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軒等
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是平谷大桃的發源地和生產專業村。在這樣一方沃土上,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艷亮,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更新果樹管理技術、修建鮮桃批發市場等,帶領鄉親們靠大桃生產與銷售,走出致富路。
20世紀80年代初,大峪子村村民就開始種桃樹,可辛苦一年換來的只是畝產千余元的收入。2007年,33歲的劉艷亮當選大峪子村黨總支書記。以前沒有任何果樹管理經驗的劉艷亮,開始風雨無阻穿梭在大峪子村的桃園田間。經過田間觀察、詢問果農、請教專家以及與桃商座談,劉艷亮總結出村里桃子賣不上好價錢的原因:種植品種落后,瀕臨淘汰;管理技術老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上市時間過于集中;由于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大桃甜度不夠,桃商出價低。
找清原因后,劉艷亮馬上請來果樹專家前來指導生產管理,并帶著村技術員多次到北京市果林所學習果樹管理技術,且在專家建議下,大膽引進10多個優良大桃品種。經過他帶頭示范種植,新引進的品種嫁接成功、掛果成熟后,銷售情況不錯,于是劉艷亮讓農技員向村民推廣新品種。此后,劉艷亮不斷帶領果農到安徽、河北、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并遠赴日本自費深造,先后引進優良品種共120多個,引用大桃增收新技術措施7項,果農增收立竿見影。
新品種引進來了,科學管理還要跟上。劉艷亮登門請來各級果樹管理專家、教授來到田間,最終專家建議:利用腐熟有機肥技術改善土壤板結和營養成分流失問題;利用蟲情測報為病蟲害聯防聯治提供準確施藥時間;利用鋪地膜技術進行大桃增甜;利用倒拉枝技術防止折樹;利用套袋、鋪反光膜來改善果品色相;利用殺蟲燈和進口迷向絲技術防治病蟲害。
劉艷亮在自家果園率先使用這些技術,經過一年多實驗,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后,開始爭相學習新技術,他又耐心細致地傳授給村民,并手把手地進行技術指導,在村里培養起5名技術“二傳手”。這些先進技術不僅使大峪子村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增加,桃樹病蟲害防治率達到百分之百,還從根本上改善了村域生態環境。
劉艷亮還在培育新型農民上下足功夫。他籌措資金在村里建設科普圖書室。村里每年都邀請果樹專家教授到村舉辦培訓,并將授課內容錄成視頻,通過大峪子村電子顯示屏幕滾動播出,讓本村乃至鄰村7 200多名果農受益。村里還制定大峪子村農技員培訓制度、病蟲害監測臺賬、農科技術推廣方案等。
劉艷亮按照果品成熟期將大峪子村鮮桃品種擴展為包括黃桃、白桃、油桃、蟠桃4大類120多個品種,其中幾個名優稀品種在全國只有大峪子村才有,桃子上市期拉長到6月上旬底至10月上旬。如今,大峪子村鮮桃種植面積達3 300畝,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從事大桃種植,果品銷往國內一線城市及大中型城市,并出口東南亞等地。全村大桃銷售收入達到畝均2.3萬元,收入最高的桃農每戶年收入19萬余元。
為保障村民賣桃運輸方便,劉艷亮提出修建鮮桃批發市場、硬化田間路。他積極跑項目、跑資金,投資120萬元的大峪子村鮮桃批發市場已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投資近200萬元的田間路也完成硬化。
在劉艷亮的帶領下,大峪子村2010年成功創建北京市“生態村”,2013年成功創建“平谷區學習型新村”和“首都綠色村莊”,他本人也獲評多項殊榮。(文軒)
2012年當選的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光明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連云,其實早就是村里負責農業工作的一名資深村干部了。2002年當選村黨總支委員和村委會委員后,就一直堅持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帶頭發展致富項目,帶頭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努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003年,光明村并入廊下鎮,與此同時,金山區開始打造金石公路兩側的經濟果林帶。在種植蟠桃能手顧伯連的帶領示范下,很多村民也想要嘗試,但是有很多后顧之憂,徐連云苦口婆心地發動群眾,一方面動員金石公路兩側的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一方面動員有技術、有意愿的村民種植桃樹。到2012年,光明村沿金石公路共種植桃樹1 013畝,已形成規模,種植蟠桃已成為光明村農民增收和農民致富最有效的渠道,光明村因為種植蟠桃也遠近聞名。
2006年,徐連云和村里的領導一起,將蟠桃種植戶聯合起來,成立上海佳味蟠桃種植專業合作社,2007年成立佳味蟠桃合作社黨支部。佳味蟠桃合作社和黨支部的成立,推進了蟠桃產業的“抱團”發展、規模發展。村里的蟠桃種植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的標準化管理,實行三“統一”:產前,統一購置種苗;產中,共同接受培訓,采用統一技術種植蟠桃,統一購買套袋,統一接受村委會施藥施肥指導,用統一的生產標準控制生產過程;產后,通過設計統一的銷售禮盒,為產品打上統一標志,提高佳味蟠桃的知名度,同時,把產品分成不同等級促銷。2012年,村里的蟠桃畝產值5 000~8 000元,每畝凈利潤3 000~6 000元,平均下來每年蟠桃產生的收益達到500萬元,占全村農業收入的65%。種植蟠桃切實令光明村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012年8月,徐連云擔任光明村村委會主任后,引導村民鞏固好現有規模,不提倡盲目擴張,重點轉向讓現有果樹產生最大效益:幫助桃農引進新品種,用逐步輪換的形式換掉原有品種,使蟠桃產量在原有基礎上增加20%;組建勞模工作室,以勞模顧伯連為核心鉆研新技術,推廣新技術,將科技服務送到田頭,利用座談交流、田間示范、遠程教育講座等多種方式對桃農開展培訓,取得一系列創新;引導合作社切實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提高管理水平,發揮合作社黨支部團結桃農的交流平臺作用。每年蟠桃、黃桃采摘上市期間,合作社主動參加在市區舉辦的金山區農產品展示會,讓更多人認識和接受佳味蟠桃。2011年,在上海市蟠桃質量評比中,佳味蟠桃獲得優勝獎。同時徐連云帶領村里的一班黨員干部積極想辦法利用各種資源與渠道促銷蟠桃,自己也多次進市場幫助桃農聯系客戶。(司文)
他是油桃種植大王,是當地響當當的致富能人;他是農民講師,秉承“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理念,無私為群眾傳授種植技術;他是村支書,是貴州省威寧縣龍場鎮津海村致富路上“領頭羊”。他就是70后農民徐朝云。
龍場鎮有一個油桃基地,這個基地是龍場鎮遠程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土生土長的津海村農民徐朝云,正是遠程教育基地培育出的農民講師。
最初,徐朝云對園林技術一竅不通,他買來書和碟片,一點點學習果樹栽培技術和果園管理技術,后來他想到了龍場鎮遠程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他到龍場鎮遠教辦參加遠程教育培訓,從此與水果種植結下不解之緣,并逐漸成長為示范基地的技術骨干。
他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格朵村委會承包10多畝荒地,種植優質4號油桃。幾年下來,徐朝云凈賺10多萬元。忙不過來時,他就請周邊群眾來幫忙,并傳授果樹栽培技術、嫁接技術和管理技術。
隨著種植技術日益嫻熟,徐朝云的種植雄心越來越大。通過調查和請教遠程教育專家后,他又引進蘋果、梨等十幾種果樹品種。他引進的‘早熟喜水和‘中熟圓黃熟得早,最先搶占市場。
先富起來的徐朝云并沒有止步,在他心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徐朝云選址龍場鎮格朵村發展優質水果種植,先后帶領20多名群眾學習。在田間地頭和農家小院,經常可以看到徐朝云開展技能培訓和現場授課的身影。由于徐朝云做事積極認真,種植技術好,被評為威寧縣農民講師。
“萬事開頭難,身教勝言傳。”徐朝云的成功致富為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奠定了基礎。徐朝云和村民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覆蓋格朵村、樹舍村和田園村,以“基地+農戶+支部+企業”模式,發展水果種植800余畝,現在僅種植就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民致富,戶均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由于種出來的油桃色澤好、口感優,每到合作社的油桃臨近上市季節,來自六盤水、昆明等地的客商就紛紛前來訂購。油桃種植,已經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有效途徑。(陳武帥 余敏行)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