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原始。如果一定要給奧萊龍島前加上修飾語的話,我想這兩個詞再合適不過了。素有“香氣島”之稱的奧萊龍島位于法國西部的比斯開灣,它守護著大量的財富:養蠔池、鹽田、燈塔、小木屋、稀有的花,品種繁多的禽鳥。只要你耐心尋找,奧萊龍島的每個角落都可能給你驚喜……
奧萊龍島有時會給人一種原始“高盧村落”的感覺。經過數月的激烈討論與各方博弈,今年4月,多呂多萊龍鎮政府最終決定聽取鎮上居民的意見,駁回了麥當勞登陸該鎮的申請。這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拒絕:在法國,在多呂多萊龍鎮的居民們成功抵御美國快餐業巨頭“入侵”之前,類似的事情僅僅發生過一次。這就是奧萊龍島,“原生態”是它的標志,島上的居民以此為傲,并且各盡其力讓這種原生態一直保持下去。
兩個月前,奧萊龍島市鎮聯盟組織決定將重新征收過橋稅一事提上日程,理由則是“經濟不景氣,增加國家收入”。要知道,奧萊龍島的過橋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被取消了。消息一出,島上有25000人聯名上書,堅決反對通過該法案,而“25000”這一數字相當于奧萊龍島在旅游淡季時島上的人口總數。政府的討論和研究才剛剛開始,而團結的奧萊龍島居民就已經明確地表態:“休想打奧萊龍島的主意!”真是個有脾氣的小島……
還有一些施工計劃,雖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奧萊龍島的居民卻并不買賬。比如在其海岸邊搭建80臺風力發電機,在拉科蒂涅爾港口附近開設第三個浴場。如果這些計劃都得以實施,那么對于島上的垂釣愛好者來說,他們本來就已經很狹小的活動范圍就會被進一步縮小。由此看來,奧萊龍島遠遠不止是一座簡單的旅游觀光小島。“居民們一直致力于奧萊龍島各個方面的發展。他們眼中的奧萊龍島是十分脆弱的,所以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奧萊龍島的原始性,確保他們的傳統不被外界侵蝕。”蒂里·索佐在他的著作《奧萊龍,一座島》中如是寫道。
有關奧萊龍島的書籍很多,有的人稱其為“光之島”,因為奧萊龍島上的日照率非常高。除此之外,奧萊龍島還有“香氣島”、“強盜之島”、“百磨坊島”等不同的別稱。但是對于從小在奧萊龍島長大和定居在奧萊龍島的人來說,奧萊龍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島,一座獨一無二的島。奧萊龍島的居民特意將奧萊龍島的首字母縮寫“IO”印在他們的車牌上。平日里,他們經常用方言聊天,有一個話題是他們茶余飯后必備的“餐后甜點”,那就是嘲笑不夠“原始”的留尼旺島。
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奧萊龍島居民對自己家鄉這種近乎狂熱的鐘愛之情,那么一定要將整個島嶼轉一遍,走路也好,騎自行車或者開車也好,總之174平方千米的奧萊龍島,最好每個角落都不要錯過。我相信,這片土地多樣的風景與美麗的濱海地帶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奧萊龍島的西海岸由于長期受大西洋海水的沖擊,多沙多巖石,對于喜歡刺激的沖浪愛好者來說,是不二選擇。而東海岸的海水相對平靜,多淤泥。父母們很放心自己的小孩來這邊玩耍,因為溫和的東海岸非常安全。位于奧萊龍島西南部的圣托楊森林與東部的索蒙那森林多沙丘,是跑步愛好者與越野自行車遠足愛好者的天堂。島上隨處可見的葡萄樹似乎在提醒人們奧萊龍島的葡萄產業并沒有消失殆盡。至于制鹽產業,在19世紀末牡蠣養殖產業興起之前,一直是奧萊龍島主要的經濟活動之一。
“木屋客”成為奧萊龍島旅游業的新招牌
先說說牡蠣養殖吧。奧萊龍島的牡蠣非常出名,但是如果想真正了解這里的牡蠣,就一定要親自去嘗一嘗。博亞德維爾附近的佛華耶村應該是最適合養殖牡蠣的地方。在這塊天然的凈土上,有一部分養殖者仍然在用最原始的方法養殖牡蠣:“沒有人工孵化場,不使用基因養殖方法。”“我們養殖的牡蠣在海水里出生,在養蠔池中長大。一批牡蠣的養殖周期是四年。”佛華耶村的牡蠣養殖者伊芙琳·莫蓋自豪地說道,“我承認,如果把我們的牡蠣送往布列塔尼或者是諾曼底的養蠔池里轉一圈,它們的成熟周期會大大縮短,但是我們更愿意尊重傳統的養殖方法!”
奧萊龍島不僅是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同時也是動物(島上僅鳥類就有385種)與植被(海馬齒、紫羅蘭、繡球、麻黃等)的天堂。奧萊龍島的沙丘與沼澤內長有各式各樣的花,其中一些品種非常稀有。比如法國石竹,這種石竹要比普通石竹的顏色淡很多。至于那些對植物不太感興趣的人,奧萊龍島的海灘是他們的不二選擇。漲潮時,岸邊的淤泥會變堅硬,海水的溫度則會達到40攝氏度。
在佛華耶村的南部,沿著博迪賽爾航道,一條名為“牡蠣之路”的街道十分引人注目。在這里,一排整齊的小木屋被粉刷成了不同的顏色:綠色、黃色、藍色……這就是奧萊龍島的“頭腦風暴”中心,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在這里誕生的。在這些彩色小木屋中住的都是藝術家,“牡蠣之路”就是他們發明與創作的基地。每個小木屋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天生愛笑的布朗蒂娜·摩農”。布朗蒂娜·摩農喜歡收集岸邊的卵石與浮木,然后將它們雕刻成一個個滑稽的小臉,手藝十分精湛,小朋友們非常喜歡她的作品。還有“斯特凡·肯普夫與他的燈泡”,不過這個名字并不足以形容斯特凡·肯普夫創意十足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還有:多功能絞肉機、摩托剎車聲唱片、鼓型洗衣機……這些作品不會批量生產,每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另外,斯特凡·肯普夫的作品還十分具有商業價值,如今,他的作品已遠銷美國,廣受外界好評。卡米耶·唐多娜也是“牡蠣之路”上很有名的怪才藝術家,她喜歡用煮茶的空心球制作巨型蚊子標本,喜歡給小雞涂顏色……

這些彩色小木屋以前歸島上的牡蠣養殖者所有,后來他們以每年幾百歐元的租金將這些木屋租給了政府。1999年,第一批藝術家來到這里定居,他們對“牡蠣之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人中有專業的烏克麗麗(一種小巧的撥弦樂器)制作者,有金屬雕刻家,有裝飾畫師,有年輕的鐵匠,還有一心想成為藝術家的前巴黎房產局領導干部,他們都是奧萊龍島的“木屋客”。這些“木屋客”如今已經成為奧萊龍島旅游業的招牌,以前人們提到奧萊龍島首先想到的是島上的“南方氣候”,和法國本土第二大島的光環(第一大島是科西嘉島),而如今人們又多了一個來奧萊龍島旅游的理由,那就是這些神奇的“木屋客”。奧萊龍島還是第一座通過大橋與法國本土連接的島嶼,這座橋為游客提供了不少便利。
旺季的時候,大批熱衷于泡澡解暑的游客便會“占領”奧萊龍島,這時島上的總人口數是淡季時的10倍之多。除了沙灘之外,很多游客也很喜歡去拉科蒂涅爾港口釣魚。他們在碼頭閑逛,租一條自己喜歡的船,坐在上面開始垂釣,小船隨著潮起潮落輕輕搖擺,好不愜意。不過并不是所有水域都能供人們釣魚,一些航道的進出口就會有撞船的風險。奧萊龍島的水果非常好吃,大部分的水果還沒來得及運往法國各地進行銷售就已經被島上的居民與游客消化了。
我們每天一大早(節假日除外)都能在奧萊龍島的港口看到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天沒亮就已經起床,早上5點準時出現在港口的一座樓房內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們就是當地的海鮮貯運批發商。在樓房里,大型批發商坐在最前面兩排,小商販則坐在最后兩排。他們每人面前都有一排傳送帶,一箱箱海鮮以每小時800箱的速度從他們眼前飛馳而過,如果他們有中意的海鮮,就可以將海鮮的編號與自己的心理價位分別輸入到身旁的計價器內,最后價高者得。這種類似拍賣的活動在下午3點鐘還有一場,活動的規模則由漁民的捕魚量決定。
拉科蒂涅爾港口
無論是拉科蒂涅爾的漁民還是奧萊龍島的居民,他們都把拉科蒂涅爾港口當作自己的驕傲。
36歲的雅安·克山接觸捕魚這一行已經有20余年了。他是“世界號”的老板,“世界號”是一艘號稱“多功能”的小艇,這種小艇的實用性要弱于拖網漁船,它在海上的逗留時間不能超過一天。這份工作辛苦嗎?“當然了。” 雅安·克山回答道,“要知道,我們出海的時候不是坐在船上傻等就行了,捕魚是體力活,天氣不好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之所以選擇這一行,是因為我熱愛海上的生活,每次捕到好魚時別提有多開心了!”“好魚?”稀有物種繁多是拉科蒂涅爾港口的一大特點:墨魚、箬鰨魚、海螯蝦、條紋狼鱸、龍蝦……2014年,拉科蒂涅爾港口共出口海鮮5090噸,總銷售額達到2620萬歐元,這使得拉科蒂涅爾成為法國的第七大港口,全省第一大港口。無論是拉科蒂涅爾的漁民還是奧萊龍島的居民,都把拉科蒂涅爾港口當作自己的驕傲。
在奧萊龍島的最北部,游客們一定不要錯過著名的沙西龍燈塔。沙西龍燈塔的顏色非常特別,黑白條紋相間,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外號叫做“囚徒”。沙西龍燈塔剛建成時并沒有這么個性的“涂鴉”,之所以變成“囚徒”,是因為1926年政府為了幫助水手們區分它與留尼旺島的巴萊納燈塔,故將沙西龍燈塔刷成了黑白兩色。沙西龍燈塔對面是安蒂奧克海峽,安蒂奧克海峽將奧萊龍島與周圍的小島分開,它也是濱海夏朗德省最兇險的海上通道之一。在奧萊龍島的一處花園中,許多刻有不同船名的石碑圍繞在一座巨像旁,周圍擺滿了茉莉與黃花,這些石碑是為了紀念在這片海域失事的船舶。
想要登頂沙西龍燈塔絕非易事,因為通往沙西龍燈塔塔頂唯一的通道就是224節極其狹窄的石階。不過一旦登頂,周圍的美景就會盡收眼底:拉羅謝爾市、艾克斯島、博涯監獄 ……除了能眺望遠方,近處的景色也十分迷人。漲潮的時候,巨浪不斷地拍打懸崖,濺起的水花投向天空的懷抱,那種氣勢磅礴的感覺非常震撼人心。而退潮時,浪花就溫和了許多,中世紀風格的漁船悠閑地停靠在岸邊,漁民們光著腳,彎著腰,在岸邊撿梭子蟹與綴錦蛤。夕陽的余暉將他們的身影鍍成金黃,時間在這一刻停下了它匆忙的腳步……


指導“冒失的采集者”
每年夏天,讓·巴普迪斯博寧都會和奧萊龍島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協會(Iodde)的成員一起尋找島上“冒失的采集者”。當碰到有人在違規拾貝殼時,讓·巴普迪斯博寧就會帶他們去參觀以前奧萊龍島漁民勞作的地方,現場指導他們如何正確地測量貝殼大小,如何將貝殼內的珍珠取出,最重要的是告訴他們一些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會跟他們強調不要破壞巖石之類的注意事項,我們可以打撈蝦、蟹這樣的海產品,但一定要遵守規則,確保這種自然界帶給我們的快樂能一直延續下去。制定規則是為了限制人類活動對物種多樣性的過度影響,但絕不是為了禁止我們與大自然接觸。我非常理解孩子們在沙灘里發現螃蟹時的驚喜與快樂,這種奇妙的感覺是普通玩具無法給予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非常微妙,一定不能破壞。” 讓·巴普迪斯博寧最后總結說:“奧萊龍島就是這樣,既脆弱又慷慨。”
奧萊龍島路途蜿蜒,道路崎嶇,由于島上居民過去主要以制鹽為生,所以留有許多鹽田地。從高空俯瞰的話,夾在波若丁航道與阿亞索航道之間的奧萊龍島就像一座大型迷宮。在這個迷宮里,禽類是真正的“國王”。白鷺、天鵝、白鸛、反嘴鷸……當我們騎著腳踏車穿梭于奧萊龍島的小路時,沒有人不被它們靈動的身影所吸引。如果想要更好地游覽這片歐盟自然保護區,那么一定要借助小溪的力量,直立槳式沖浪板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很簡單,使用者兩腳平行站在直立槳式沖浪板上,雙手握槳,一場無聲的冒險就可以開始了。當我們專注于欣賞路邊的野生蘭花時,水中突然蹦起的鸕鶿可能會嚇得我們叫出聲來。奧萊龍島的小溪是有故事的。“以前,這里是采鹽商人的必經之路。他們站在船上,死死地盯住船上一箱箱的貨物。對于他們來說,運鹽就是一場押送白色黃金的冒險。”導游朱利安·卡瑪斯向我們解釋道,“他們就是通過這條小溪將奧萊龍島的鹽運往歐洲各地的。”
50多年過去了,奧萊龍島的制鹽業如今已日落西山,多虧了一小批熱衷于制鹽的人,這一行業才不至于徹底消失。阿芒迪·格蘭仕小的時候曾和父母一起去奧萊龍島旅游過,離島之前她和當地的農民學會了傳統的制鹽方法。“從那之后,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我想我一定會再次回到奧萊龍島,開啟我熱愛的制鹽事業。如今,我真的定居在奧萊龍島的索在爾鎮。剛開始做這個行業的時候,許多當地的老人都跑到我家,給我講這里曾經發生過的趣事。原來,他們都曾經是在我現在租的這片鹽田工作的老農民。有人說制鹽這行當又辛苦又不賺錢,我卻認為恰恰相反!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且制鹽行業沒有年齡與性別的限制,這就是它的優勢。”這個小姑娘激動地說道。阿芒迪·格蘭仕的夢想就是將奧萊龍島的鹽遠銷海外,走向世界平臺。
阿芒迪·格蘭仕就是典型的弘揚奧萊龍島傳統文化的“外來人”。沒錯,奧萊龍島有時的確給人一種“高盧村落”原始粗獷的感覺,但它首先是一片熱情的土地,它將它的財富無私地分享給島上的居民,為廣大的游客提供避暑勝地。奧萊龍島的地理位置每年都會漂移,但那份原始的野性絕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
[譯自法國《快報》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