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會的任務
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自成立以來,以其成員背景層次之高、涉及產業領域之廣而難免被一些業內人士寄予極高的期望。百人會給自己的任務究竟是什么?成立半年多來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歐陽明高:雖然百人會看上去很高端,但也不要對它過高地寄予期望。因為電動車推廣是一件大事,不是哪一部分人就能完全影響和把控這一進程。百人會人數不多,成立時間不長,做的工作有限,我們既不能發布命令,也不能讓政府一定要采納建議,只是針對熱點話題發表一些獨立的看法,為大家達成共識,消除分歧做些事情。
目前,電動車每走一步,就會有不同的意見出現,百人會的任務就是期望大家把利益拋開,先談認識,只有把認識弄清楚,才能讓政策的制定更符合客觀現狀,這是百人會成立的目的。
百人會成立時間不長,我們將對現在業內關注的熱點話題發表一些看法。比如,純電驅動的家用轎車發展,最近有很多不同意見出現,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補貼問題,我們對此將有一些調查結果對外發布。
此外,針對低速短途電動車的發展、電池、充電基礎設施、技術路線、各國政策動向、電動交通一體化和智能化等諸多熱點問題都會有所涉及。但這并不意味著,經過這次研討會,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百人會只是為解決問題、達成共識貢獻自己的力量。
插電式與純電動是互動關系
近期,關于插電式與純電動之爭不斷升級,有的車企甚至在公開場合互相指責,您認為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同屬新能源汽車的兩種車型是否矛盾對立?
歐陽明高:從電動轎車的角度看,在推廣初期,插電式混合動力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因為它可以消除用戶購車的很多疑慮,迅速把量做上去。之后,它會帶動基礎設施的完善過程,因為銷量規模起來后,解決問題肯定比沒有規模時好辦一些。隨著規模的加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完善,而一旦有了基礎設施,我們調查的結果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90%左右的里程都是用電跑出來的。
所以我們需要容忍一些在電動車推廣初期存在的問題,比如車型可能并那么令人滿意,使用可能也有一些毛病,但從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全過程來看,它是一個初期進行市場探索和滲透的非常好的模式,不僅中國是這樣,全世界都是這樣。
實際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規模上去后,不但會帶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帶動純電動車的銷售,所以這是一個互動的關系而不對立。所以我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推廣模式還是比較贊同的。
改變充電設施建設思路
一直以來,業內普遍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鋪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真正解決充電難這一重大障礙。但到目前為止效果有限,您認為問題出在哪里?應該如何做好這一工作?
歐陽明高:現在充電樁的推廣模式有兩種,一是車企在賣車時推廣,一是政府在公共領域建設。其實僅靠廠家力量推廣有些難度,他們與一個一個物業打交道,比較麻煩,所以政府應該提供幫助,而不是僅僅建設公共充電站。
事實上,在充電樁的建設上,我們應該改變要像建加油站那樣建充電設施的思路,也要改變要建高大上的充電設施思路,應該讓充電比加油方便,建更多普及性的充電設施。比如把利用城市路燈系統的充電裝置盡快做起來,建一些看得見的、小的、便宜的、遍地都是的充電樁,國外已經在這么做了。
在配套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存在很多誤解,亟待解決。事實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也不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只要家用轎車的充電方式以慢充為主,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因為基本電源標準都是220伏,普及推廣難度不大。
現在的問題卡在了物業上,純粹是利益之爭,只要下決心是完全可以解決的,這已經影響到了電動汽車的推廣。
其實充電樁的建設并不難,只要政府的力量發揮出來,根本不是難事,比如小區物業難題,政府是可以管的,關鍵是思路和重視程度問題。只要把物業這個難關打通,企業賣一輛電動車就帶一個充電裝置,很快就能推廣。所以充電基礎設施難建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政策引導的空間還很大
在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初期,政府的支持對產業尤其重要。近年來政府出臺了大量支持政策,極大推動了這一產業的發展。為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在您看來,政策上還有哪些調整和改進的空間?
歐陽明高:今年是新能源汽車進入家庭的元年,這個目標看來已經實現。數據顯示,常規電動車目前月銷接近1萬輛,與去年相比,月銷以10倍的速度增長,總量以5倍的速度增長,增長的勢頭很好。中央政府政策力度大、頻度高,消費者享受到的實惠前所未有,所以市場也積極響應。
但是從政策制定角度看,現在地方政府配套跟進政策還存在問題,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利益在市場準入方面還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開,對有些車型設置一些障礙,不能按中央統一標準進行。有些補貼政策模糊、含混,不能到位,使企業在做市場推廣時,很難找到配套政策落實。
原則上講,隨著時間的發展,量的增大,補貼會逐步往下降。但是如何把握下降的速度和比例,這是一個技術活兒。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購買環節的補貼降低,但在其他環節上仍有優惠,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熱銷得以持續。
比如在公交客車上,我們不反對補貼逐步退坡,但可以增加電費的補貼,以前柴油車有油補,我們可以搞電補,這樣就可以持續推廣。而現在的家用轎車,燃油消費稅已經提到40%,這實際上就是在變相補貼電動車。此外,還有購置稅減免等各種手段,可以引導的政策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