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錢能買來幸福嗎?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
在過去幾年中,新的研究讓我們對獲得和感受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許多國家,經(jīng)濟學家一直在審視收入和幸福的關系;心理學家對人類個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在涉及現(xiàn)金時,是什么真正令我們怦然心動。
乍看起來,結果似乎有點顯而易見:是的,從廣義上說,高收入者比勉強擺脫貧困的人更快樂。
不過,對發(fā)現(xiàn)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之后,他們得到了大量更令人驚訝、也更加有用的結論。
簡而言之,最新研究表明,財富本身并不能為美好生活提供任何保證。比高收入更為重要的,是人們?nèi)绾位ㄥX。舉例來說,與為自己花錢相比,為別人花錢更令人愉快。而且,當人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時,花錢旅游、增長見識,比購買物質(zhì)產(chǎn)品更讓人感到持久的幸福。
讓我們看看對于指導人們更明智地使用金錢、最大限度地提升幸福感方面,最新研究有哪些高見。
經(jīng)歷的價值超出想象
最近,瑞安·豪威爾被一個難題所困擾。過去10年間進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相對于物質(zhì)商品,生活經(jīng)歷賦予我們的快樂明明更持久,可為什么人們在考慮如何花錢時,還是常常否定經(jīng)歷的價值,優(yōu)先購買物質(zhì)產(chǎn)品?
作為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瑞安·豪威爾決定一探究竟。他發(fā)現(xiàn),人們之所以認為買東西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金錢的價值,是因為經(jīng)歷總是轉瞬即逝,但物質(zhì)產(chǎn)品卻一直在那里,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盡管人們偶爾會花一大筆錢去度假或購買演唱會門票,但在手頭不甚寬裕的情況下,他們堅持把有限的金錢用來購買物質(zhì)產(chǎn)品。豪威爾說:“人們認為經(jīng)歷只能提供短暫的快樂,但實際上,它能提供更多的快樂和更持久的價值。”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季洛維奇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人們常常進行理性的計算:我的錢有限,要么出去玩,要么買東西。如果我出去玩,會很不錯,但很快就結束了;如果我買東西,至少可以永遠擁有它。這在事實上是正確的,但在心理層面上卻未必,因為一旦買到手,我們很快會對自己物質(zhì)財富習以為常。”這種過程叫做“享樂適應”,它使得人們難以通過購買物質(zhì)感受到長久的幸福。新衣服或時髦汽車可以讓人獲得短暫的快感,但我們很快就認為它們理所當然了。
另一方面,季洛維奇教授認為,經(jīng)歷往往能夠滿足我們更多潛在的心理需求。旅行雖然很快結束,但我們可以經(jīng)常與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經(jīng)歷,不但能與他人有更廣泛的聯(lián)系,還有利于形成更高的認同感。如果您攀登過喜馬拉雅山,那么,即使很久以后所有鐘愛的小玩意兒都被拋在腦后,您還可以常常回憶和談論這段經(jīng)歷。
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不會拿自己的經(jīng)歷跟他人攀比,而物質(zhì)方面的攀比要突出得多。季洛維奇教授說:“想象一下您剛剛買了一臺新電腦,非常喜歡、滿足,接著您的一位朋友出現(xiàn)了,說他也剛買了一臺電腦,顯示屏比您那臺更亮、處理器更快。您該覺得多不爽啊!但是,如果您和您的朋友同時去度假,哪怕朋友去的地兒比您去的地兒更酷炫,您仍然擁有自己的經(jīng)歷和回憶,便不會那么鬧心了。”
季洛維奇教授和他的同事們還發(fā)現(xiàn),期待一段美妙的經(jīng)歷,要比等著購買實際有形的商品更能帶來快感。等待一個事件的發(fā)生一般會令人興奮,而期待物質(zhì)性的東西則“似乎讓人不耐煩”。
不要對所購物品習以為常
擁有更多物質(zhì)并不總讓我們欣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習以為常了。“人類極其擅于習慣生活中的變化,尤其是積極的變化。”加州河濱大學心理學教授索尼婭·呂波密斯基說,“如果您的收入增加了,會給您帶來快樂,但您的愿望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增加的收入也許能讓您在更好的小區(qū)買更大的房子,結果那里的鄰居們也更有錢,您想要的反而更多了。您已經(jīng)踩上了‘享樂跑步機’,試圖讓它停下來或減慢速度,確實是一種挑戰(zhàn)。”
呂波密斯基教授說,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盡量有意識地欣賞和感謝您所擁有的,時常提醒自己敝帚自珍,將“享樂跑步機”的速度減緩下來。具體做法很簡單,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數(shù)數(shù)自己的幸福,又或者您可能想記日記,或者向他人表達感激之情。關鍵是要找到一種方法,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保持清醒的認識,避免簡單地把它們擺在四周。
呂波密斯基教授坦承,因為您是在與自己的自然傾向作斗爭,所以,感激和贊賞很難持久。如果您的日記或每日感謝變成了乏味的例行公事,就不再有什么作用了。您可能需要變換使用其他技巧。
增加多樣性、新穎性或驚喜,也可以幫助您更珍惜自己的所有。比方說,如果把一幅畫掛在同一面墻的同一個位置,除了剛買回家的那段日子,您不會再多看它一眼。但是,如果把它與另一個房間的另一幅畫對調(diào),您就會用新鮮的眼光觀看兩幅畫,而且會更欣賞它們。
呂波密斯基教授還建議,應嘗試與他人分享您的所有,并敞開心扉,迎接新體驗。這意味著您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或者與他人分享。呂波密斯基教授做了一個實驗,給實驗對象每人家里寄去一大包巧克力,告訴其中一些人盡可能多吃,告訴另一些人不準吃,第三組人可以自行選擇吃多少。
結果如何呢?現(xiàn)在再面對巧克力,與可以敞懷吃、或按照通常食量吃的人相比,被禁止吃巧克力的人吃得更有滋有味。“暫時放棄一些東西確實有助于我們保持樂在其中的能力。”呂波密斯基教授說。
試著給別人錢
說到錢,一種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是,雖然賺更多的錢可能會提升我們的幸福感,但是,給別人錢卻比為自己花錢更令人快樂。
這一結果是從呂波密斯基教授的一系列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一開始她在校園里向學生隨意派發(fā)現(xiàn)金,并告訴一些人要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告訴另一些人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結果顯示,后者比前者更開心。
此后,呂波密斯基教授反復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重復這一實驗,并將實驗方式拓展為讓人們送出自己的錢,而不是從教授那里白得的現(xiàn)金,以觀察人們是否依然高興。她發(fā)現(xiàn),在加拿大、南非和烏干達等不同國家,施舍金錢都讓人們更快樂,無一例外。即使在那些貧困國家,當人們囊中羞澀時,送出自己的錢仍然令人快樂不已。
呂波密斯基教授還與來自100個國家的經(jīng)濟學家分析了蓋洛普世界民意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向慈善機構捐款的人更加快樂,在窮國和富國皆是如此。“我們能夠在加拿大觀察到與南非和烏干達等地一模一樣的效果,在我的從業(yè)生涯中,這無疑是最大的驚喜。”她說,“很多人的想法是,等我有錢了,就向慈善機構捐款,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樂于奉獻的人,往往是正在貧困線上掙扎、努力滿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
就幸福而言,指針的移動與您擁有的金錢數(shù)額關系不大,但與您的捐款所產(chǎn)生的效應密切相關。如果您看到自己的錢讓別人的生活有所不同,就會使您快樂,即使您出資的數(shù)額微不足道。
還要確保花錢買時間
同樣重要的一點是,您買回來的東西會怎樣影響您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郊區(qū)購置大宅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長時間通勤時間會降低總體生活滿意度。據(jù)計算,您需要加薪40%,才能抵消1小時通勤所增加的痛苦。
“花錢買時間更劃算,”呂波密斯基教授說,“不要購買一輛更花哨的汽車,除了每天上下班的時候坐在車里,您不會在其他時間需要它。與其在郊區(qū)買別墅,每天長時間通勤,不如在市區(qū)購買一處離工作地點很近的小房子,如此一來,您就可以利用日落前1小時與您的孩子在公園里踢踢球。”
另一種為自己購買時間的方式是把不喜歡的工作外包出去。聘請私人助理曾經(jīng)是富人的專利,但現(xiàn)在人們可以更方便、更實惠地雇傭自由職業(yè)者,或在網(wǎng)絡上找專業(yè)人士,幫自己完成日常管理,或單個任務。
目前,呂波密斯基教授正在做的研究涉及到人們外包任務后如何安排因此所節(jié)省的時間,以及這樣做是否使他們更快樂。初步調(diào)查結果表明,通過為自己購買時間,大多數(shù)人確實變得更加快樂,但前提是他們使用時間的方法正確無誤。如果人們將它視為是“意外得到的時間”,并真的用它做點計劃之外、讓我們更加快樂的事,我們才能在情感上受益。
不過,雖然購買時間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總是用金錢來衡量時間的價值卻未必可行。一旦人們把自己的時間當做金錢,便不太可能花時間去做沒有經(jīng)濟收益的事,即使是少量時間也不行。因此,將時間當做金錢也會造成一些破壞性后果。
錢只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幸福
幸福的第一個衡量指標是“可評估性”,呂波密斯基教授將其定義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您的生活是美好的——您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正在朝著人生目標邁進。”經(jīng)濟學家們對世界各地的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和幸福調(diào)查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比對,非常明顯的證據(jù)表明,在世界各地幾乎每一個國家,富人都比窮人更幸福,富裕國家的人比貧窮國家的人更幸福。
幸福的另一個要素是“情感性”,呂波密斯基教授解釋說,這是指一個人經(jīng)歷愉悅、喜歡和安寧等正面情緒和與此相對的負面情緒的頻率。“您也許整體上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但其實真正開心的時候不多。”她說,“當然了,快樂的人也會體驗到負面情緒,只是沒那么頻繁。所以幸福其實是由‘可評估性’和‘情感性’兩個部分組成。”
當研究者審視情感性指標時,一戶家庭的年收入一旦達到7.5萬美元,他們的幸福感便不再隨著錢的增多而遞增。總之,當您錢不多的時候,額外一點點錢就會讓您開心很久,因為您有能力滿足更多基本需求了。然而,一旦您積累了一定財富,再想“買到”更多幸福就變得難上加難。
切忌入不敷出
最后,雖然關于金錢與幸福的許多研究都側重于如何花錢而不是如何省錢,研究者認為,入不敷出將招致災難。關照好您的基本需求,確保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季洛維奇教授認為,雖然他的研究表明,相對于物質(zhì)產(chǎn)品而言,生活經(jīng)歷能夠給予人們更多幸福,但人們首先當然應該購買必需品。盡管他的研究結果可以涵蓋各個收入水平的人群,但卻不適用于收入非常低的人群。他說:“那些人真的無法自由支配收入,手里的錢幾乎全部用于購買必需品了。”
研究還表明,債務對幸福感產(chǎn)生不利影響,而儲蓄和金融安全往往會提升幸福感。一項關于英國家庭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債務水平較高的人群擁有較低的幸福感,而一項針對已婚夫婦的研究則顯示,更多債務意味著更多婚姻沖突。“儲蓄有利于促進幸福;債務不利于幸福。但是,債務的弊端大于儲蓄所帶來的好處。”呂波密斯基教授說,“從幸福的角度來看,更重要的是擺脫債務,而不是增加儲蓄。”
所以,在您走出去、花大錢享受夢想假期之前,請確保您已經(jīng)照顧好自己的基本需要,還清了債務,并有足夠的錢防范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從天而降。如果您為了獲得一流的人生經(jīng)歷而舉債度日,那么,當信用卡賬單到來時,一流的人生經(jīng)歷所帶來的快樂將被還款壓力一筆勾銷。
[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