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早紅李是從20世紀90年代由北美引進18份種質資源中選出的早熟新品種。1997年引入,高接保存并繁育苗木;1998年建立品種比較試驗示范園; 2001年初選為優系,在濰坊、泰安、棗莊、臨沂等地建立區試開發試驗示范園,確認比對照品種‘紅美麗成熟期早5~7天,平均單果質量高19.1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0.2%(w),果實全紅,著色鮮艷,早實、豐產(6年進入盛果期,折合每公頃產量34 500 千克以上),對細菌性穿孔病、早期落葉病有較強抗性。2012年12月通過山東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1 品種特征特性
樹勢較強,樹姿半開張;一年生枝綠色,節間長1.96 厘米,多年生枝紅褐色。葉片卵圓披針形,葉尖漸尖,葉基圓楔,鮮綠色,中大,長約10 厘米,寬約5厘米。花白色,冠較小。果實卵圓形,果形端正;果個中大,平均單果質量76.0克,最大102克;縫合線淺,兩半部對稱;果皮底色淺綠,果面光滑,完熟后果實全紅,艷美亮麗;果肉黃色,肉質脆,果汁中多;風味甜、爽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4%(w),品質上等。
萌芽率低,為28.82%,成枝力較強,一般情況下對外圍延長枝中截發枝3.5個左右,幼樹新梢能分生副梢,配合夏季拉枝,1~2年即形成穩定的豐產樹體結構。成花容易,幼樹以長、中果枝結果為主,盛果期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占果枝總量的76.8%;自然授粉花朵坐果率28.7%。
幼樹結果早,栽后當年即能形成花芽,第2年開花株率49%;第3年平均株產9.0 千克,折合11 205千克/公頃;第4年平均株產18.8千克,折合23 406 千克/公頃。正常年份,在泰安,3月中旬花芽萌動,4月上旬開花,花期持續1周左右,6月20日果實成熟,果實生育期75天左右,11月中旬落葉。適應性范圍廣,病蟲害少。
2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山東地區栽培,可在河北、遼寧、河南、山西、福建、四川、寧夏部分李產區栽培。樹形采用多主枝開心形,干高40~50 厘米,主枝4~5個,主枝角度45°~50°,在主枝上直接著生大、中、小型結果枝組(薛曉敏等,2008)。幼樹以夏季摘心、拉枝、扭梢為主,促進分枝擴大樹冠;盛果期以冬剪為主,對外圍和上層枝疏、放、縮相結合,控制枝組的密度和長度,使大、中、小結果枝組穿插配置;夏剪以疏枝為主,主要是節約養分、通風透光。基肥用長效全營養有機肥,在9—10月施入,追肥在開花前、果實迅速膨大期和采收前進行。開花前、果實膨大期、采收后和土壤封凍前灌水,果實膨大期是主要缺水臨界期,以溝灌為好,濕潤土層40 厘米即可。為提高坐果率和果實品質,建園時按(5~6)∶1配置‘黑寶石、‘黑琥珀、‘澳得羅達等授粉品種。
薛曉敏1,張安寧1,陳鐵牛2,王金政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泰安271000; 2蒙陰縣果業局,山東蒙陰276200))(據《園藝學報》201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