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2014年12月16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14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暨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高峰論壇”在湖北鄂州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戰略引領、整零協同——做大做強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由主題大會和專題論壇兩部分組成,國內各大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行業骨干企業、部分在華外資零部件骨干企業、相關行業組織、協會分支機構、零部件產業基地和新聞媒體等400余名代表出席。
上午的年會主題大會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董揚主持會議,鄂州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葉賢林在會上致辭。
隨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總結了2014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情況,并對2015年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葉盛基介紹了汽車行業現狀和發展形勢,分析了汽車零部件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初步框架、戰略目標設想和基本任務思考,總結了近期以來汽車零部件行業工作,提出了2015年及今后一段時期汽車零部件行業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設想建議。
他說,零部件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缺乏關鍵核心零部件的中國品牌企業。其中一項數據非常具有代表性:零部件企業超過10000家(規模企業不到6000家)。外資背景的企業(獨資45%,中外合資55%)只占企業規模的20%,而市場份額卻占到了70%,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的市場份額不足30%,其中90%還集中在中低端產品,且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由于掌握了關鍵和核心技術,外資背景的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達到90%。中國品牌零部件有邊緣化的趨勢。產品研發投入不足、人才匱乏、技術創新力差等現狀導致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
此外,中國汽車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關系也亟待改善。面對新形勢的各種挑戰,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需要國家對汽車零部件產業戰略轉型升級制定系統規劃,必須實現轉型才有出路。葉盛基在發言中也提出了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目標的設想: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配套供應體系,形成基本完整的(覆蓋主要總成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產品研發體系,形成以先進生產性服務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實現智能化生產和綠色制造,基本實現中國零部件產業由制造向創造的戰略轉變。
圍繞大會的主題,現場邀請了國內外優秀企業進行了講演。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做了“開放合作、整零共贏”為題,全面闡述了東風汽車公司零部件發展戰略。
劉衛東分析了目前國際零部件企業的新動態。目前國際零部件企業“馬太效應”更為明顯,強者愈強,有整車集團支持、自主創新能力超強的企業優勢日趨明顯;同時戰略重組方興未艾,通過積極出售非優勢業務,聚焦核心業務,加快整合相關資源,原本保守的企業逐步走向開放,積極開拓外部石倉,并朝著“中性化”邁進。另外,憑借超大規模優勢,以低成本策略進入新興市場,構建堅固的進入壁壘。比如現在很多國際巨頭以較低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進一步減弱了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優勢。
同時,劉衛東分享了國內零部件行業的新特點。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進入新一輪擇優合資階段;國內零部件企業也通過全球整合,本土研發,技術創新等手段實現快速發展,目前已經開始主動向整車推薦新技術,在整零關系中愈加主動。東風通過更開放的采購策略,進一步完善供應商體系。
法士特是國內最大的中重型汽車變速器企業,法士特陜西公司副總經理王鳳波在會上分享了該集團的發展。2014年前11個月,其實現銷售收入111.2億,預計全年將完成約120億元,比去年全年增長約10%。目前法士特銷售汽車變速器58.3萬臺,預計全年將完成約63萬臺,比去年全年增長約11%,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優勢。各項經營指標連續十二年名列全國齒輪行業第一,重型變速器年產銷量連續九年穩居世界第一。同時,在技術創新上法士特也一直不斷加大投入,除了傳統的手動變速箱,法士特還有包括AMT、AT變速箱,液力緩速器等產品,自主研發的16JS300作為未來匹配15升、16升發動機做好了技術儲備。王鳳波還分享了法士特在優化產品研發流程、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國際化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為中國汽車工業升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大陸集團等知名零部件企業圍繞零部件發展趨勢與戰略、自主創新模式與整零關系思考問題發表演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就零部件助力達成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的行動建議做了發言。之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就后市場委員會有關工作情況進行發言;鄂州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軍杰介紹了當地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及投資環境。
在下午的分論壇中,一汽、濰柴、電裝、重慶長安、博世、大陸玉柴、漢德等多家零部件企業分享了各自的戰略布局和產品技術。
平臺化、全球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此,與會嘉賓均表示,各企業要發揮協同優勢,提升中國零部件的整體水平,同時建立核心供應商的采購體系。此外還要通過新技術抓住新機遇,完善產業鏈布局,打造行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