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秩輝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林業改革的實際,對如何進一步深化林權配套改革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和建議,改革的關鍵是走公司經營管理之路。
關鍵詞:深化;林權配套;改革問題
目前,我國林業還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要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化林權配套改革,進一步調整林業生產關系,解放林業生產力。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發展多種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經營,其出路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以公司的形式進行森林經營管理和采伐加工利用。森林經營的發展方向表現以下幾方面。改革關鍵是走公司經營管理之路。
一、成立種苗培育公司
種苗是林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造林的基礎和關鍵。我國目前國有種苗培育基本上沿用計劃經濟體制,種苗質量好壞與種苗生產和管理人員的利益關系不大,造成了種苗浪費及虛假現象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因此有必要將其推向市場,成立種苗培育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使職工自身利益與公司效益直接掛鉤,有效調動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有利于培育良種壯苗。如加拿大B、C省規模較大的苗圃就屬于公司所有,采用現代化育苗手段,全部機械操作和微機管理。苗圃內有自動播種車間、溫室育苗場,育苗容器由機械填人基質,點種機點種并覆土后運輸到培養場,由計算機控制大棚的溫濕度和水、肥、氣等,此外還有施肥配比室和檢測室等,苗木出圃前要經過檢苗和裝箱流水作業車間進行分檢及包裝,并附上出圃鑒定書,而且其種子采收、育苗生產等完全與市場需要、客戶需要相連接,不存在種苗質量問題、種苗浪費現象、苗木品種與栽植地生態環境差異較大等問題。
二、建立造林公司
造林是提高森林覆蓋率,擴大森林資源數量、促進生態建設進程的重要環節,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是提高造林效率和保證成活率的有效途徑。如歐洲的民營造林公司就很值得我們效仿,德國第二大營林公司有幾千人,每年可造林幾十萬公頃,并建有苗圃,有經過多年篩選的母樹,取母樹材料進行組織培養來繁育苗木,保證了造林樹種質量。其作業全部采用機械化,選用優質壯苗造林,用拖拉機拉一水箱和一根水鉆,用高壓水打地坑,可打到1m多深,使水和泥混合成泥漿,這樣苗木栽進去后,成活率很高,而且工作效率高,每天每臺車(一司機,兩人一水鉆)可造林幾十公頃,比人工快十倍。而我們現在的“退耕還林”,其做法是完全由政府操作的政府行為,即國家把糧食調入退耕還林地區,各級官員由下逐級上報退耕還林情況,再由上逐級下撥補助糧食。于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發生了大量基層官員與農民合謀騙取上級補助的事情。出現拿了退耕還林補助,地照樣種,林子照樣不見的現象。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建立一整套糾正市場失靈的激勵政策(資金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等),把造林事業當作一個產業來辦,調動企業、組織、個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浩大的造林工程中來。
三、采伐設計公司
森林采伐是對森林經營利用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用鏈相當長,與環境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森林采伐設計的好壞關系到對環境破壞造成的生態損失的多少。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制定并出版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森林采運方法規范》,提倡利用無害于環境的森林采運方法。以公司的形式對森林進行采伐設計,有助于提高機械化程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如歐洲的林業發達國家德國,其國家只管資源,由政府劃定采伐區域后,雇采伐公司進行采運設計,包括伐前的伐區準備、森林道路設計和集材道、集材場修建、伐木集材作業、采伐設備的維修、伐區衛生等。其立木伐倒、打枝和造材等全部采用機械化,用索道集材,因不接觸地面,對林地破壞很小,即便采用皆伐,也很少造成水土流失。采伐后的林地只留出造林坑,剩余物不清除林地,只用平鋪法或堆腐法使之腐爛,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增加了林地的地表覆蓋度,達到了保蓄養分,防止雜草叢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四、木材加工公司
木材加工工業是我國林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它的發展對調整林業產業的產品結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林產品的不同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國以來,我國木材產品品種和質量有很大提高,木工機械設備質量也明顯提高,已基本建立了較完整的木材及人造板工業體系,但仍存在管理體制、行業發展規劃、產品結構和質量、成套生產裝備質量等一系列問題,木材加工、制造的科技成果利用率低,自主開發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若成立木材加工公司,實行科技承包制、競爭機制、市場機制,提高企業對科技發展的需求愿望,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木材工業科技成果和技術,才能提高我國木材加工的科技發展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加速發展進程。如先進國家的制材公司,其自動化水平相當高,年生產能力達四、五百萬立方米。木材進入制材廠后,首先利用機械自動剝皮,然后有幾個攝像機拍攝出木材形狀,到達下一工序時就自動計算出下鋸位置,最后制成特形成品材,供組裝各種產品使用,很少出口原木,板材也只有一部分,從而提高了產品的價值。因此,要贏得在爭取投資、生產、出口同樣產品和服務上的競爭優勢,關鍵取決于能否開發出創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和優質產品售后服務,而其良好的載體是公司。
森林經營的可持續性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和核心內容,其實現的程度和效果決定著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水平和效果狀況。具體地說,森林可持續經營包括不斷地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種需求;實現林地生產力和森林再生產能力的持續發展,物種和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持久地保持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優化林種結構和林業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增加林業投入;不斷地提高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持續地產出生態環境效益;保持社會成員參與林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而公司內部具有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產權明晰、利益直接、效益觀念強、重視質量提高、結構優化和科技創新,并有較強的市場適應能力等優點,是經營管護和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實現上述目標,提高林業高科技含量和集約化經營程度,保證森林資源的持續不斷增長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