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
摘要: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對于新制度下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帶來可靠保證。然而,在資產處置上,行政單位會計人員要從單位實際情況入手,從分析新制度在資產處置上的新變化中,積極發現和研究新新情況,提升行政單位資產管理效率。
關鍵詞:行政單位;資產處置;新會計制度;問題;對策
行政單位會計管理制度是保障會計核算,維持行政單位會計信息準確性和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新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實施,對會計管理實務中的各項工作也帶來一定影響,如在應收款項、預付賬款、現金短缺溢余、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的攤銷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要求。結合單位工作實際,從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中對資產處置上的問題探討入手,來分析存在的新情況,并從具體措施的應對上提出防范資產流失、推進資產的保值、升值。
一、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主要變革內容探討
2014年1月1日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正式實施,從新制度對會計工作及財務核算方面的具體要求來看,新制度從會計核算等多方面都為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依照新會計制度規定,行政單位在實際會計工作中變革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國庫集中支付、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預算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從會計政策、會計核算方法上提供具有的財政改革的銜接機制,確保行政單位財務改革工作的穩妥實施;二是新制度在固定資產折舊以及無形資產攤銷上,對相關概念進行明確和計量;如在固定資產折舊處理方法上,能夠滿足行政單位預算管理與財務管理的多重需要,有助于從行政單位資產管理實際中,對資產使用及處置中的真實價值和損耗情況進行明確,為后期財務管理以及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指導;三是新會計制度強化資產的計價與入賬管理,特別是從行政單位會計管理過程中,資產無法入賬、資產計量方法不統一等問題的規定,為資產管理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供參考依據。
二、新會計制度對行政單位資產處置上的規定及影響
行政單位的資產處置關系到國家財產的安全與完整。對于行政單位資產在使用、占用、以及資產產權進行轉讓或變更時,都需要從新會計制度相關規定中來正確落實。如資產的調撥、資產的變賣、資產的報損、資產的報廢等等,新會計制度都提出了明確的資產處置、核算管理要求。如設置“待處理財務損溢”科目,主要針對待處理資產的價值及損溢進行核算,如資產的盤虧、盤盈、出售、報廢,以及貨幣性資產損耗等。在資產處置程序上,一是是對資產賬面價值進行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二是經過相關規定報批,核銷處置相關資產對應的金額。
(一)對庫存現金短缺或溢余的影響
庫存現金是行政單位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形式,也是構成日常運營工作的基本內容。在行政單位財務管理實踐中,對于庫存現金的盤點是確認實際余額與賬面余額差異的具體方法。若帳實不符就會存在庫存資金的短缺或溢余,其原因多與財務人員在資金運動中入賬不及時所致。新會計制度通過建立“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從庫存現金的短缺或溢余中進行核算,當出現短缺時,依照短缺金額,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貸記“庫存現金”科目;如無法查明原因,則報批后借記“經費支出”,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若現金溢余,根據溢余金額,借記“庫存現金”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如無法查明原因,報批后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貸記“其他收入”。與舊制度相比在解決庫存現金短缺、溢余中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界定和明確。
(二)對應收款、預付款的影響
對于新會計制度的實施,與國際會計準則要求趨同。其中,新會計制度對行政單位中的應收款、預付款項帶來較大影響。應收款項、預付賬款是重要的資金流動形式之一,也是構成行政單位資金往來的主要內容。對于應收款項主要有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對于存在確鑿證明而收不回的應收款項,首先對其款項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然后依照規定報批后轉入經費支出列支。對于行政單位預付賬款中存在確鑿證據無法收回時,首先要對預付賬款進行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然后按規定報批核銷預付賬款所對應的資金。
(三)對固定資產折舊及無形資產攤銷的影響
固定資產折舊在舊制度的規定中,通常未計提、核算或攤銷,而新制度明確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及無形資產攤銷的要求。同時,無論計提折舊還是攤銷,對應沖減相關凈資產,而不是計入當期支出。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的這一規定,從財務管理及預算管理中兼顧雙重信息需求,真實反映資產價值變化,也更有利于為編制權責發生制財務報告提供核算基礎。如增設“累計折舊”、“累計攤銷”科目,分別從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折舊上進行計提,以反映資產的真實消耗情況,促進資產管理的科學化。另外,對于折舊、攤銷不計入當期費用,有助于對當期預算、支出保持一致。
三、新會計制度下的資產處置管理對策探究
總體來看,對于行政單位新會計制度的實施,提升了行政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也規范了財務管理中具體標準的協同統一。一是做好行政單位資產處置管理的標準化建設,結合行政單位資產處置中的標準不統一問題,特別是部分行政單位無法根據客觀財務管理實際,從資產處置環節、資產處置方法上未能真實、客觀的反映資產狀況,也未能從金額的確定上進行統一操作。長久以來,對于行政單位資產處置中的方法不一致現象,導致資產處置問題無法可依、無標準可循,不同程度的造成資產流失或浪費。因此,要從行政單位的資產管理現狀入手,統籌全局,能夠從資產處置標準化建設上,明確各具體的資產處理規定內容,并從考核機制的建設上,加大對資產處置環節的有效監管,對于不合法、不符合規定的行為給予嚴肅懲處。二是強化資產處置管理意識,提升收益管理水平。資產處置是行政單位重要的經濟活動,也是涉及到行政決策及相關責任人管理科學性的重要內容。要從財務制度上明確資產處置的重要性,提升財務人員的管理意識,從包裝資產處置收益管理上進行高度重視。如引入權威評估機構進行專業性評估,對資產價值進行核定;對于資產處置實施競價或招標方式,保障資產收益最大化等。三是注重資產處置監管,嚴格控制處置過程。依托制度建設、嚴格處置管理流程,全面監管及時發現問題,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促進資產處置透明化、規范化、合理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夏艷.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及建議[J].財會研究.2014(02)
[2]徐耀星.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核算及管理[J].財政監督.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