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克拉斯納伊里斯科
在距羅馬尼亞邊界8公里處的一個烏克蘭村莊里,住在小山凹處的白色房子里的村民們早早地把大小門敞開,急不可耐地等待著一場新年盛裝游行的到來。這個村莊當地居民將近一萬人,大多數是羅馬尼亞民族,講羅馬尼亞語,盡管他們會烏克蘭語和俄語。
離村莊最近的飯店在15公里開外的舊區中心??死辜{伊里斯科唯一保存完好的生產單位就是蘇聯時期留下的木材加工廠。為了養家糊口,這里大部分男人都遠赴歐洲和俄羅斯打工,他們一年有9個月不在家,但是每年都會趕回來參加對克拉斯納伊里斯科人最重要的節日——馬蘭卡。
克拉斯納伊里斯科以前叫做布科維納——山毛櫸成林的土地。歷史上這片土地曾屬于不同的國家和公國。起初這里是基輔羅斯的一部分,然后又歸屬到摩爾達維亞公國和波蘭;16世紀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到1918年被奧地利和匈牙利統治,隨后又被羅馬尼亞占領。
克拉斯納伊里斯科人非常虔誠。齋戒期間,他們雖然正常上班,但會照例遵守戒規,家門口都建有小祭祠,每個過路人都會停下來虔誠地畫十字。主教堂神甫瓦西里禁止周六舉辦迪斯科舞會或婚禮,只是為了避免有人睡過頭而錯過星期日的禮拜。所以在克拉斯納伊里斯科村舉辦婚禮和舞會只能在周五。但是若要取消可能恰逢周六的傳統節日馬蘭卡,恐怕連神甫瓦西里也不會同意。
克拉斯納伊里斯科盛裝節的盛裝游行習俗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起源于多神教。在世人眼里這也許只是一個普通的新年狂歡節,但是在克拉斯納伊里斯科人心目中這是最重要的傳統,是他們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部分。他們說:“對于烏克蘭人來說我們是羅馬尼亞人,而對于羅馬尼亞人來說我們又是俄羅斯民族。也就是說我們在哪兒都是外地人。所以我們才如此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馬蘭卡?!?/p>
馬蘭卡指揮官
馬蘭卡指揮官故作嚴厲地說:“這里禁止倒車,很遺憾,請交罰款!”年輕司機只好在指揮官的注視下默默地在罰單上簽字。馬蘭卡的“指揮官”,即盛裝游行的頭領,是抽簽選拔出來的,只有18-25歲的單身男子才有希望得到這個職位,而且每人一生只能擔任一次。當地村民都認為只有擔任過馬蘭卡指揮官的男子才算是成熟的男人,才能結婚。
“指揮官”還負責檢查制作稻草服裝的干草,籌集食物和酒水的費用,聯系演奏家,監督準備工作,確保一切按期準備妥當。他們要在節日前夕一再確認“熊”、“茨岡人”、“國王”、“巫婆”以及其他參加者的名單。節日當天他們要負責帶領游行隊伍。

節日亮點——稻草熊
盛裝節最先出場的一定要有“山羊”(豐收的象征)、“馬”(人類不可替代的助手)、“老人”、“巫婆”,隨后是“土耳其人”、“猶太人”、“波蘭人”、“流行歌手”、“女巫”、“憲兵”、“國王”等。在當今的馬蘭卡節日里還可以看到“當代英雄”,今年特別流行的扮演人物是“俄羅斯機要科代表”、“歌舞演員”和“魔術師”。
熊是馬蘭卡節日里最受歡迎的裝扮,也是克拉斯納伊里斯科人最重要的象征。對于村子里的每個年輕小伙子來說,在這個節日裝扮成熊是他們樹立英勇形象的最佳時機。
臉漲得通紅的婦女打開廚房門,燉肉的香味撲鼻而來,在昏暗的燈光下,爐灶上的煎鍋不斷往外濺油,盆子里盛滿了用來做小肉餅和羅馬尼亞傳統肉餡菜卷的肉餡。
女人們做飯的時候,男人們準備節日盛裝。在獵人扎哈利家的院子里,十幾個男人站成一排綁草辮子,然后把綁好的一段段辮子卷成雪團一樣結實的球。天色漸暗,冷風從山上吹來,主人就邀請大家一起進屋喝杯熱咖啡。
客廳的墻上掛著鹿角、鹿頭、稻草人和猞猁皮。“我的丈夫是獵人。”葉琳娜·卜露莎微笑著說。扎哈利還在院子里忙活著,他正在忙著給在森林學院上學的17歲的大兒子準備節日裝。扎哈利說:“我兒子去年就想扮熊,但節日前夕得了重感冒,沒能參加盛裝游行。裝扮熊很費時間,需要150-250米長的草辮子來制作。但是我攔不住他,沒辦法,他就是隨我這倔脾氣。”
制作整套熊裝至少要花3到5個小時?!斑@草辮子可算做好了?!痹贿呎f著,一邊叉開腿站在兩個凳子上,他必須把不少于40公斤的干草穿在身上。男人們用草辮子纏他的腿,再用麻繩綁牢,又花了一個小時,“熊”才穿上了漂亮的草褲子。
天色暗了下來,克拉斯納伊里斯科村的另一個屋棚里,有翅膀的“熊”服裝也做好了。6個男人用干草編織板條,作為翅膀的骨架。18歲的瓦涅穿著這身行頭,雙腿艱難地支撐著。干草扎脖子,衣服緊得令人窒息,父親把他頸部周圍的干草用刀子割掉。制作這種70公斤左右的服裝至少要花5個小時。
蘇聯時期,政府禁止慶祝馬蘭卡,但是傳統要比禁令更博得人心。年輕人報名加入獻血隊獻血,只是為了得到補休假回家參加這個傳統節日。警察和志愿者追捕游行人員,撕下盛裝者的面具,以破壞公共秩序為名將他們拘留15天。因此當時馬蘭卡的每只“熊”都隨身攜帶一把短匕首,以便在被圍捕時割破稻草衣,鉆出逃跑。


節日當天
村子里回響著鐘聲,盛裝的孩子們在院子里展示自己為節日準備的小節目——詩歌朗誦或短劇表演。表演完,他們會得到咖啡、糖果、彩筆,還有一段祝詞。當地每個家庭平均有3-4個孩子,所以你會看到一群盛裝打扮的孩子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屋子周圍等候。
與此同時,各家的院子里早已擺好了美味的飯菜,節日的重頭戲——稻草熊表演馬上也要開始了。
“蘆葦熊”把斗篷一樣的稻草衣披在肩上,但“翅膀熊”巨大的翅膀還平躺在院子里,因為這套像宇航服一樣的稻草衣沒人幫忙可能永遠都穿不上。裝扮者身著一套緊身衣,在胸前畫過十字后躺著爬進稻草裝,把腿伸進“褲子”里,然后把手伸進已留好的口子里,朋友們把寬寬的背帶系在肩上,用繩子拽住,這只“翅膀熊”才終于站了起來。
籬笆發出吱的一聲,“熊”的主人“茨岡人”來了。整個節日期間“茨岡人”負責馴養“熊”,把“熊”用鐵鏈拴上,用圓錘馴服并照料它:給它飯吃,給它水喝,讓它休息,幫它站起來。“茨岡人”身著鮮艷的襯衫、坎肩、瘦腿褲子,臉上涂著油油的煙黑,頭上戴著插有漂亮羽毛的細氈禮帽。
令人振奮的民族音樂響了起來,人們吹著喇叭,擊著鼓,拉著手風琴。所有盛裝者聚集在各自“指揮官”的院子里。
出場音樂奏響,熱情的“茨岡人”抓“熊”的歌曲也唱響了,整個村子沸騰起來。“熊”亂顫亂轉,惹得觀眾嬉笑著跳到一旁, “茨岡人”輕松地打落“熊”的大翅膀,“熊”爬走了?!皯言械奈灼拧迸軄砼苋?,揮舞著假嬰兒,扔到男人們身上,要求給撫養費。“少女”來回轉著肩膀跟人擁抱;一對“老人”一邊吵嘴,一邊給人們展示他們的假肚子?!按膶恕焙退呐舜┲f皮衣做成的服裝牽來一大群栓在一起的“熊崽兒”。
克拉斯納伊里斯科村民總是埋怨人們把馬蘭卡稱作狂歡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真正的儀式——挨家挨戶地游行送去這一年最美好的祝愿。“指揮官”的哨聲一響,隊伍開始游行。吵鬧的人群涌進附近的院子里,主人笑著從屋子里走出來,領著全家人一起唱頌歌,表達對來年美好的祝愿。身著節日盛裝的人們跳起了舞;“國王”加入了圓圈舞,“熊”在“茨岡人”的命令下用膝蓋站起來又臥倒……主人把“指揮官”叫到身旁,獎給他酬金,“指揮官”通過扇動翅膀向眾人報告酬金數目。
游行隊伍一個晚上就走了150家,每一家都給了2000-6000戈比(1-5元人民幣)。一部分酬金用來支付演奏家,其余的作為公共餐費。
節日持續整整一個晚上,飯菜和酒熱了又熱,臨近清晨觀眾才都各自回家,著節日盛裝的人們輪流走到院子,靠著柵欄稍作休息。
“茨岡人”縮成一團在“熊”的翅膀下睡著了。23歲的安德烈·亞察紐克被草繩擦傷了腿,有點兒瘸,但仍然面帶微笑地說:“明天我可能會全身酸痛,但我會堅持到底,這可是馬蘭卡!”
第二天接近中午時,教堂的禮拜結束了,盛裝游行隊伍從村子各處匯合到中央街道,觀眾再次載歌載舞。姑娘們看著“茨岡人”赤裸的上身竊竊私語。而小男孩們心里默默地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在馬蘭卡節日里扮“熊”。
[譯自俄羅斯《GEO》]