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深入地抒發心靈的痛苦。是法國浪漫派詩人阿爾弗雷德·德·繆塞(1810-1857)的主調。在他的代表作《四夜組詩》中,他寫道:“忍受過痛苦以后,還要再受痛苦;/愛過以后,還需要不斷地再愛。”“為了生活和感受,人需要哭泣;/歡樂以折斷的植物作為象征。”即使在《三十歲記感》這類談人生的散文詩里,也可以看出這一特色。
作品破題:“三十歲了!”用了一個驚嘆號,為的是使人驚異,讓人觸目。全篇九節,六節有驚嘆號,第七節甚至用了兩個,以配合強化的句式,加強痛苦的分量。
所謂“強化的句式”,即二至八節的八個“偏有……”。如第二節:
偏有一道憂郁的目光投向往昔,想去看看……那幻滅的希望與埋葬了的痛苦。——偏有一道更憂郁的目光投向未來,想去看看……那人生的冬天!
“希望”“痛苦”“冬天”均帶有貶義,均籠罩在“憂郁”與“更憂郁”的目光之下,并連通了往昔與未來,人的一生殊少歡樂,唯有痛苦。這與中國的成語“三十而立”關于成熟、自立的含義相去甚遠。區別夠大的了。
接下來的幾節,在“偏有……”的涵括中,分別寫了“偏有一個如癡如狂的心愿”:繼續做個孩子,如莫扎特、拉斐爾、韋伯等天才,但“他們在三十六歲上就與世長辭了”,“偏有一種冷靜的情緒要化為行動”,但“我心目中什么都消失了”;在肯定之后繼之否定,“心愿”等于落空,“行動”實為歸零。另外幾個“偏有”,提到“愚蠢的念頭”,“怠惰而膽怯的心理”,“一個勇敢的主意”,“一種了不起的情況”,表現的是矛盾的心理、情感的復雜性,這與“痛苦”并無二致。
連續七節八個“偏有……”,以排比形態構成了強化的句式,將詩人心靈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后一節,似乎有所調整,有所緩解。他將這個年紀的人分為兩類:或心靈淪為塵土,或心靈堅持不懈(他自然屬于第二類),并呼吁:“你得雄心勃勃或惜時如金”,“由神靈去吧;還有希望!”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繆塞仍擺脫不了“世紀兒”的“世紀病”(一種無以名狀的苦悶的感覺,在19世紀20-30年代法國青年中的流行病)。47歲便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