘與養殖進程
選定舟山市(金浦養殖場)和臺州市(誠達養殖場)2個養殖場各4口養殖池和1口水源處理池作為追蹤檢測對象,從2個養殖場各選2口養殖池的檢測結果作為研究內容。試驗所用養殖池均為南美白對蝦規范化高位養殖池,面積為2 000~3 335 m.2/池,池形正方,中央排污,有效水深1.8 m,池底鋪防滲膜,配備底增氧和水面增氧系統。
養殖流程按照《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成技術規范》[15]執行。金浦養殖場在按照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成技術規范進行養殖的基礎上,定期在養殖池中進行鹵素消毒劑帶蝦消毒,在飼料中拌服針對性抗生素,用于疾病防控。誠達養殖場在養殖過程中不進行鹵素消毒劑帶蝦消毒,在飼料中拌服微生物制劑、大蒜素和VC等,用于提高對蝦的抗病能力。
1.2 儀器與試劑
1.2.1設備。
滿足細菌數量檢測和細菌種類分離鑒定的完整試驗條件。
1.2.2
試劑。
檢測細菌總數的培養基平板為營養瓊脂平板,由上海科瑪嘉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檢測弧菌總數的培養基平板為TCBS瓊脂平板,由上海科瑪嘉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方法
采用稀釋平板涂布法對檢測池水中的細菌總數、弧菌數量和弧菌菌比進行測定。從對蝦放苗到收獲1個養殖周期內,每隔15 d進行1次養殖水體的水樣采集,分別測定細菌總數、弧菌數量以及弧菌菌比,通過對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探討高位蝦池細菌總數、弧菌數量變化及弧菌菌比與對蝦EMS癥發生的相關性。
1.3.1 采樣方法。2014年6~9月進行養殖水環境細菌數量跟蹤檢測,所有檢測池每隔15 d進行1次采樣,現場稀釋、涂布水樣,接種平板在實驗室恒溫培養。細菌采用營養瓊脂平板培養,弧菌采用TCBS平板培養。接種后的平板放入恒溫培養箱,34 ℃下培養24 h后計數菌落數量。
1.3.2 菌落特征。
在TCBS平板上副溶血弧菌的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濕潤、稍混濁、半透明,多數具尖心,斗笠狀,藍綠色。非副溶血弧菌(其他弧菌)的菌落稍大,光滑,黃色,稍平。
1.4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并繪圖,分析其相關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蝦池內細菌數量的變化情況
由表1可知, A3和C7養殖池中細菌總數及弧菌數量基本呈現隨養殖進程而增高的走勢;副溶血弧菌數量在養殖初期為0;此后菌比值隨養殖進程有明顯變化,呈上升趨勢,并且表現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顯升高的現象——非副溶血弧菌與副溶血弧菌比均超過10∶1。
此外,在檢測過程中水源處理池(消毒池)內只檢測到低含量的細菌數(<200 cfu/ml)和弧菌數(<10 cfu/ml)。在末次檢測后的次日(7月2日),C7蝦池內出現典型EMS癥,對蝦大批死亡,排塘;7月4日,A3蝦池出現典型EMS癥,對蝦大批死亡,排塘。
由表2可知,在全養殖期內8#和11#養殖池中細菌總數均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數量除個別時段基本處于1.5×10.3 cfu/ml以下;副溶血弧菌數量在養殖初期檢測時為0;菌比值隨養殖進程有所變化,基本呈上升趨勢,且表現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顯升高的現象——非副溶血弧菌與副溶血弧菌比均超過10∶1。
此外,在檢測過程中水源處理池(消毒池)內僅檢測到低含量的細菌數(<200 cfu/ml)和弧菌數(<10 cfu/ml)。金浦養殖場全場12口養殖池在整個養殖期未出現明顯的EMS疾病現象,獲得良好的養殖效果,于10月初陸續收捕,平均產量超過1.8 kg/m.2。
2.2 蝦池內細菌數量和弧菌數量的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金浦養殖場 8#和11#蝦池細菌數量的變化范圍為0.023×10.4 cfu/ml~2.14×10.4 cfu/ml,在2.5×10.4 cfu/ml以下,平均值分別為0.64×10.4和0.44×10.4 cfu/ml,方差分別為0.65和0.34,波動變化較小。誠達養殖場A3和C7蝦池細菌數量的變化范圍為0.69×10.4~3.90×10.4 cfu/ml,平均值分別為2.30×10.4和0.97×10.4 cfu/ml,方差分別為3.33和5.15,波動較為劇烈,2個蝦池的細菌數量均在第3次采樣時呈現爆發性增長。
從圖2可以看出,金浦養殖場8#和11#水體弧菌數量呈波動變化,范圍為0~2.70×10.3 cfu/ml,平均值分別為0.59×10.3和0.94×10.3 cfu/ml,方差分別為0.89和0.84,數量變化基本在1.5×10.3 cfu/ml以下。誠達養殖場A3和C7蝦池在前2次檢測時弧菌數量為0.08~0.18×10.3 cfu/ml,最高值為0.18×10.3 cfu/ml,弧菌數量較低。然而,在第3次檢測時發現,弧菌數量短時間內爆發性增長,遠超于1.5×10.3 cfu/ml。A3和C7蝦池檢測結果的方差分別為2.33和11.16,弧菌數量的變化幅度較大。
綜上可知,同一個位點細菌和弧菌數量呈現規律性的同步增多或減少。方差分析表明,弧菌數量的變化與細菌數量相比顯得更不穩定。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中細菌數量變化與養殖進程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與申玉春等[16]報道的高位蝦池細菌總數隨養殖過程逐步上升、后期最多的結果不同。這可能是人工因素和環境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章潔香等[17]也認為池中異養細菌和弧菌的數量受多方面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
3.1 2種養殖模式下細菌數量的變化規律
2個養殖場的水處理池中細菌數量與弧菌數量都非常低。養殖前期,養殖池中的細菌數量與弧菌數量也呈低含量狀態。這表明《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成技術規范》在水源水的處理中是有效的。誠達養殖場(A3、C7)養殖進程中細菌數量與弧菌數量均呈上升走勢,且在嚴重超限后發生EMS癥,導致排塘結果。金浦養殖場(8#、11#)養殖進程中細菌數量始終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數量在1.5×10.3 cfu/ml附近波動。筆者認為這種現象應該是后者定期在養殖池中進行鹵素消毒劑帶蝦消毒,始終抑制水中的細菌數量結果。
2個養殖場水體中弧菌數量中非副溶血弧菌與副溶血弧菌的比例均呈現隨養殖進程而升高的趨勢,但由于水中弧菌總數的差異,2個養殖場養殖池水中副溶血弧菌的含量也有明顯差異。同期進行的蝦體弧菌含量輔助檢測發現,當水體弧菌數量上升時,蝦體肝胰腺和腸道中的弧菌也隨之上升。該試驗結果表明當水體弧菌超過一定數量時,蝦池內極可能發生對蝦患EMS癥大規模死亡現象。
2個養殖場都曾出現細菌數量過高的現象,而養殖結果卻表現出明顯差異。2個養殖場的主要區別體現在養殖管理和疾病防控模式的不同。誠達養殖場采用肥水養蝦,養殖過程中在蝦池內不進行消毒,主要以在飼料中添加護肝藥物(如大蒜素和微生物制劑)來提高抗病能力,無其他對弧菌針對性藥物施用。金浦養殖場采用清水養蝦,陳超然等[18]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ClO2溶液潑灑,對養殖蝦池水中的細菌具有明顯殺滅作用,所以定期對養殖池進行帶蝦消毒(ClO2)。王永勝等[19]研究發現抗生素可以提高凡納濱對蝦肝臟中的抗菌力, 在飼料中拌入允許使用的抗生素,限制養殖池水中和對蝦體內細菌,特別是弧菌的數量。
3.2 關于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的思考
養殖過程中控制細菌的數量是至關重要的,養殖池水中細菌數量在2.5×10.4 cfu/ml以下時較為安全,這與郭平等[20]對對蝦養殖水域環境細菌動態變化研究中富營養水域細菌數相近。其中,大多數弧菌在養殖系統中是一類重要的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養殖過程中控制蝦池水體的弧菌數與預防蝦病的發生有關[21]。許多學者將10.4 cfu/ml作為對蝦發病的弧菌數量閾值[22],但筆者發現弧菌數量在1.5×10.3 cfu/ml以下時較為安全,與占國等[23]認為使對蝦感染發病的弧菌數量閾值為1×10.3~1×10.4 cfu/ml基本接近。此外,菌比值也是需要予以關注的指標。非副溶血弧菌與副溶血弧菌的比例應低于10∶1。不同的疾病防控措施表現出明顯不同的養殖成效,建議對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技術規范中疾病防控的相關標準作適應性補充或修改。
參考文獻
[1]FLEGEL T W.Historic emergence,impact and currentstatus of shrimp pathogens in Asia[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2,110:166-173.
[2] 嚴天鵬.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癥原因及防控[N].中國漁業報,2014-02-17(06).
[3] 蘇樹葉,賴秋明,陳金玲,等.南美白對蝦EMS發病特點及防控[J].海洋漁業,2013(6):85-88.
[4] 林美蘭,倪純治,劉文華,等.廈門同安西柯對蝦養殖池的細菌數量動態[J].臺灣海峽,1998,17(2):156-161.
[5] 閻冰,廖思明,陳劍鋒,等.跑道式南美白對蝦養殖池中弧菌的數量動態[J].水產科學,2005,24(11):10-12.
[6] 謝珍玉,周永燦,馮永勤.對蝦弧菌病的研究進展[J].海南大學學報,2007,25(1):88-95.
[7] 倪純治,林燕順,葉德贊,等.海水養蝦池的幾種致病弧菌生態[J].臺灣海峽,1995,14(1):73-79.
[8] 陶保華,胡超群,任春華.副溶血弧菌對斑節對蝦和日本對蝦的致病力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00,7(3):117-119.
[9] 陶保華,胡超群,任春華.弧菌疫苗對斑節對蝦和日本對蝦免疫預防的作用[J].水產科學,2000,24(6):564-569.
[10] 孔凡駿,周凱,鄭國興.三種弧菌對池養中國對蝦的急性致死劑量試驗[J].海洋科學,1998(4):6-7.
[11] 胡超群,陶保華.對蝦弧菌病及其免疫預防的研究進展[J].熱帶海洋,2000,19(3): 84-94.
[12] 馬悅欣,李華,陳營.1993年中國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細菌病原學研究[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1995,10(2):1-8.
[13] 顧堅.南美白對蝦大棚養殖池細菌總數檢測與分析[C].浙江海洋學院優秀論文集,2011.
[14] 黃蕾.南美白對蝦大棚養殖池弧菌檢測與分析[C].浙江海洋學院優秀論文集,2011.
[15] 賴秋明,章華忠,史進吉.DB46T37-2004 無公害食品 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成技術規范[S/OL].(2004-09-08)http://www.doc88.com/p-217945889968.html.
[16] 申玉春,熊邦喜,葉富良,等.凡納濱對蝦高位池細菌數量變化及其與水環境因子的變化[J].海洋科學,2006, 30(7):33-37.
[17] 章潔香,張瑜斌,張才學,等.高位蝦池水體細菌和弧菌的密度變化及影響因素[J].集美大學學報,2009,15(5):l3-l7.
[18] 陳超然,孟長明,陳昌福.穩定性粉狀二氧化氯對養蝦池水中細菌數量的影響[J].漁業致富指南,2003(15):61-62.
[19] 王永勝,錢魯閩,陳昌生,等.抗生素和有益微生物對凡納濱對蝦非特異性免疫效應研究[J].臺灣海峽,2008,27(2):161-167.
[20] 郭平,許美美.對蝦養殖池水域環境細菌的動態變化[J].海洋與湖沼,1994,25(6):625-630.
[21] 林克冰,周宸,蔡清海,等.斑節對蝦雙季養成期間蝦池水質和底泥細菌含量的變化[J].福建水產, 1998,79(4):7-12.
[22] 黃洪輝,林欽,郭志勛,等.有益微生物的應用對海水對蝦養殖池塘中細菌數量動態變化的影響[J].南方水產,2007,3(3):14-19.
[23] 于占國,林鳳翱,賀杰.異養細菌與蝦病關系的研究[J].海洋學報,1995,17(3):85-91.
責任編輯 陳玉敏 責任校對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