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火流凡

你有想過筆記本只配備一個接口嗎?無論是充電還是數據傳輸,又或者影音傳輸,僅一個USB接口就可以解決?是的!蘋果12英寸MacBook的出現,整個機身僅配備了一個名為“USB-C”的接口,無論是數據傳輸還是充電,都會通過這個接口完成,其不但替代了USB接口及Thunderbolt,更干掉了蘋果自己的Lightning接口,從而完成了一統接口的霸業。
神秘的USB-C
USB-C并非憑空出現又或者蘋果有什么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完整的命名應該是USB Type-C,屬于USB3.1標準的一個細分接口類型。相較Thunderbolt,USB 3.1和Thunderbolt 1已同樣擁有10Gbps的速度,而Thunderbolt 2雖然提供20Gbps,但只是把原本的Thunderbolt 1中兩條獨立的10Gbps合并,變成單向傳輸20Gbps,而非雙向,USB 3.1標準在頻寬速度和應用廣度上仍相當具有優勢。
應用的廣度成為USB-C統一接口江湖的核心,除在數據傳輸上,USB3.1的統一標準是20V 5A,所以USB-C(TYPE-C)的功率理論可以達到100W。以目前主流筆記本65W的供電功率來看,USB-C除了可以像傳統USB接口一樣為平板等移動設備供電之外還可以為我們常見的主流筆記本供電。而采用Core-M的新MacBook以及所有此類功率較低的輕薄本產品顯然也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而傳輸速率上的優勢,讓USB-C能在應用上完成USB接口、DP(miniDP)接口、HDMI接口和VGA接口的覆蓋,集大成的應用廣度讓USB-C成為接口領域的唯一。
USB-C體現的是一種趨勢
很早以前,一體機提出僅用一根線便完成所有連接的概念,而無論是將影像和音頻傳輸整合在一起的HDMI接口,還是USB接口對關機充電功能的支持,都是從應用整合的角度出發,不斷完善著PC接口的功能設計。USB-C能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就在于它獨自完成了以往眾多接口才能完成的應用,在現階段近乎成為接口發展的極致
USB-C接口就將成為未來PC的唯一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USB-C即使解決了接口種類過多甚至插拔方向固定不變的問題,但基于對更便利操控體驗的追求,取消掉接口恐怕才是真正符合用戶體驗的。早在2012年,Intel便與芯片制造商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進行合作,為未來超極本開發無線充電技術,這時候的無線充電主要是通過PC給手持數碼設備充電,而在2014年,無線充電三大陣營之一的A4WP宣布其技術標準已經升級,所支持的充電功率增加到50瓦,這意味著搭載Intel超低功耗處理器的筆記本都可進行無線充電。
而在數據傳輸方面,隨著藍牙、NFC等通信技術的推廣,無線數據交換應用將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直接省去設備插拔過程,將會讓人們在使用數碼設備的時候能夠更“懶”一些。至于無線影音傳輸應用,無論是WiDi、Airplay還是Miracast,都已經進入主流消費市場,去接口化趨勢十分明顯。
難以阻擋的輕薄化趨勢
應用上的廣度,讓搭載USB-C的筆記本能夠在接口配備上任性地做減法,其實USB-C在推動PC及智能移動設備輕薄化方面同樣表現出眾。以新的MacBook Air為例,其搭載的USB-C接口長0.83厘米、寬0.26厘米,相比長寬分別為1.4厘米和0.65厘米的老式接口,在外觀設計上的進步十分明顯,這一進步最終讓新的MacBook Air比以前11英寸的MacBook Air薄24%。而在CeBIT 2015上,也已經有同樣搭載USB-C接口的非蘋果產品出現,極致輕薄的外觀讓我們看到PC和智能移動終端在輕薄化上再一次大幅改善的可能。
有些柔弱的Type-C
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優秀的存在,正反隨便插拔的特性讓USB-C深受終端市場消費者關注,不過這里要說明的是USB-C接口理論上可以經受10萬次插拔,工藝控制得當還可以更多,但最大的弱點是公口、母口所用的金屬接片的末尾。USB-C接口體積小巧,不像Type-A那樣周圍有著充分的保護,因此在反復插拔中如果數據線彎來彎去,很容易導致主板或者數據線某一端的接口出現變形、損壞。當然,設備廠商可以通過通過增加周邊強度、增厚內壁等方式進行額外保護,不過這點多少會讓USB-C有些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